注意!胃惡性腫瘤(胃癌)的信號與應對方法
01 胃癌到底是什么???
朋友之間聊天,偶爾會聽到某人突然體重降了很多,或者吃飯吃不下,不由得讓人擔心:是不是胃有問題。胃癌,其實就是從胃里的正常細胞突變,生長出一團異常細胞,這些細胞不受控制地擴張,就變成了胃部的惡性腫瘤。在早期,胃癌藏得很深,很容易被當成普通的消化不良,等到癥狀嚴重,很多人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說起來,胃這一“工廠”要和外界不斷接觸食物和微生物,久而久之,不健康的刺激因素會增加細胞出錯的機會。胃癌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多數是長期炎癥或反復刺激累積起來的結果。一旦癌細胞突破胃的保護,就會侵入周圍組織,甚至遠處器官。
別忽視,胃癌其實在全球腫瘤中排第四位,在我國更是高發(參考:Smyth, E.C., et al., Gastric cancer. The Lancet, 2020),但如果發現得早,治療效果也會更理想。因此,了解胃癌到底是什么,有助于我們不被“神秘感”嚇倒,主動識別和預防。
02 您是否經歷了這些癥狀???
普通人的胃口和體力起伏很正常,可如果出現下面這些變化時,建議提高警覺性:
- 食欲明顯下降——過去喜歡的菜現在也吃不下,飯量一天比一天小,尤其持續超過兩三周。
- 體重莫名其妙減少——沒有減肥,卻瘦得很快,衣服突然變寬,甚至朋友都說“你瘦了???”
- 經常感到上腹部不舒服——胃的位置(肋骨下方、心窩處)總有脹脹、悶疼的感覺,有時隱隱作痛,吃完飯更明顯。
- 消化不良、惡心——飯后容易反胃、噯氣或伴隨輕微嘔吐,吃一點就飽得難受。
- 乏力和口苦——即使休息充足也覺得很累,有時伴有嘴里發苦,精神狀態下降。
我曾遇到一位51歲的男性,最近三個月里總覺得口苦、沒力氣、飯量大減。他因為這些“不是很要緊”的變化去看醫生,結果發現是早期胃癌。這告訴我們,持續的身體信號不該被輕視。
當然,出現上述情況不等于一定是胃癌,但如果癥狀持續或加重,尤其是有家族史時,還是建議及時到醫院查查。別被“還年輕”“工作太累”這些理由拖延了檢查。
03 為何會得胃癌???
很多人會問,明明生活規律飲食也沒有太差,怎么會得胃癌?其實,胃癌的發生背后有許多因素“推波助瀾”。下面分點簡單說說:
- 幽門螺桿菌感染——這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細菌,能破壞胃黏膜,造成慢性炎癥,不少胃癌患者查出有這種感染。醫學調查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風險比沒感染的要高出好幾倍(Chey, W.D.,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dults, 2017,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長期慢性胃炎或胃潰瘍——慢性的胃黏膜損傷、反復修復,易為異常細胞生長打開大門。
- 年齡增長——胃癌更多見于中老年人,50歲以上風險上升,不過也不是年輕人就完全沒有風險。
- 遺傳因素——如果家族里有人曾患胃癌,其他成員的風險會相對高一些。如果家族內有直系親屬患病,建議更早關注癥狀和體檢。
- 生活習慣有關——高鹽飲食、經常食用熏制腌制食品,哪怕只是偶爾一次,長期下來也會傷害胃黏膜;此外,吸煙、酗酒同樣增加患癌可能。
- 其他健康問題——如貧血、腎功能不全等胃外疾病可能讓胃部健康雪上加霜,也會影響身體對異常信號的警覺性。
這說明,胃癌的風險不是單一因素造成,而是生活、遺傳、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提醒我們,日常的“小習慣”加起來,時間一久也會造成無法忽視的影響。
04 檢查流程是怎樣的???
很多人擔心“要怎么查出來?有沒有特別麻煩或難受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已經能用一套較科學的流程來篩查和確診胃癌,大多數步驟都不是人人會遇到的“洪水猛獸”。
- 胃鏡檢查——也叫“電子胃鏡”,醫生用一根細小軟鏡伸進胃里觀察黏膜,最直接、最常用,也是確診胃癌的“金標準”手段。如果查到可疑的地方,可以當場取一點組織下來(活檢)。
- 組織活檢——指醫生在鏡下發現可疑病變時,取一點小樣本送給病理學家,在顯微鏡下看細胞是不是癌變。
- 影像學檢查——如CT、MRI或超聲,不開刀就能看出腫瘤有多大、有沒有轉移,是后續治療規劃的重要依據。
- 血液及功能檢測——醫生會查血看有無貧血、炎癥、以及肝腎功能,評估整體狀況,方便后續治療安排。
一般來說,如果出現前面聊到的持續不適、體重改變等信號,可以主動到大醫院消化科或腫瘤科掛號,醫生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部分檢查。如果確診為早期胃癌,后續治療和康復的選擇也會更多一些。
05 治療方案有哪些???
診斷確認后,“是不是非得大手術、是不是都要做化療?”成了不少患者最關心的話題。其實,胃癌的治療方案按照分期、身體狀況和患者意愿有不小差別:
- 早期胃癌——內鏡下治療:某些特殊類型的早期胃癌可直接用胃鏡切除病變區域,無需開大刀?;謴涂?,對生活影響小。
- 外科手術切除:大多數需要手術,把癌變及部分周邊胃組織一起拿掉。范圍大小由腫瘤分期和位置決定?,F代微創技術已能減輕部分負擔。
- 化療和放療:部分病人術后、術前或無法手術時用來控制病情,延緩進展,有的口服有的靜脈輸入。
- 靶向及免疫治療:針對某些分子特征的胃癌,可選用特定藥物。副作用和療效因人而異,前期要做相關檢測。
- 支持治療:無論哪種主方案,改善營養(如補液、注射氨基酸脂肪乳),緩解貧血或其他合并癥,都很重要。
治療期間的小疑問:
“治療會不會很痛苦?”其實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越來越多治療可以減輕副作用,有些早期患者甚至不用住院很久,恢復快。多數方案以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
“病情較復雜時怎么處理?”如合并高血壓、腎功能不全等,醫生會和多學科聯合討論,量身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
只要及時就診、配合規范治療,胃癌也并非絕對“黑暗”。有報道顯示,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高達84%~99%(Smyth, E.C., et al., 2020)。
06 日常生活中該如何管理???
胃癌患者和高風險人群,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具體可以做的事情?其實,管理好自己的飲食、作息和心態,對提高抗病能力很有幫助。
- 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豐富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有助于保護胃黏膜,比如每天加入橙子、西蘭花、西紅柿等在餐桌上。
- 選擇優質蛋白質——適量攝入瘦肉、豆制品、魚蝦雞蛋,有利營養補充,同時不過度刺激胃部。
- 規律作息、保證休息——保證晚上7小時左右的睡眠,讓身體有修復的時間,有助于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
- 積極調節情緒——長期情緒緊張會影響免疫力,建議多參加喜歡的活動,適當散步、聽音樂,減少壓力。
- 定期胃部體檢——尤其40歲及以上、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一般2年一次胃鏡篩查較為合適,可以大大提升早發現的機會。
如果有化療或術后階段,遵守醫生安排,積極詢問和反饋日常不適,有任何明顯癥狀變化及時復查。飲食宜溫和,避免過冷過燙,按身體承受能力適量增加營養,千萬不要迷信民間偏方亂補。
日常管理不是“拿命來熬”,而是通過點滴小事,讓身體狀態慢慢變好,為更長遠的康復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 Smyth, E. C., Nilsson, M., Grabsch, H. I., van Grieken, N. C., & Lordick, F. (2020). Gastric cancer. The Lancet, 396(10251), 635-64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288-5
- Chey, W. D., Leontiadis, G. I., Howden, C. W., & Moss, S. F. (2017). ACG Clinical Guidelin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12(2), 212-239. https://doi.org/10.1038/ajg.2016.563
進一步閱讀可參看妙佑醫療國際胃癌科普及人民網健康頻道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