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遠離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的有效預防方法
01 什么是動脈粥樣硬化?
說起來,動脈粥樣硬化并不會主動“報到”。人在三十多歲的時候,生活似乎很平穩,偶爾爬樓梯覺得累,還以為只是鍛煉少。但其實,這時一些人的動脈里,已經悄悄出現了脂質沉積的小斑塊。這些“異物”不是一天形成的,它們藏在血管壁下,慢慢積聚,逐步讓本該寬敞的血管變得擁堵。
簡單來說,動脈粥樣硬化就是血脂、炎癥細胞等在動脈壁堆積,形成粥樣斑塊(AHA, 2019)。這些斑塊最初沒什么感覺,但會讓血管彈性下降、變硬。隨著時間推移,它可能讓血流變慢,甚至在某一天出現“血路阻斷”,引發胸痛、心梗等問題。說得直白點,動脈粥樣硬化就像一條城市主干道被修路圍擋,車流不暢,最終堵車,嚴重時釀成事故。
大多數人早期并沒有明顯不適,這提醒我們別忽視定期體檢的價值。
02 危險信號:哪些人容易中招?
- ① 年齡增長:一般40歲以后,血管斑塊增長速度加快。
- ② 血壓高:比如有一位55歲的男性朋友,總愛偏咸,血壓常年140/90mmHg上下,最近檢查時被查出頸動脈有硬化斑塊。這實際給許多人敲響了警鐘。
- ③ 高血脂或高膽固醇:家里有高膽固醇傾向的人,需要警惕家族遺傳因素(Ference et al., 2017)。
- ④ 高血糖、糖尿病:長期血糖高容易造成血管內膜損傷。
- ⑤ 吸煙和酗酒:吸煙可致血管收縮,損傷血管內皮。
- ⑥ 精神長期緊張:頻繁熬夜、壓力大也會加速硬化進程(Rosengren et al., 2004)。
- ⑦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讓血液循環變差,容易形成不良循環。
有這些因素的人更容易中招,不過合理管理完全可以控制風險。
03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機制,這件事為什么會傷血管?
動脈不是“死水”,正常的血流讓它們充滿活力,但當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過高時,這些脂質會被送進血管壁里。在反復的小損傷下,動脈內皮(血管最內層細胞)就像裂了口的小水管,脂質鉆了進去,身體的免疫細胞趕來“修補”,反而讓局部發生慢性炎癥,慢慢變成硬塊。
一項發表在Nature的研究指出,每升高1 mmol/L的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卒中風險會上升22%(Ference et al., 2017)??梢姡惓T趧用}硬化發病中作用明顯。這種變化早期一般無明顯不適,只有當斑塊逐漸長大,血流變窄甚至完全堵塞時,才會出現胸悶、乏力、甚至心梗等重大事件。
值得關注的是,吸煙、壓力大等因素會進一步讓血管損傷難以修復,使得壞膽固醇更容易堆積。
值得關注的是,吸煙、壓力大等因素會進一步讓血管損傷難以修復,使得壞膽固醇更容易堆積。
動脈一旦變硬,血管彈性下降,之后即使調整生活方式也只能“止損”,難以徹底恢復。
04 飲食預防:怎么吃對血管好?
其實,平常飲食里調整一下就很有幫助。這里從科學研究中挑選了一些被證實對血管好的食物組合,可借鑒如下表:
食物 | 具體功效 | 建議食用方式 |
---|---|---|
深海魚(如三文魚、秋刀魚) | 富含Omega-3,可以幫助降低甘油三酯和抑制炎癥(Kris-Etherton et al., 2002) | 每周2-3次,可考慮水煮或蒸,少放油鹽 |
堅果(如核桃、杏仁) | 含有好脂肪酸,有助于降低壞膽固醇 | 每日適量一小把,不宜過量 |
新鮮蔬菜 | 富含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支持血管健康 | 每餐有一半為蔬菜品種更佳 |
全谷物(如燕麥、糙米) | 含多種B族維生素,有利于穩定血脂 | 可替代部分精制米面 |
大豆制品 | 含優質蛋白,利于替換部分動物性脂肪 | 每周吃2-3次豆腐、豆漿等 |
偶爾吃點堅果,不僅有利于心臟,也是辦公室小零食的健康選擇。
05 運動:走路、游泳,動起來才叫護血管
“沒時間鍛煉”經常掛在嘴邊,但其實只要行動起來,哪怕每天多走三站路,都比久坐強不少。運動能讓血管像彈簧一樣保持彈性,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有實驗表明,規律的有氧鍛煉能改善膽固醇水平,減少斑塊形成(Swift et al., 2018)。
運動不一定非要劇烈,以下方式都推薦:
- 每天快走30分鐘;
- 騎自行車上下班;
- 隔天游泳或打羽毛球;
- 拉伸和簡單力量訓練。
運動也不必追求極限,堅持比拼命更重要,出點汗、心跳加快就是好信號。
06 心理壓力和動脈硬化也有關?怎么幫自己減負
很多人覺得情緒波動和心血管健康沒啥關系。其實長期壓力、焦慮,會通過神經激素改變身體代謝,讓血壓升高,還可能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Rosengren et al., 2004)。比如一位40歲的女性職員,由于工作長期緊繃,經常心悸、夜間易醒,體檢發現血脂輕微偏高,這類情況并不罕見。
你可以試試這些簡單做法:
- 上下班路上聽喜歡的音樂,做深呼吸練習
- 晚上適當運動或拉伸有助于睡眠
- 定期跟朋友聊天,別總悶在心里
一點情緒起伏正常,但如果覺得壓力難以緩解,也別硬挺著,適當尋求專業心理咨詢肯定是有益的。
07 定期體檢:讓健康有“數可查”
很多動脈斑塊早期沒有癥狀,所以僅憑感覺很難早發現。其實每年簡單查查血脂、血壓、空腹血糖,再加上一次頸動脈彩超,就是不錯的篩查方式(Stone et al., 2014)。如果家族里有人早發心血管病,或自己合并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史,建議體檢提前至35歲就開始,每年一次較好。
檢查出來高風險,不用太焦慮,大部分斑塊早期通過合理生活調整就能保持穩定,關鍵是別拖延、及時管理。
40歲以后,檢查頻率要更關注血管狀況,可以定期和醫生溝通,聽取專業建議。
動脈粥樣硬化其實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早發現,早行動。不管是調整飲食結構、多走動一步,還是改變生活細節、關注情緒,都是靠譜的預防方法。身體給的信號往往很細微,一次體檢、一次飯桌上的好選擇,都可能幫你積累下不少健康資本。有行動,遠比擔心來得更值得,慢慢來,從今天做起。
參考文獻
-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2019). Arteriosclerosis/Atherosclerosis. Circulation, 139(11), e1205–e1226.
- Ference, B. A., Ginsberg, H. N., Graham, I., et al. (2017).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caus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8(32), 2459–2472.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x144
- Kris-Etherton, P. M., Harris, W. S., & Appel, L. J. (2002). Fish consumption, fish oil, omega-3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irculation, 106(21), 2747–2757.
- Rosengren, A., Hawken, S., Ounpuu, S., et al. (2004). Association of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with risk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11,119 cases and 13,648 controls from 52 countries (the INTERHEART study):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364(9438), 953-962.
- Stone, N. J., Robinson, J. G., Lichtenstein, A. H., et al. (2014). 2013 ACC/AHA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Blood Cholesterol to Reduc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Risk in Adults. Circulation, 129(25 Suppl 2), S1–S45.
- Swift, D. L., Johannsen, N. M., Lavie, C. J., Earnest, C. P., & Church, T. S. (2018). The role of exercise in reducing the risk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61(2), 9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