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癡呆:從診斷標準到護理全解析
01 什么是血管性癡呆?
很多上了年紀的朋友突然記錯了約會時間,或者偶爾忘記停在哪兒的電動車,有時家里人還覺得是正常現象。但當這種"健忘"越來越明顯,甚至發展到生活自理困難,就值得留意了。
簡單說,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是一種由于大腦里的血流供應受阻、腦內小血管損傷或堵塞,導致認知能力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的疾病。它不像普通感冒,會自己恢復,而是悄悄拖慢了人的思考、記憶和生活能力。其實,血管性癡呆是老年癡呆中第二常見的類型,發病原因和中風、腦梗有很大關聯(Kalaria et al., 2016)。
?? 血管性癡呆更常見于腦血管有問題的人群,比如曾經中風或腦供血不暢的老人。
02 主要癥狀有哪些?
癥狀表現 | 生活中的舉例 |
---|---|
◆ 早期輕微癥狀 | 最近做飯常忘拿調料,偶爾混淆孫輩的名字;購物時時常漏掉必需品。 |
◆ 明顯持續癥狀 | 一位76歲的男性,幾個月內多次走失,常把茶杯放進冰箱,還經常找不到回家的路。已經影響正常生活和獨立能力。 |
◆ 情緒或行為變化 | 突然變得急躁,有時無明顯原因發脾氣,也常感到困惑,對熟悉的事情感到陌生。 |
?? 這些變化不只"健忘"那么簡單,如果伴隨情緒突然改變或生活自理變差,要盡早引起注意。
03 如何確診血管性癡呆?
- 1. 影像學檢查:醫生通常首先推薦腦部影像(CT或MRI),看是否有腦梗、萎縮或其他血管變化。這些檢查可以幫助判斷腦部哪塊區域受損,損傷范圍什么時候發生。
- 2. 認知功能評估:會用如MMSE、MoCA之類的量表做詳細測評,考察記憶、語言、判斷和注意力等多項能力。有時家屬能發現的變化,量表也更系統地反映出來。
- 3. 血管危險因素檢查:血壓、血糖、血脂和心臟狀況一起評估,對診斷和后續管理都有幫助。
?? 血管性癡呆的確診一般不能憑一次簡單會診或口頭問詢,需要做影像和系列量表測評。疑難情況建議去有神經內科(或記憶門診)的三級醫院就診。
04 血管性癡呆的診斷標準詳解
想要明確診斷血管性癡呆,醫生會參考國際標準,比如DSM-5(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以及NINDS-AIREN(美國神經疾病和中風研究所標準)。診斷不是隨意用一句“記憶力差”來下結論,而是需要滿足這幾個條件:
- 認知損害:指的是病人在記憶、語言、判斷等方面有持續下降,不是短期波動。
- 腦血管病變證據:CT/MRI等影像能看到腦血管阻塞、腦?;蛐⊙懿∽兊?。
- 時間關系:認知下降通常發生在腦血管事件(比如中風)之后,時間上有相關性。
- 日常功能受影響:影響工作、生活自理等社會功能。
小知識:如果影像沒有發現明顯血管問題,或癥狀起病特別緩慢,反而需要重點考慮是否為其他類型的癡呆。
05 血管性癡呆和其他類型癡呆有什么不同?
類型 | 起病特點 | 癥狀差異 | 典型病例 |
---|---|---|---|
血管性癡呆 | 常有突發或階梯性加重,常與中風相關 | 注意力差、執行功能差,情緒波動較大 | 68歲女性,因腦梗后半年內生活自理迅速減退 |
阿爾茨海默病 | 進展緩慢,起病時間難以界定 | 突出記憶障礙,早期語言流暢、情緒波動較小 | 72歲男性,出現慢性健忘,3年后逐漸不能獨立生活 |
路易體癡呆 | 認知波動,伴有視覺幻覺 | 睡眠紊亂,動作遲緩像帕金森 | 看見不存在的人,經常白天嗜睡,行動僵硬 |
?? 通過典型表現和發病過程,可以初步區分血管性癡呆和其他類型,具體診斷還需醫生結合檢查結果來判定。
06 為什么會得血管性癡呆?(危險因素分析)
1. 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這些疾病會影響腦部供血,讓血管變得狹窄或者發生堵塞。
2. 年齡增加:60歲以后,腦小動脈彈性變差,容易出現血流不暢。研究顯示年齡越大,風險增長越快(Gorelick et al., 2011)。
3. 家族史、遺傳:如果家族成員里有過中風、癡呆等病史,風險會比普通人高一些。
4. 不良生活方式:長期抽煙、極少運動和高油高鹽高糖飲食,容易造成血管內"水管"堵塞,就像家里的管道不及時清洗一樣(比喻1)。
5. 曾經發生過中風或小中風:發作后半年至一年內最容易出現認知障礙。
?? 很多危險因素可以在青年和中年時就被控制下去,所以疾病并不是"命中注定"。
07 如何科學預防和管理?
- 1. 堅果類食品(核桃、杏仁、腰果) + 有助改善血管彈性,經常適量食用對大腦有好處。每天一小把,夾雜在早餐或下午茶中很方便。
- 2. 深色綠葉菜(菠菜、芥藍、油菜) + 富含維生素K和抗氧化成分,可以幫助腦部健康。建議每餐來一點,燉湯或涼拌都行。
- 3. 清蒸魚類 + 富含優質蛋白和Omega-3脂肪酸,這類物質對心腦血管很好。每周吃2-3次有益健康。
定期體檢:建議從40歲左右開始,每1-2年做血壓、血糖、血脂和腦部相關檢查。
輕度異常要早管理:剛發現記憶力下降或生活能力變差時,別只靠保健品,可以考慮到神經內科或老年科咨詢。
輕度異常要早管理:剛發現記憶力下降或生活能力變差時,別只靠保健品,可以考慮到神經內科或老年科咨詢。
?? 規律飲食、適度鍛煉和心情平穩,是日常最實用的"護腦三法寶"。
08 護理和康復要注意哪些方面?
- 1. 心理支持:多傾聽和陪伴,幫助患者緩解焦慮和抑郁,尤其是剛被診斷時家人與朋友的安慰非常重要。
- 2. 康復訓練:根據具體癥狀,可以進行簡單的記憶力、認知或生活技能練習,例如做拼圖、通過老照片回憶故事,都能起到鍛煉作用。
- 3. 環境安全:居家環境要避免地滑、雜物多等隱患,浴室加裝防滑墊,門口安裝識別標志,幫助患者獨立又安全地生活。
- 4. 藥物管理:用藥要定時定量,家庭成員可協助整理藥盒,避免漏服或誤服(可用帶分格的藥盒)。
小建議:護理時不用過度焦慮,有問題可以隨時向專業醫生請教,改善生活環境和保持耐心,有助于提升患者和家屬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 Kalaria, R. N., Akinyemi, R., & Ihara, M. (2016). Stroke injury,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vascular dementi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BBA) - 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 1862(5), 915-925. https://doi.org/10.1016/j.bbadis.2016.01.015
- Gorelick, P. B., Scuteri, A., Black, S. E., Decarli, C., Greenberg, S. M., Iadecola, C., ... & Seshadri, S. (2011). Vascular Contributions to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42(9), 2672-2713. https://doi.org/10.1161/STR.0b013e3182299496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DSM-5). Washington, DC: Author.
- Roman, G. C., Tatemichi, T. K., Erkinjuntti, T., Cummings, J. L., Masdeu, J. C., Garcia, J. H., ... & Amaducci, L. (1993). Vascular dementia: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esearch studies. Report of the NINDS-AIRE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Neurology, 43(2), 25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