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在肝細胞肝癌治療中的應用與管理
01 手術中的麻醉:關鍵卻經常被忽視的作用 ?????
走進手術室時,很多人關心醫生用的是什么藥,卻很少有人想到,麻醉其實也是穩住全場的一員。當肝細胞肝癌患者接受手術時,麻醉就像系統管理員一樣,時刻監控著身體的各種“信號”,讓人能安穩睡上一覺,痛苦比想象中要少不少。
麻醉對于肝細胞肝癌手術不只是“讓人睡著”這么簡單。手術操作肝臟這種“能量工廠”,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血壓變化,甚至大出血。麻醉團隊的調控,決定著病人能不能安全挺過那些兇險時刻。不只是安全,術中的舒適和后續恢復也離不開這關鍵支持。
簡單來說,麻醉醫生的工作,不只是一針讓你“無感”,而是每一刻都在守護你的平穩。
02 生命體征監護:麻醉管理下的“安全網” ??
手術中,人就像是被架在高空走鋼絲,稍有波動都可能釀成風險。肝細胞肝癌手術因肝功能波動、出血、麻醉藥影響等,病人的血壓、脈搏、呼吸和氧合都容易“鬧小脾氣”。麻醉醫生24小時“盯著”各種監測儀表盤,每一個波動、每一個異常變化,他們都要用最快的方法“兜底”。
有一位65歲的男性患者,合并肝硬化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手術期間出現輕度血氧下降和脈搏波動,幸好麻醉團隊及時調整了用藥和補氧措施,最終手術順利完成。這種例子在手術室經常出現,也是對麻醉醫生應變能力的考驗。
- 出血風險: 肝腫瘤手術中出血多見,麻醉團隊要密切關注血量變化。
- 肝功能不穩定: 麻醉藥物的代謝在受損肝臟中時間延長,對用量精準要求更高。
- 呼吸系統問題: 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礎疾病,術中更容易出現呼吸困難。
可以看出,嚴密的麻醉和監測,是手術順利完成的重要“安全網”。
03 重癥監護的協作:術后恢復的守護神 ??
從手術臺下來的患者,有時并不能馬上安然無恙回到普通病房。尤其是大手術后,麻醉醫生還會繼續承擔監護者的角色,和重癥監護團隊并肩作戰。比如說患者肝臟切除后,剛“蘇醒”時,心跳和循環常常還不穩定。這個階段,監測和調整各種支持方案,成了無聲的拉鋸戰。
比如在術后恢復初期,患者往往呼吸較弱,容易發生氣道壁痙攣甚至呼吸暫停。重癥監護病房(ICU)里,麻醉醫生會協助調整呼吸機參數、管理鎮痛策略,并時刻評估是否存在藥物代謝遲緩、意識恢復慢等風險。
說起來,重癥監護不僅是醫療設備的較量,更是團隊經驗和默契的檢驗。
04 麻醉醫生的急救復蘇:病情突變時的應急隊長 ??
手術與治療期間,即使計劃得再細致,也難免有突發事件。比如失血性休克、藥物過敏反應,甚至心臟驟停。肝細胞肝癌患者基礎條件差,變化可能非???。麻醉醫生對于各種急救應變流程熟稔于心,每個緊急信號出現的第一時間,總是能沖上前線,實施搶救。
他們常常要和外科、內科等多個科室高效配合。舉個例子,手術中如出現大出血,麻醉醫生會立即調整補液、輸血方案,甚至指導心肺復蘇啟動。有些患者剛從手術室出來時因為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氣管內的“粘液栓”導致窒息,也是麻醉醫生最先搶救疏通的。
別忽視麻醉醫生的角色,他們絕不是“隱身人”,而是每次突發狀況下的主心骨。
05 疼痛管理:提升肝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小秘訣 ??
很多人對腫瘤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疼”。無論是手術創口還是腫瘤壓迫,疼痛的折磨都不容小覷。麻醉醫生以疼痛管理專長,通過各種方式,比如注射鎮痛藥物、使用神經阻滯、無痛泵等,幫助病人把痛感降到最低。
以鎮痛注射為例,一位肝癌術后病人因切口疼痛難以入睡,經麻醉團隊評估后,采用肌注鎮痛藥,效果明顯。術后72小時的疼痛控制,直接影響到患者活動、進食和康復時間,與一般術后“忍一忍就過去”完全不同。
疼痛不必咬牙硬扛,合理管理能幫助病人更好適應術后恢復。
06 麻醉后的日常管理:健康恢復不止停在手術臺 ???????????
麻醉的作用不只局限于手術那一刻。出院回家后,每一天的康復都和術中經歷有關。比如有些人會因為麻醉藥代謝慢,幾天內出現嗜睡、食欲差等小問題。肝細胞肝癌患者恢復過程中,飲食、休息時間分配、肝功能監測,都需要特別關注。定期回醫院做肝臟、凝血功能等復查,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別嫌麻煩。
生活中可以增加蛋白質和新鮮蔬菜,有利于傷口愈合和肝臟修復。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適當做些輕松活動,逐漸恢復體力。當然,有任何異常感覺,比如持續乏力、黃疸、腹脹等,都要及時聯絡醫生,而不是自己扛著。
- 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瘦肉、魚、蛋)有助于肝細胞再生。每天分次進食更容易吸收。
- 綠葉蔬菜含維生素豐富,能為身體帶來更多幫助。建議每日攝入200g左右。
定期復查和用藥咨詢,是患者康復中的“必修課”。
07 為什么會得肝細胞肝癌?致病原因分析 ??
沒有人愿意“碰上”肝癌這種麻煩事兒。肝細胞肝癌大都和慢性肝炎、肝硬化有關。乙肝和丙肝病毒就像不速之客,長期駐留在肝臟里慢慢“搞破壞”,造成炎癥和纖維化,最后出現異常細胞聚集,這就是癌癥形成的苗頭。
臨床數據顯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會讓肝癌風險增加一百倍以上(Nguyen, M. H., et al. 2020)。此外,長期大量飲酒、長期脂肪肝、遺傳性鐵過載(血色病)以及有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也是已知的危險因素。年齡大于50歲、男性等人群發病概率更高一點。
- 慢性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最關鍵的風險因素
- 各類慢性肝病發展至肝硬化后,癌變可能明顯增加
- 有相關家族史、長期飲酒的人群要特別留意
只有了解清楚機理,才能有針對性地預防和管理。
08 預防與健康建議:積極行動才靠譜 ??
只講風險沒用,做好每一步預防,才最有實際意義。肝細胞肝癌雖然聽起來可怕,但生活中做一些簡單調整,風險就能大大降低。下面是實用的小建議:
- 新鮮蘋果+ 維持肝臟抗氧化能力 + 每日食用一個蘋果。
- 深海魚(如三文魚)+ 豐富不飽和脂肪酸提升免疫力 + 每周兩次適量烹調食用。
- 豆制品(如豆腐)+ 促進蛋白合成有助修復肝組織 + 建議一周三次做為膳食補充。
建議有乙肝、肝硬化家族史、或50歲以上者,定期做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和B超檢查。平時如果出現明顯的疲乏、腹部不適、體重明顯下降等癥狀,建議盡快就診有經驗的大型醫院篩查。
日常的主動檢測、合理飲食和有計劃的鍛煉,是守護肝臟健康的三件套。
參考文獻:
Nguyen, M. H., et al. (2020).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Epidemiology and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astroenterology, 158(1), 60-74.
Tholey, D., & Nguyen, M. H. (2025).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rck Manual Consumer Version.
El-Serag, H. B., & Kanwal, F. (2014). "Epidemiolog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are we? Where do we go?" Hepatology, 60(5), 1767-1775.
Nguyen, M. H., et al. (2020).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Epidemiology and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astroenterology, 158(1), 60-74.
Tholey, D., & Nguyen, M. H. (2025).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rck Manual Consumer Version.
El-Serag, H. B., & Kanwal, F. (2014). "Epidemiolog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are we? Where do we go?" Hepatology, 60(5), 1767-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