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沒有絕對的“零風險”。介入治療的主要并發癥包括出血、感染、封堵器移位、心律失常等。多數學者認為,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比例小于2%[2]。比如,一位7歲的男孩治療房間隔缺損術后,出現了輕微心律不齊,但經過短期觀察,大多數問題都能自愈。
整體來看,安全性很高。術后孩子通常24-48小時內就可以下地走路,絕大部分人恢復良好。不過,有少部分患者術后需要定期隨訪,少數封堵器可能因為個體差異發生移位,需要另外處理。在專業的手術團隊指導下,長期狀態通常不會受到明顯影響。
近年來,技術革新讓介入治療越來越安全。未來,有望引入更加微創、導航更精準的器械,比如3D心臟成像導航、人造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對家長來說,最關鍵的還是要把握好兩點:發現異常要及時就診,治療選擇要聽從專業評估。其實,早期干預和規范隨訪,能讓孩子和健康的同齡人一樣,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