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血管的隱形殺手:動脈硬化閉塞癥
當你沒感覺時,危險已悄悄出現
夜跑回來,腿有點酸,你未必放在心上。偶爾和朋友比步數,多走兩圈,還是覺得累,但休息一下又恢復如初。這些看似普通的小變化,有時候卻在悄悄提示身體里的血管正在起變化。動脈硬化閉塞癥,就是這樣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隱形殺手”,和我們日常生活的距離,其實比想象中更近。
01. 動脈硬化閉塞癥到底是什么?
動脈硬化閉塞癥(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是由于動脈血管壁內沉積了膽固醇等脂類物質,逐漸形成斑塊,最終導致動脈腔變窄甚至完全堵塞的一種疾病。這主要影響下肢動脈,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同伙”,只是它主要盯上了你的雙腿。
在中國,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群[1]。但多數早期患者并無明顯癥狀,這種“無聲”的特性讓人很難第一時間察覺。
02. 從輕到重,分四步教你識別
分期 | 典型特征 | 生活場景例子 |
---|---|---|
Ⅰ期:無癥狀期 | 斑塊悄然形成,表面看不出異常 | 步行、爬樓梯沒什么不適 |
Ⅱ期:間歇性跛行 | 運動時下肢出現疼痛,休息后緩解 | 散步走快了小腿酸脹、需停下來歇一會兒 |
Ⅲ期:靜息痛期 | 夜間或休息時下肢持續痛,影響休息 | 晚上睡覺時腿部抽痛,坐起來或下地走走才緩解 |
Ⅳ期:缺血壞疽期 | 足趾或小腿皮膚潰爛甚至發黑、組織壞死 | 腳面傷口久不愈合,出現黑斑,伴隨有臭味 |
以一位68歲男性為例,他前幾年運動后偶有小腿酸脹,覺得只是不常鍛煉帶來的“老毛病”。直到最近,走幾步就疼,只得停下。檢查發現,下肢動脈已被斑塊堵住了一大半。這例子提醒人們,動脈硬化閉塞癥從無聲到嚴重,發展過程可能很快。
03. 沒感覺≠沒有動脈問題
無癥狀期是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第一個階段。這時,斑塊正在體內“潛伏”,但你或許什么都察覺不到。簡單說,血流暫時還夠用。不過,血管壁的彈性和通暢已開始下降。
這一階段通常長達數年,特別容易被忽略。其實,發病的根子就在此時扎下。如果此時做健康體檢,檢查下肢動脈搏動或踝臂指數(ABI),可能已經能察覺到端倪。
研究顯示,超過70%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患者最初并無明顯癥狀[2]。
04. 間歇性跛行:該如何辨認?
間歇性跛行是動脈硬化閉塞癥“露臉”的第一個報警信號。它的特點是:一走就疼,休息后恢復,再走還疼。通常出現在小腿、腳掌,有時候大腿也會影響。疼痛方式像抽筋,但更持久一些。
有別于普通的腿部疲勞,間歇性跛行常規出現在同一運動量下,每次疼痛的位置相對一致。
05. 持續疼痛和末期缺血:不可忽視的嚴重后果
發展到持續疼痛和末期缺血期,身體會出現不斷加重的不適。休息時也可能疼痛難忍,夜間加劇,有人甚至會被痛醒。腳部皮膚顏色變淺或出現傷口、壞死。有位72歲的女性,夜里腿部一直痛到清晨,小腿逐漸發涼變色,后來局部潰瘍。這樣的情況需立即就醫,否則組織壞死風險極高。
發展階段 | 健康影響 |
---|---|
持續疼痛期 | 影響休息,夜間加重,可能影響精神狀態 |
缺血壞疽期 | 足部潰瘍、創口難愈、嚴重時需截肢,感染風險高 |
06. 動脈硬化閉塞癥:風險來自哪里?
說起來,這一類血管問題背后,離不開幾個主要原因:
- 1. 年齡增長 血管彈性逐年下降,動脈斑塊沉積風險隨年齡明顯增加。
- 2. 吸煙史 吸煙者患病風險比不吸煙者高高3~5倍[3]。香煙里的有害物質損傷血管,使血管更易變窄變硬。
- 3. 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 血糖、血壓、血脂長期異常,會損傷動脈,助長斑塊形成。
- 4. 家族遺傳 父母有相關病史,患病概率會增加。
- 5. 缺乏運動、長期久坐 長期不運動,血流緩慢,斑塊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
07. 科學預防和早期發現:怎么做才靠譜?
- 1. 多吃蔬菜水果 豐富的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有助維護血管健康。
- 2. 規律運動 哪怕只是快走,每周保持3-5次、每次30分鐘,對下肢動脈保護有益。
- 3. 合理控制體重 幫助降低血壓、血脂,間接減少動脈負擔。
- 4. 定期體檢 40歲以上建議每2年做一次踝臂指數檢測,有助及早發現血流問題。
- 5. 檢查時機選擇 如果走路或運動時出現容易疲勞的情況,建議早做血管評估。
推薦食物 | 功效 | 食用建議 |
---|---|---|
深綠色蔬菜(菠菜、芥藍) | 促進血管彈性,補充維生素K | 天天餐桌上一小把,熟吃生吃都可 |
漿果類水果(藍莓、草莓) | 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對血管損傷 | 每周2-3次新鮮食用 |
橄欖油 | 含健康脂肪酸,保護血管內皮 | 涼拌或烹飪時適量加入 |
燕麥 | 降低膽固醇,改善血脂 | 每天早餐可選一碗燕麥粥 |
收尾:與其等癥狀,不如用行動保護血管
回頭看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展過程,其實很多危險信號并不劇烈,往往是在細水長流的日常中慢慢聚集。它可能悄悄來臨,但一定不會讓有心人措手不及。與其等到腿痛發作,不如現在就多一點關注,合理運動、日常健康飲食、定期體檢,真正把健康掌控在自己手里。
參考文獻
- [1] Song, P., Rudan, D., Zhu, Y., et al. (2013).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381(9897), 867-875.
- [2] Criqui, M. H., & Aboyans, V. (2015). Epidemiology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Research, 116(9), 1509-1526.
- [3] Norgren, L., Hiatt, W. R., Dormandy, J. A., et al. (2007). 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TASC II). 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 33(Suppl 1), S1–S75.
- [4] Fowkes, F. G. R., Rudan, D., Rudan, I., et al. (2013). Comparison of global estimates of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in 2000 and 2010: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The Lancet, 382(9901), 1329-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