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血管迷霧:揭秘動脈硬化閉塞癥
01 微妙信號:身體悄悄發出的“消息”
坐公交時有人抱怨,走一站地腿就發酸,稍微歇一會兒又能繼續走,這種不起眼的小事,其實和動脈硬化閉塞癥有點關系。這類疾病往往在早期并不明顯,許多人只是偶爾覺得小腿有點沉、步子有些不跟腳。??
一位62歲的男性,平時喜歡散步,最近卻發現走十分鐘小腿就乏力,但休息后癥狀基本消失。他沒在意,以為只是累了。這種“走一會、歇一歇、還能再走”的情況,其實已經是血管彈性變差,血流有點不暢的表現,但一般不會引起劇烈疼痛,很容易被忽略。
02 警示信號:當癥狀變得難以忽視
隨著血管越來越狹窄,癥狀會越來越明顯。有的人走不了幾百米就覺得腿部疼痛,有時候夜里小腿會發麻,甚至休息也沒用。再嚴重些,腳部顏色會發暗溫度下降,甚至出現傷口難以愈合的情況,這時候血液已經很難順利抵達遠端組織。
比如一位67歲的女性,最近發現左腳漸漸變涼,冬天的感覺更明顯,晚上有點隱隱作痛,有天腳趾頭出現小潰瘍遲遲不長好,去醫院一查,發現血管很窄了。這個例子說明,動脈硬化閉塞癥發展到一定階段,已經不僅僅影響生活舒適度,還會引發一系列并發癥,需要及時關注和處理。
典型警示 | 帶來的影響 |
---|---|
持續性腿疼 | 日?;顒邮芟?,影響出行 |
局部皮膚顏色變化 | 說明局部供血受阻,出現壞死風險 |
慢性創口 | 愈合慢,容易感染,加重病情 |
03 動脈硬化閉塞癥背后的“推手”
說起來,動脈硬化閉塞癥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不速之客,它有一套自然的發展路徑。簡單來說,是動脈血管內壁堆積了脂肪、膽固醇等成分,形成厚厚的斑塊,導致血管變窄變硬。等血液流通越來越辛苦,組織慢慢就得不到充足的養料和氧氣了。
- 高血壓:血壓越高,對血管的壓力越大,壁內容易出現損傷,然后更容易“抓”住壞東西。
- 高血脂:長期血脂偏高,血管壁就像沾上膠水一樣容易形成斑塊,日積月累堵住血管。
- 糖尿病:血糖高會加速血管“老化”,讓新鮮血液通行變難。
- 抽煙:煙草中的物質會直接損傷血管內皮,增加硬化風險。
- 家族史:如果直系親屬有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也比較高。
- 年齡增長:45歲以后,血管彈性降低,容易出現硬化問題。有研究指出,超過50%的人到60歲時血管會有不同程度的硬化(Criqui, M. H., & Aboyans, V., 2015)。
04 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確診之路
一旦有明顯的腿部癥狀或懷疑,醫生會先進行體格檢查(摸脈搏、聽血管雜音)。如果需要進一步判斷,會用一些非創傷性的檢查工具。
- 踝肱指數(ABI):用來測量腳踝和手臂的血壓差值,低于0.9提示動脈可能狹窄。
- 彩超(血管超聲):可以直接看到血管有無狹窄。
- CT血管造影:需要注射造影劑,觀察血流是否通暢,哪段變窄。
-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打針的影像檢查,對敏感人群友好。
-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可以說是評估血管堵塞的“金標準”,需要住院進行。
05 治療方式:從藥物到“修復工程”
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和水管局搶修堵塞差不多,先疏通不通的地方,再防止以后再堵。具體方法要看血管堵塞的位置和嚴重程度:
- 藥物治療:主要是抗血小板藥(如阿司匹林)、降脂藥(如瑞舒伐他汀)、擴血管藥。它們能 stabilise 斑塊并改善血流。
- 介入治療:用細管從血管內進入,把狹窄部位“撐開”,有時會放支架保持通暢,創傷較小。
- 外科手術:當血管堵塞嚴重,短時間內藥物和介入都不起作用時,需要搭橋手術或直接取出斑塊。
06 生活方式調整:預防“血管大堵車”
動脈硬化閉塞癥并不是天注定的,每天的飲食和運動都很有用處。飲食結構調整和主動鍛煉,是預防的兩個重要方向。
推薦食物 | 主要功效 | 食用建議 |
---|---|---|
深海魚(三文魚、鯖魚等) | 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軟化”血管 | 每周2-3次 |
堅果(核桃、杏仁等) | 含健康脂肪和天然抗氧化物,保護血管壁 | 每天一小把,原味為佳 |
燕麥 | 膳食纖維豐富,幫助降低膽固醇 | 早餐適量沖泡 |
綠葉蔬菜 | 富含維生素K,有助血管健康 | 正餐搭配,顏色越深越好 |
橄欖油 | 單不飽和脂肪酸豐富,利于心血管 | 涼拌菜肴或簡單烹調 |
- 有氧適量鍛煉(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鐘,每周累計150分鐘以上,能改善全身循環。
- 體重管理:保持適宜體重,對血管壓力較小。
- 定期檢測(40歲以后):建議每年做一次血脂、血糖等基礎檢查,有家族史建議找專業醫生評估下血管情況。
07 最后的話
動脈硬化閉塞癥雖然常見,但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身體的信號應該被認真對待——偶爾的不適未必是“老毛病”,及時調整生活習慣,每年查查身體,很多問題就能在萌芽階段被解決。如果有相關癥狀,千萬不要自己亂吃藥或忽視,找醫生聊聊總沒錯。?
參考文獻
- Criqui, M. H., & Aboyans, V. (2015). Epidemiology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Research, 116(9), 1509-1526. https://doi.org/10.1161/CIRCRESAHA.116.303849
- Aboyans, V., Ricco, J. B., Bartelink, M. L., et al. (2017).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9(9), 763-816.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x095
- Wong, N. D., Nelson, J. C., Granston, T., et al. (2011). Metabolic syndrome, diabetes, and incidence 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calcium: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58(14), 1449-1457.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11.06.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