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喝绾卧诟甙l季節中做好護理防護
簡單了解:什么是手足口???
說起來,家里有小孩的人大多聽過“手足口病”這個詞。初夏或秋天,幼兒園老師會特別提醒家長,如果孩子發燒、手上或腳趾有小水泡,多半要警惕這種傳染病。其實,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孩子多見,成年人偶爾也會中招,通常表現為發熱和皮膚、口腔的小水皰。幸運的是,多數孩子經過護理可以平穩恢復,但了解細節,有助于把小麻煩控制在萌芽階段。
患病信號:孩子的早期變化
手足口病有時來的時候很“低調”,前期變化往往不明顯。最初,孩子可能只是輕微發燒、精神略差。偶爾家長會發現孩子的嘴巴里有點紅,或者說話、吃飯時不太愛說了。一位三歲的小姑娘,平時活潑,這天突然午飯沒吃幾口,只喊口渴,讓家人意識到問題。其實,這種情況,更多是由于口腔黏膜有小潰瘍,孩子感覺不舒服,但外表還沒有明顯的泡疹。
除了口腔,手心、腳心和臀部偶爾也可見少量小紅點,但不易被發現。這個階段,病情通常還不嚴重,也較容易護理。
除了口腔,手心、腳心和臀部偶爾也可見少量小紅點,但不易被發現。這個階段,病情通常還不嚴重,也較容易護理。
TIPS: 如果孩子發熱超過一天,突然變得挑食、愛喝水,而身體表面看不到明顯異常,可以多關注口腔內部和手足細節的細微變化。
明顯癥狀與護理警示信號
等到病情發展,手足口病的“名片”就容易識別了。高燒頻繁、口腔潰瘍增多,而且手掌、腳底甚至臀部長出水皰,孩子明顯疼痛、哭鬧。一位五歲的男孩,持續兩天高燒,嘴里的潰瘍讓他連喝水都喊痛,手背和腳心出現密集小泡。這時,家長容易分辨出問題,但護理壓力增加:孩子進食明顯受限、睡眠也難。
家長要注意:孩子若出現持續嘔吐、高燒不退、精神極差,甚至抽搐,建議盡快到醫院查驗,避免嚴重并發癥。
癥狀 | 具體表現 |
---|---|
持續高熱 | 體溫波動在38.5℃以上,退燒后易反復 |
黏膜破損 | 口腔潰瘍多發,疼痛明顯 |
皮膚水皰 | 手、腳、臀等部位出現密集透明水皰 |
傳播路徑與危險因素分析
手足口病之所以常在社區、家庭內傳開,和它的傳播途徑密不可分。
- ?? 直接接觸: 病毒通過咳嗽、打噴嚏噴出的唾液,或接觸手上、腳上的皰疹液傳播。
- ?? 間接污染: 常見于玩具、毛巾、門把手等公共物品殘留病毒,孩子摸過沒有及時洗手,就可能沾上。
- ?? 氣候環境: 春末夏初、濕度較高,病毒更容易在環境存活。調查發現,每年4-7月和9-11月病例較多。
高發季節的環境特征
為什么手足口病總是在某幾個月扎堆?其實,春末夏初和初秋的氣候適宜,不冷不熱,加上濕度較高,創造了病毒繁殖的溫床。
以南方沿海城市為例,四、五月和九、十月,每年手足口病門診量都會明顯升高。這和幼兒園、托班的返校高峰也不無關系。
(Refer: Koh WM,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in Asia," Pediatrics and Neonatology, 2016)
以南方沿海城市為例,四、五月和九、十月,每年手足口病門診量都會明顯升高。這和幼兒園、托班的返校高峰也不無關系。
專家提示:
普通家庭應對這段時期的傳染風險時,做到定期開窗換氣,每周徹底清潔一次常接觸的物品表面,有利于減少室內病毒密度。(Refer: Koh WM, 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in Asia," Pediatrics and Neonatology, 2016)
家庭護理要點和飲食建議
小朋友一旦確診手足口病,家庭護理是核心。這時,"想讓孩子多吃點"的家長心態很常見,但要根據癥狀調整飲食和護理方式。
- ?? 溫和飲食:主張給孩子準備清淡、溫涼易吞咽的食物,比如蛋花湯、米糊、酸奶。這樣有助于減少口腔疼痛,補充能量。
- ?? 充足水分:有潰瘍的孩子容易不愛喝水,要多變換水的種類,如稀釋兒童果汁、淡糖水,切忌強迫。
- ??? 充分休息:高燒、精神狀態差時,更需要留在家中安靜休息,不宜早早返回集體活動。
注意: 切忌用辛辣、過咸或油炸食物,這些會刺激口腔,加重不適。同時避免口服非醫囑藥物,包括外用潰瘍藥膏,應征詢醫生意見。
(參考:Ooi MH, et al.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nterovirus 71," Lancet Neurology, 2010) 預防與環境管理建議
說起預防,很多人總愛問“怎么才能不被傳染?”其實,做好細節,效果最明顯。以下這些家庭常用法,簡單卻非常實用:
建議操作 | 好處說明 |
---|---|
勤洗手(流動水+肥皂) | 有效去除皮膚表面病毒,防止入口 |
獨立餐具、毛巾、玩具 | 避免家庭內二次污染 |
開窗通風、光照殺菌 | 降低室內病毒生存機會 |
避免帶病上學及聚會 | 防止交叉感染、群體爆發 |
TIPS: 預防不能指望一招制勝,重點是持續堅持。孩子發病期間,一般建議居家隔離7天,癥狀完全消失后再恢復正常活動。如果自己或孩子癥狀不典型,建議就近前往正規社區醫院或兒科門診咨詢,尋求專業醫生意見。
(Reference: Wang Y, et al.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 Emerg Infect Dis, 2018) 總的來說,手足口病不是大病,但對家庭和社區的考驗在于怎么發現早、護理細、預防準。每個環節的小細節,都會讓恢復路途更輕松一些。以后如果遇上這個“常見小麻煩”,不用太緊張,按照步驟淡定處理就對了。
參考資料
- Xing, W., Liao, Q., Viboud, C., et al. (2014).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China, 2008–12: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Infect Dis, 14(4), 308–318. 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13)70342-6
- Koh, W. M., Bogich, T., Siegel, K., et al. (2016). The Epidemiology of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in As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Pediatrics and Neonatology, 57(3), 198–209. https://doi.org/10.1016/j.pedneo.2015.09.010
- Ooi, M. H., Wong, S. C., Lewthwaite, P., et al. (2010).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nterovirus 71. Lancet Neurology, 9(11), 1097-1105.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10)70209-X
- Wang, Y., Feng, Z., Yang, Y., et al. (2018).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 Emerg Infect Dis, 24(9), 1619-1624. https://doi.org/10.3201/eid2409.18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