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如何識別早期癥狀,保護你的皮膚健康
01 黑色素瘤是什么?
天氣暖了,很多人喜歡去戶外曬太陽,但皮膚健康真的不能大意。有些人皮膚上本來有幾顆痣,沒怎么留心,卻發現某些痣和以前細微不同。其實,這里說的“黑色素瘤”,是一種起源于皮膚黑色素細胞的腫瘤。說得簡單點,就是本來照常工作的皮膚細胞,突然變得“失控”,增殖得太快、太多,就像車間機器失控,生產了許多不合格的產品。這類疾病雖然不常見,但在皮膚癌中算是比較“激進”的,一旦出現,轉移速度往往比其它類型的皮膚癌快很多。
目前黑色素瘤的發病人數在全球范圍內有上升趨勢,雖然它只占全部皮膚癌的1%左右,但在皮膚癌導致的死亡病例里,黑色素瘤卻很突出[1]。這也是為什么醫學界總是提醒,一旦發現皮膚上有不一樣的變化,不要忽視。
02 為什么會得黑色素瘤?——主要風險因素
- 遺傳因素 ???????????
有家族史的人,特別是一家幾代人都長有“怪痣”,患病風險會高很多。
- 日曬和紫外線 ??
皮膚暴露在強烈陽光下,特別是反復曬傷,會明顯增加發病概率。研究顯示,童年時期曬傷者黑色素瘤風險更高[2]。
- 皮膚類型
皮膚較白、容易曬傷、雀斑較重或有大量普通痣的人,更易患上黑色素瘤。
- 年齡和性別
發病高峰在50歲以后,但年輕人、特別是年輕女性的發病率這些年也在上升。
風險因素 | 具體表現 | 原因分析 |
---|---|---|
家族史 | 親屬中有黑色素瘤患者 | 部分基因易發生異常 |
反復曬傷 | 日曬多、經常曬紅/脫皮 | 紫外線損傷DNA累積 |
皮膚白皙 | 易曬傷,有大量雀斑/痣 | 黑色素保護作用較弱 |
說起來,風險因素好像離日常很遠,其實很多人小時候就喜歡在沙灘玩一天,結果曬傷了皮膚,這種習慣也是黑色素瘤的潛在隱患。
03 怎樣發現早期癥狀?——輕微但關鍵的信號
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現其實不算嚇人,很多癥狀是“偶爾、輕微”的小變化,容易被忽略。最常見的,是原本的痣發生了細微變化,例如面積略有增大、形狀變得不太規則,或者顏色出現了輕微雜色。有時痣邊緣模糊了,不再像以前那么清晰。另外,一些新長出來的小斑點,如果顏色比周邊深,或者漸漸比其他痣突出,也值得多留意。
04 皮膚自查,怎么做到心中有數?——ABCDE法則實用方法
用ABCDE法則做皮膚自查,可以更系統地識別早期的可疑現象。
字母 | 自查標準 | 具體表現 |
---|---|---|
A | Asymmetry(對稱性) | 觀察痣,把它當成“鏡像對比”,左右能否一樣。黑色素瘤的痣往往不對稱。 |
B | Border(邊緣) | 正常的痣邊界平滑,而黑色素瘤則模糊、鋸齒或形狀怪異。 |
C | Color(顏色) | 顏色不單一,出現多種色調甚至斑駁。 |
D | Diameter(直徑) | 大小比常見痣大,通常超過6毫米(一顆綠豆大?。?。 |
E | Evolving(演變) | 近期有變化,比如變大、變色,或者出現新癥狀(如滲液)。 |
05 日常自查方法 & 何時看醫生?
- 找一個明亮的環境,一面大鏡子,最好有手持小鏡子輔助。
- 按照身體部位順序,從臉到腳,全面檢查每一處皮膚,尤其是背部、腳底、腋下等平時不會特別注意的地方。
- 記錄疑問點:如果有新斑點、某痣形狀/顏色改變,記下來,方便下次對比。
疑問現象 | 建議行動 |
---|---|
新出現的深色斑點 | 記錄并密切觀察,如果持續變化,考慮就診 |
原有痣明顯變大/潰爛 | 建議立即就醫排查 |
一位47歲的男性,發現腳底的一顆小黑痣變得越發突出,偶爾有些疼,家人堅持建議他去醫院檢查。早期發現后進行微創切除,恢復得很快。這樣例子說明,家人提醒也是自查的一部分。
06 及早識別和后續管理的價值
比起等到癥狀明顯再處理,黑色素瘤在早期發現和治療時,治愈率有很大提升。權威研究顯示,I期黑色素瘤患者5年生存率能超過90%,到了進展期就會驟降[3]。早診早治,不僅僅意味著更高的生存率,也能減少后續復雜治療帶來的壓力和負擔。
恢復管理 | 具體做法 |
---|---|
定期復診 | 按照醫生建議,每3-6個月隨訪,必要時影像學檢查 |
自我觀察 | 注意身體其它部位有無新變化 |
07 日常飲食和生活方式建議
- ?? 深色蔬菜 有助于增強皮膚抗氧化力 — 每天可適量食用西蘭花、菠菜等
- ?? 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 幫助皮膚修復和減少紫外線損傷 — 建議每天吃一兩個橙子或獼猴桃
- ?? 深海魚 富含Omega-3脂肪酸,抗炎,有益皮膚健康 — 每周2次三文魚或沙丁魚
- 戶外運動中注意物理防曬,如穿長袖衣物、戴帽子
- 選擇SPF30及以上防曬霜,補搽要及時
- 假如皮膚反復曬紅,每次回家要加強保濕和護理
參考文獻
- 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E,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https://doi.org/10.3322/caac.21763
- Whiteman DC, Green AC, Olsen CM. (2016). Cutaneous melanoma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emerging molecular and epidemiological landscape. The Lancet, 388(10047), 673-683.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30308-7
- Balch CM, Gershenwald JE, Soong SJ, et al. (2009). Final Version of 2009 AJCC Melanoma Staging and Classification. J Clin Oncol, 27(36), 6199-6206. https://doi.org/10.1200/JCO.2009.23.4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