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眼?。汗灿妹砼c傳染風險的真相
什么是紅眼???
其實,紅眼病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尤其在換季、開學季的時候,校園和家庭中總會聽到有人突然“眼睛紅了,發癢”。紅眼病的醫學名稱叫“急性結膜炎”,它是一種高度傳染的眼部炎癥。
紅眼病最典型的癥狀是結膜發紅,不過初期可能只是偶爾有點癢、微微異物感,甚至容易被忽略。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紅腫、分泌物增多,看起來甚至像“小兔子的眼睛”。引起紅眼病的原因很多,常見的包括病毒、細菌和過敏。不管是哪一種,都能引起眼部不適,影響生活和社交。
類型 | 常見誘因 | 癥狀特點 |
---|---|---|
病毒性 | 腺病毒等 | 大量淚液、分泌物少 |
細菌性 | 接觸污染物 | 膿性分泌物較多 |
過敏性 | 花粉、灰塵 | 眼癢為主,分泌物清 |
共用毛巾為何“惹禍”?
在家庭或宿舍,共用毛巾其實挺常見的,特別是小孩、夫妻之間。有人覺得,反正只是擦下汗、洗把臉,有啥大不了?可事實上,毛巾是極容易沾染病原體的小物件。
分享一個生活實例:
有位8歲的小朋友,因為眼睛不舒服,家里用同一條毛巾給他和姐姐擦臉。幾天后,姐姐也出現了同樣的紅腫、分泌物癥狀。不用多想,箇中緣由就在毛巾上了。
- ??? 異地攜帶病原體:使用者如果帶有細菌或病毒,毛巾很快就變成了“溫床”。
- ?? 直接接觸易感染:毛巾常用于擦拭眼周,只需一點點殘留的分泌物或淚液,病原體就可能遷移到健康人身上。
- ?? 清洗方式不當:很多家庭洗毛巾時水溫不夠高,無法徹底殺死病菌,這給病原體留下了機會。
紅眼病究竟怎么傳?
說起來,紅眼病其實是一位“傳染高手”。主要有以下幾條途徑:
- 直接接觸: 接觸患者的眼分泌物、被污染的織物(比如毛巾、枕巾、手絹),病毒或細菌很容易趁機進入健康人的眼睛。
- 手接觸傳播: 經常用手揉眼,再觸摸門把手、水龍頭等公共物品,病原體可在環境表面存活一段時間,別人一摸也容易中招。
- 水源傳播: 公共泳池若消毒不嚴,也可能成為病毒的“中轉站”。
- 飛沫: 雖然概率較低,但極個別散播力強的病毒性結膜炎經咳嗽、噴嚏飛沫也有傳播記錄。(參考文獻:Azari, AA & Barney, NP. Conjunctiv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AMA, 2013.)
?? 研究顯示,紅眼病患者家庭內傳播概率高于社區,尤其共用毛巾的環境下。
紅眼病有哪些癥狀?如何早發現?
早期發現很重要,這樣能及時就醫,避免病毒繼續傳播。簡單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識別紅眼?。?
- 眼睛偶爾有點發癢或輕微異物感,比如像有睫毛進眼的感覺。
- 有時早晨起床,眼皮稍微有點粘,但還不至于睜不開。
- 偶爾分泌物略多,通常是透明、稀薄的。如果分泌物變得渾濁,數量多了,說明炎癥加重。
- 發展到中后期時,眼白明顯發紅,燒灼感和持續瘙癢加重,甚至流淚不止。
?? 建議: 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眼睛持續紅腫、分泌物變多且有疼痛感,最好立刻去正規眼科就診,避免耽誤治療。
怎么做才能遠離紅眼病?
不用神秘方法,生活中有些習慣做得好,就能降低不少風險:
- ?? 洗手很關鍵: 每次擦眼、吃飯、洗臉前先認真洗手,有助于減少病原體傳播。
- ?? 毛巾獨立使用: 建議家人每人一條毛巾,并定期高溫水煮消毒,陽光下暴曬。
- ??? 個人物品要獨立: 包括臉盆、枕巾等。尤其在有家庭成員生病時,更要注意分開用。
- ?? 公共泳池挑干凈衛生的: 盡量選擇管理嚴格的公共場所,如果有眼部不適,短期內不建議下水。
健康習慣 | 具體建議 | 幫助健康的原因 |
---|---|---|
勤洗手 | 用流動水和肥皂搓洗20秒以上 | 減少手上病原體帶入眼睛的機會 |
定期更換毛巾 | 兩周更換一次,用開水燙洗 | 破壞病原體存活環境 |
陽臺晾曬毛巾 | 每次洗完后掛到通風陽光處 | 紫外線有助殺滅細菌和病毒 |
? 實用提示: 家里如果有人得了紅眼病,應該馬上單獨用生活用品,并告知學校/單位,減少接觸傳播風險。
紅眼病怎么處理?治療要點
一旦發現紅眼病,及時處理十分關鍵。不同病因對癥方法也有差別:
- ?? 藥物治療: 細菌感染一般用抗生素眼藥水,病毒感染多主張支持和對癥用藥。
- ?? 家庭護理: 可用溫毛巾敷眼,舒緩不適。但毛巾一定要專人專用。
- ??? 不宜自行頻繁用藥: 濫用激素類眼藥易致副作用。聽醫生指導很重要。
- ?? 有這些情況需盡快就醫: 持續高熱、明顯視力下降、劇痛等,這不是普通紅眼病的表現,可能有其他眼部疾病。
?? 結語: 紅眼病并不可怕,重在及早發現和科學護理,讓傳染停在家門口。
參考文獻
- Azari, A. A., & Barney, N. P. (2013). Conjunctiv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JAMA, 310(16), 1721–1729.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3.280318
- Udeh, B. L., Schneider, J. E., & Ohsfeldt, R. L. (2008). Cost effectiveness and cost benefit analysis of hand hygiene in prevent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36(8), 486-492.
- Sinclair, S. A., & Ismail, B. (2015). Viral conjunctivitis: practice essentials, background, pathophysiology. Medscape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