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頸椎間盤退變、骨刺等,會刺激或壓迫附近的神經,引發疼痛信號上行至頭部。研究指出,頸椎退化和頸部疼痛有很高的相關性。(參考文獻:Bogduk N. Cervicogenic headache: anatomic basis and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 2001).
很多人會把各種頭痛混淆,其實細致觀察,還是能大致分辨。每種頭痛的“性格”有些不一樣,這里幫你理清:
自我篩查建議: 如果頭痛和脖子運動關系密切,比如“扭頭時疼”,基本可以鎖定目標,建議及時記錄癥狀變化,為看醫生做好準備。
物理療法并不等于一兩次就能根治,它的優勢在于幫助緩解、預防加重,尤其適合頸部肌肉型頭痛。
不是所有的頭痛都等同于“頸源性頭痛”,也不是所有癥狀都適合自我調理。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應及時看醫生??:
越早發現、越主動干預,恢復效果越好。
日常建議 | 簡單操作 |
---|---|
辦公1小時活動脖子 | 每60分鐘做頸部緩慢環繞、聳肩10次 |
飲食多樣增加鎂元素 | 每天食用菠菜30g、堅果15g,嘗試用黑巧克力做零食 |
良好睡眠習慣 | 建議枕頭高度適中,側臥睡 |
保持情緒平穩 | 每晚睡前做5分鐘呼吸練習 |
頭痛有很多種,“脖子”參與其中就有其獨特規律。其實,頸源性頭痛并不可怕,只要關注脖子的小信號,適當調整生活方式,大多數問題都是可控的。養成好習慣、及時干預、合理就醫,才是讓生活更健康的小秘訣。
有疑問時,多與專業醫生溝通,不用為暫時的不適而擔心。頸部健康,就是全身舒適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