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28歲的女性朋友,平時不愛喝牛奶,但工作壓力大時想補充營養,結果只要一喝就輕微腹脹、偶爾放屁,沒遇到劇烈腹瀉也就沒特別在意。
其實,這些默默出現的小變化,就是身體在提醒:“乳糖有點消化不動了?!?
如果喝奶后經常出現以下情況,就得警惕了:
原因一:乳糖酶減少
牛奶中的主角是乳糖(一種天然糖分)。分解乳糖需要腸道里的“乳糖酶”。上學的時候,這種酶最旺盛。可長大了,很多人腸道里的乳糖酶自然變少,乳糖變成“難題”。
原因二:遺傳影響
其實,東亞人群的成年乳糖不耐受率高達90%(Misselwitz et al., 2019)。這是基因決定的,大多數中國人長大后,乳糖酶都減產;而北歐人這種問題就很少見。
原因三:腸道健康有關
有些人原本能耐受乳糖,但腸炎、消化道手術、嚴重腸道感染后,乳糖酶被破壞。特別是小孩,一場嚴重腸炎后,喝奶會加重癥狀。
食品種類 | 乳糖含量(g/100g) | 乳糖不耐受建議 |
---|---|---|
牛奶(全脂/脫脂) | 4.5~5.0 | 風險較高,需謹慎 |
酸奶 | 2.8~4.2(部分被分解) | 輕度乳糖不耐受者可試(建議小量) |
奶酪 | 0.1~2.0(硬奶酪更低) | 成熟奶酪乳糖極低,多數可以吃 |
黃油 | <0.1 | 幾乎無乳糖,基本安全 |
乳糖分解奶/無乳糖牛奶 | 0 | 乳糖不耐受者首選 |
目前關于乳糖不耐受的研究不斷推進。幾項新方向值得關注:
科學方案越來越多,乳糖不耐受已非“難以逾越的大山”。適當關注個體差異,選擇合適的生活方式,能輕松過上沒有乳糖煩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