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背后的誤區:揭開“仰頭止血”導致鼻出血的真相
01. 日常困擾:鼻出血,其實并不罕見
下班路上,公交車里忽然有人掏出紙巾猛按鼻子,還不停地仰頭。身邊的朋友小王坐在沙發上,也經常一邊玩手機一邊心不在焉地擦擦鼻血。其實,像這樣偶爾流鼻血,不分年齡與場合,有的人一年能遇上好幾次。這種“小麻煩”雖然常見,但很多人處理方式卻讓問題變復雜。
簡單來說,鼻出血是城市生活中常見的小插曲——但背后更多的,是大家對于止血“老辦法”的誤用。
02. 鼻出血的元兇都有哪些?
- 干燥空氣:辦公室空調、冬季暖氣,讓鼻腔像曬裂的田地一樣容易失水破損,成了鼻血頻發的主要環境因素。
- 過敏與感染:春秋鼻炎、感冒,患者常常忍不住揉鼻子、擤鼻涕,使鼻粘膜反復受損,血管暴露在“風口浪尖”。
- 外傷刺激:如5歲的男孩琪琪,上幼兒園路上摔了一跤,鼻子磕了一下,當時雖然只是輕微紅腫,晚上卻開始點點出血。
- 血管異常:有的人天生鼻腔血管豐富且表淺,或者因高血壓、血液疾病導致血管彈性變差,也容易頻繁流鼻血。
- 藥物因素:長期用抗凝藥物(比如心臟病、腦血管病患者)的人,稍擦碰鼻腔也難以止住血。
?? 流鼻血時,先回憶最近有沒有氣候變干、鼻炎發作或輕微碰撞,這些都是常見誘因。
03. 仰頭止血?其實暗藏健康風險
很多人遇到鼻出血,第一反應就是仰起頭來,似乎血不再流出就萬事無憂。實際上,這個“土辦法”存在不少隱患。
誤區做法 | 潛在危害 |
---|---|
仰頭止血 | 鼻血倒流進入咽喉、胃部,導致惡心、嘔吐,有時會誤吸入氣管。 尤其老人、兒童,如果嗆咳嚴重甚至可能導致窒息風險。 |
用紙團、生理鹽水隨意塞鼻 | 容易將異物遺留傷口,引發繼發感染或反復出血。 |
其實,止鼻血的第一步不是“讓血藏起來”,而應阻斷源頭。之前就是因為仰頭讓鼻血反復倒流,患者小趙(42歲男)出現了胃部不適,最后醫生才發現血液停留在胃里,影響了消化。
?? 仰頭或平躺止血只是“看著干凈”,但風險很大,特別是孩子或吞咽反射不好的老人。
04. 科學止血這樣做:簡單三步法
- 保持前傾:輕輕坐下,身體略微前傾。這樣血液可以流出鼻腔,避免倒流進喉嚨。
- 指壓止血: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軟骨部位)約5到10分鐘。避免中途放手,持續壓力有助血管收縮。
- 冷敷輔助:可以用冷毛巾、冰袋輕敷鼻梁,但不要直接穿透布料接觸皮膚,避免凍傷。
錯誤方法 | 科學方法 |
---|---|
仰頭抬高、平躺 | 略微前傾,輕輕吐出口中的血液 |
揉、擦、用力吹鼻 | 手指輕壓鼻翼,持續不間斷 |
??? 看到血別慌,輕松按、前傾坐、冷敷配合,往往比藥物止血更有效。
05. 什么時候該及時就醫?
- 出血量較大:用普通止血方法10分鐘仍然不止,紙巾很快就被浸濕;
- 反復出血:一天內多次流鼻血,或者每周反復發作;
- 伴隨全身癥狀:如頭暈、臉色蒼白、心跳加快或血壓突然升高。
- 疑似相關疾病:有高血壓、凝血障礙病史,或者服用抗凝藥物者。
- 兒童和老年人特殊警示:如上文3歲的女童悅悅,晚上鼻血不止直至凌晨,家長這時應及時帶她去醫院檢查,排除出血性疾病。
?? 出現上列任何一種表現,撥打急救電話或前往耳鼻喉科就診很有必要。
06. 日常養護:幫鼻腔遠離“炸裂”的煩惱
鼻出血雖然大多無害,但按對方法防護,從根上減少“復發競技”。和低頭專注玩手機、空調房里靜坐相比,良好生活細節能讓鼻腔更舒服——不只是趕走小麻煩,也是家人健康的小保障。
方法 | 具體介紹 |
---|---|
室內加濕 | 秋冬季節,空調房建議添一臺加濕器,保證室內濕度40-60% |
飲食補水 | 多喝溫水,也可多吃西瓜、梨等含水量高的水果 |
每天1-2次鼻腔清潔 | 用溫開水或專用鼻腔清洗器,輕輕沖洗鼻腔,避免干結臟物 |
避免挖鼻、用力擤鼻 | 兒童尤其要教育不要頻繁用手指挖鼻孔 |
定期體檢關注血壓 | 尤其家有高血壓、血液疾病史的老人 |
?? 不求鼻腔“鐵壁無缺”,但日常潤護讓小血管更結實、傷口愈合更快。
07. 鼻出血不必恐慌,關鍵在科學處理
醫學界研究已經明確,絕大多數鼻出血屬于自限性,科學止血和日常護理往往比“新偏方”更有效(Krajina A, et al., 2017)。
其實,鼻腔就像細密的小花園,亮點是結構精巧,容易受環境影響。我們真正要警惕的,是仰頭、亂塞導致的繼發風險。長期反復流鼻血、不明原因出血,與高血壓、出血傾向等疾病有關,最好的辦法是及時就醫甄別。
?? 下次再遇到鼻出血,想起今天學到的小技巧,動一動手指就能更放心地應對。
鼻出血其實并不可怕。用點耐心和正確方法,健康就在身邊扎根。
主要參考文獻
- Krajina, A., & Varbanova, S. (2017). Epistaxi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2017, 2638283. 查看文獻
- Walker, T.W., Macfarlane, T.V., & McGarry, G.W. (2007). Epistaxis: An update on current management. The Annal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89(7), 651–656. 查看文獻
- Pallin, D.J., Chng, Y.M., McKay, M.P., Emond, J.A., Pelletier, A.J., & Camargo, C.A. Jr. (2005). Epidemiology of epistaxis in US emergency departments.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46(1), 77–81. 查看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