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壓:管控血壓,呵護母嬰健康
01 妊娠期高血壓,其實你身邊可能就有
在產檢等待區,常能看到幾位孕媽媽不時低頭查看血壓記錄。她們或許沒有明顯不適,但醫生的一句“血壓有點高”就能讓人緊張許久。其實,懷孕期間的高血壓并不罕見,每十位孕婦中大約有一位會碰到(Abalos et al., 2013)。剛開始時,血壓升高往往沒有太多察覺——有點像水管里壓力升高,流速變快,可外觀看起來沒什么不同。
早期的時候,除了在體檢時發現血壓數值偏高,大部分人并無不適。偶爾會感覺腦袋有點重或疲憊,容易和一般孕期不適混淆。正因如此,定期測量就成了關鍵。
這個階段,癥狀輕微,單靠自我感覺很難發現異常。體檢比主觀感受更重要。
02 警示信號:妊娠期高血壓的明顯表現
- 持續頭痛:不同于偶爾的輕微暈感,而是連續性且明顯加重的痛感。有位28歲的孕婦在懷孕后期反復主訴頭痛,檢查發現血壓持續偏高。
- 視力模糊:有時會覺得眼前發黑或者短暫模糊,長時間難以恢復。
- 手腳浮腫:如果發現腳踝、手背腫脹且按壓后凹陷久久不平,這時要提高警惕。
- 上腹痛:部分孕婦會在右上腹部感到不適,這也是身體發出的警告。
一旦出現上述持續性癥狀,尤其合并血壓升高,建議盡快到醫院評估。
03 分類解析:妊娠高血壓其實不止一種
類型 | 定義 | 典型影響 |
---|---|---|
妊娠高血壓 | 懷孕20周后首次發現血壓升高(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無蛋白尿 | 大多預后良好,但有可能發展為更嚴重類型 |
先兆子癇 | 血壓升高+尿蛋白陽性或其他器官損傷表現 | 影響母體腎臟、肝臟,甚至抽搐、胎兒早產等嚴重問題 |
慢性高血壓 | 孕前或孕20周前已存在的高血壓 | 增加胎盤早剝、胎兒發育受限等風險 |
加重型先兆子癇 | 原有慢性高血壓基礎上出現新發蛋白尿或器官損害 | 病情更為復雜,需密切監護 |
分類不同,對母嬰的影響和管理也不一樣。了解自身的具體類型,有助于后續精準應對。
04 為什么會發生妊娠期高血壓?
- 遺傳和體質:有家族史或者孕前就血壓偏高的人,風險明顯增加。研究發現,母親或姐妹有高血壓的孕婦群體,患妊娠期高血壓的概率更高(Cnattingius et al., 1998)。
- 年齡因素:35歲以上的孕婦更易出現高血壓,主要和血管彈性下降有關。
- 孕期體重增長過快:短時間內體重顯著增加,會給心血管帶來負擔。
- 首次懷孕:有資料顯示,初產婦比經產婦更容易出現高血壓相關問題。
- 慢性腎病、糖尿病等基礎?。?/strong>如果本來就有慢性疾病,懷孕后發生高血壓的機會更大。
懷孕帶來的荷爾蒙變化和胎盤因素也在其中起作用,但目前機制尚未完全厘清。
05 妊娠期高血壓的健康隱患
跟普通高血壓相比,這種在孕期突然“冒出來”的血壓偏高,可能會帶來母體和胎兒的雙重風險。比如,持續的高血壓容易讓媽媽出現腎臟損傷、肝功能下降、甚至腦血管意外。對于胎兒,重要營養“通道”——胎盤可能早早剝離或者血流受限,影響胎兒發育(Sibai et al., 2005)。
如果病情嚴重到先兆子癇,媽媽可能發生抽搐,陷入危急狀態。胎兒則可能面臨早產、發育遲緩等風險。簡單說,持續不受控的高血壓像車輛失控,既傷害司機,也威脅乘客安全。
這些并發癥雖然聽上去讓人擔心,不過及時發現、科學管理,絕大多數孕婦能平安渡過孕期。
06 血壓目標與監測:如何更安心?
具體人群 | 安全血壓范圍 | 操作小貼士 |
---|---|---|
一般孕婦 | 收縮壓<140 mmHg 且舒張壓<90 mmHg (Brown et al., 2018) | 家用測壓儀建議每周自測2-3次 |
有基礎疾病孕婦 | 通常建議更嚴格,但個體差異需醫生個案指導 | 醫生建議下增加監測頻率 |
建議:記錄每次血壓數值,帶著血壓記錄本就診,更方便醫生評估變化趨勢。
07 提升血壓管理的小妙招
- 飲食方面: 雜糧粥有助于提供豐富的膳食纖維,建議早餐大米和雜糧1:1搭配; 深綠色蔬菜有益于鉀、鎂元素補充,可以每頓保證1-2種蔬菜; 脫脂奶提供蛋白質又低脂肪,可每日飲用一杯。
- 適量活動:每天進行簡單步行,上午或飯后30分鐘最合適;
- 減輕壓力:通過冥想、深呼吸等方法幫助放松,每天給自己留點和寶寶“對話”的安靜時間。
- 規律作息:建立穩定的作息時間,減少熬夜,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修復自己。
養成這些簡單習慣,幫助血壓平穩,對寶媽和寶寶都有好處。
08 何時需要就醫?專業處理很關鍵
如果孕期自測血壓發現連續多次高于140/90 mmHg,建議聯系產科醫生。若出現嚴重頭痛、視物模糊、持久性腹痛或呼吸不暢等癥狀,即使血壓未明顯偏高,也應盡快前往醫院急診。
- 有既往心腎類基礎病的人群,更需密切監控,不可自行調整藥量。
- 定期復診、完善輔助檢查(尿蛋白、肝腎功能、胎心監護等)很重要,別因一時無癥狀而中斷隨訪。
- 選擇有婦產專科背景的醫院隨診,遇到分娩計劃或病情變化,可適時轉診至高危妊娠中心。
母嬰安全,重在防患未然。出現疑問,別自己硬扛,專業支持更安心。
參考資料
- Abalos, E., Cuesta, C., Grosso, A. L., Chou, D., & Say, L. (2013). Global and regional estimates of preeclampsia and eclampsia: a systematic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170(1), 1-7. https://doi.org/10.1016/j.ejogrb.2013.05.005
- Cnattingius, S., Reilly, M., Pawitan, Y., & Lichtenstein, P. (1998). Maternal and fetal genetic factors account for most of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preeclampsia: a population-based Swedish cohort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77(4), 327-332. https://doi.org/10.1002/(SICI)1096-8628(19980807)77:4<327::AID-AJMG7>3.0.CO;2-4
- Sibai, B. M., Caritis, S. N., & Hauth, J. C. (2005). What we have learned about preeclampsia. Seminars in Perinatology, 29(2), 99-109. https://doi.org/10.1053/j.semperi.2005.02.003
- Brown, M. A., Magee, L. A., Kenny, L. C., Karumanchi, S. A., McCarthy, F. P., Saito, S., ... &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 (ISSHP). (2018).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ISSHP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Practice. Hypertension, 72(1), 24-43. https://doi.org/10.1161/HYPERTENSIONAHA.117.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