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揭秘:75歲高齡患者心絞痛大解剖,看完你就懂了!
心絞痛,這個常聽說但令人陌生的問題,時常困擾著許多老年人。根據最新的醫療記錄,來自吉林省四平市的75歲患者因頭暈和心絞痛來到急診科,經過詳細的檢查和診斷,確診為頭暈及心絞痛。這些癥狀究竟是怎么產生的?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和應對它們呢?本文將為大家做一個詳細的解讀。
在討論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心絞痛并不是單一的心血管問題,它有可能與多種不同疾病相關。根據ICD-10的分類標準,心絞痛主要是由心臟供血不足引起的,這其中以冠狀動脈閉塞為最常見原因。讓我們詳細剖析這些可能的疾病。
心絞痛的罪魁禍首——冠狀動脈疾病
心絞痛,通常被認為是冠狀動脈疾?。–AD)的標志性癥狀。這是一種由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病癥,冠狀動脈是為心臟提供氧氣和養分的主要血管。在老年人群中,冠狀動脈疾病的患病率相當高。這種疾病的典型癥狀包括胸部壓迫感、疼痛及乏力,特別是在體力活動后。
冠狀動脈疾病導致心絞痛的主要機制,是由于動脈內壁脂肪斑塊堆積,形成動脈粥樣硬化。這些斑塊會逐漸堵塞血管,減少血流量,從而導致心肌供血不足,引發心絞痛。在美國,心絞痛每年影響著近 1000 萬人,其中老年人居多。這樣的問題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進展成更嚴重的心肌梗死,即“心臟病發作”。
心絞痛的多樣治療手段
針對冠狀動脈疾病引發的心絞痛,治療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手術治療三類。藥物治療是最常見的方式,使用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能夠控制心絞痛癥狀,改善心臟供血。此外,他汀類藥物能夠降低膽固醇,減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
對于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慮介入治療,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這種方法通過微創手術擴張狹窄的血管,放置支架保持血管通暢。嚴重的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心臟搭橋手術是另一種有效的選擇,通過使用健康的血管來繞過狹窄部分,恢復心臟供血。
如何預防心絞痛?
預防心絞痛的第一步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健康的飲食和適量的鍛煉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發生率。飲食上應避免高脂肪、高鹽和高糖的食物,增加新鮮水果、蔬菜和全谷物攝入。此外,戒煙、控制體重和定期體檢都是有效的預防措施。
對于高危人群,特別是有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高血脂癥或者糖尿病的人群,定期進行血液檢測和心臟檢查至關重要。這可以幫助及早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惡化。
未來醫學新技術展望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心絞痛的治療手段也在不斷創新。基因治療、干細胞療法等新興技術有望在未來為心絞痛患者提供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蛑委熗ㄟ^糾正基因突變,像打補丁一樣修復受損的心肌細胞,恢復心臟功能。干細胞療法則通過注入健康的干細胞來替代死亡或損傷的心肌細胞,重建健康的心臟組織。
當然,在等待未來技術的同時,面對目前的疾病,我們也要積極調整心態。心理因素在心絞痛的治療和恢復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營良好的心態,可以減輕緊張和焦慮,促進身體恢復。
家屬的支持與陪伴
對于罹患心絞痛的患者,家屬的陪伴和照顧至關重要。老年人患病后往往會感到孤獨和無助,家屬應多給予關心和支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積極面對治療。此外,家屬應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方案,幫助他們按時服藥,并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
- Epstein, S.E.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20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0;141:e139–e596.
- Fihn, S.D. 2012 ACCF/AHA/ACP/AATS/PCNA/SCAI/STS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executive summary. J Am Coll Cardiol. 2012;60:2564-2603.
- Antman, E.M.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defined—a consensus document of The Joint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ommittee for the re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Eur Heart J. 2000;21:1502-1513.
- Roth, G.A.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age-sex-specific mortality for 264 causes of death, 198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Lancet. 2017; 390(10100):115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