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時速:敗血癥的急救處理原則詳解
01|敗血癥是什么?
在醫院急診,有時能聽到醫護人員急匆匆地說:“這個病人有敗血癥征象!”
其實,敗血癥是一種由感染引起、全身炎癥反應迅速蔓延的情況。一旦發生,會讓身體各器官像電路一樣短路,極短時間內就有生命危險。最常見發作原因,是細菌或病菌進入血液,讓免疫反應在全身范圍內失控(Singer et al., 2016)。
有研究提到,敗血癥的發病速度堪比交通事故,一小時之差,生死懸殊(Kumar et al., 2006)。如果不及時處理,休克、多器官損傷會跟著出現,不僅危及生命,還可能遺留后遺癥。
?? 小知識
- 成年敗血癥多見于老年、慢病人群
- 兒童和免疫力低下者也很容易受影響
02|敗血癥有哪些癥狀?早晚體感大不同
早期癥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普通感冒或疲勞。舉例:38歲的王女士最近忙于帶孩子,時常覺得身體有點發軟、偶爾出虛汗,沒有在意。沒想到幾天后,持續高熱、心跳急促,呼吸也漸漸變得急促,才意識到問題嚴重。
時期 | 表現 |
---|---|
早期(輕微/偶爾) |
|
明顯爆發期(持續/嚴重) |
|
?? 提醒 若以上顯著癥狀持續,特別是高熱伴呼吸急促,必須第一時間送醫院。
03|怎樣開展初步評估與反應?
- 1. 觀察生命體征 檢查體溫、心率、呼吸頻率和血壓。這些參數對判斷病情程度極為關鍵。
- 2. 監測意識狀態 關注患者是否出現嗜睡、反應遲鈍或完全失去意識,這些都提示危險升級。
- 3. 判斷是否有休克風險 四肢冰冷、皮膚濕冷、出汗不止的時候,要警惕循環系統問題。
?? 經驗舉例 有一次急診科接診一位67歲的男性,有呼吸急促,測量發現血壓下降、手腳很涼。很快進入綠色通道搶救,最終轉危為安。
這說明,遇到可疑癥狀,及時評估和反應是極其重要的。
這說明,遇到可疑癥狀,及時評估和反應是極其重要的。
04|敗血癥搶救的“快”字訣
搶救敗血癥的最大要點,就是速度。不是等檢查結果出來再行動,而是“邊查邊救”,每一秒都要爭?。↘umar et al., 2006)。
處理要點 | 實用做法 |
---|---|
早期識別 | 一旦出現明顯癥狀,立刻送醫院,不拖延 |
快速用抗生素 | 首選經驗性靜脈抗生素,盡量1小時內用藥(醫生決定用藥種類) |
維持循環功能 | 補液(靜點),保證血壓,嚴重時用升壓藥 |
支持重要器官 | 根據需要供氧或使用呼吸機,防止肺、肝、腎受到進一步損傷 |
?? 要留心 敗血癥急救講究團體協作,醫生、護士、家屬都要保持溝通,把握好每個救治節點。
05|急救后還要做什么?
急性期度過后,后續治療和監測不能松懈。因為此時器官功能可能仍受損,有的并發癥是在急救后悄悄出現。比如腎功能下降、心臟受損,甚至心理創傷。
- 連續監測血壓、心跳、尿量,動態了解器官恢復狀況。
- 復查病原學/血液化驗,判斷感染是否徹底控制。
- 逐步減輕對支持治療的依賴,幫助身體恢復正常功能。
?? 關懷建議 敗血癥患者恢復期常常很漫長,心理疏導和營養支持對康復也有幫助。家屬的陪伴可以提升信心。
06|家庭和社會怎么防范敗血癥?
說起來,預防遠比搶救來得有效。家庭、社區尤其在老人和慢病人群中起著重要作用(Rhodes et al., 2017)。
推薦方法 | 具體做法 |
---|---|
加強基礎免疫力 |
|
及時處理感染 | 皮膚破潰、口腔潰瘍等小感染及時消毒處理,必要時看醫生 |
家庭衛生習慣 | 經常開窗通風、勤洗手、廚房和浴室定期清潔 |
重視定期體檢 | 針對有糖尿病、腫瘤、老年人應定期做全身檢查,盡早發現潛在風險 |
?? Tips 家庭成員出現反復發熱、傷口流膿要及早就醫。更別忘了加強免疫接種,預防常見呼吸道感染。
參考文獻
- Singer, M., Deutschman, C. S., Seymour, C. W., et al. (2016).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Sepsis-3). JAMA, 315(8), 801-810. 查看
- Kumar, A., Roberts, D., Wood, K. E., et al. (2006). Duration of hypotension before initiation of effective antimicrobial therapy is the critical determinant of survival in human septic shock. Crit Care Med, 34(6), 1589-1596. 查看
- Rhodes, A., Evans, L. E., Alhazzani, W., et al. (2017).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16. Intensive Care Med, 43, 304–377.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