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科普:了解、識別與應對
01 什么是乳腺癌?現在有多普遍?
很多人都有過家人或朋友被通知“乳腺有問題”,總讓人心頭一緊。其實,乳腺癌,簡單來說,就是乳腺里的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逐漸形成腫塊,慢慢干擾身體的正常運行。不知不覺間,這個話題已經變得非常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了。
目前,乳腺癌已是全球女性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根據2022年的數據,全球新發病例達到230萬,死亡人數也超過67萬。無論是經濟發達還是發展中國家,乳腺癌的身影都越來越常見。??
不同國家之間發病率有差異,發達地區每12名女性中約有1人在一生中會被確診。在發展中國家,可能27人中有1人會得,但因治療資源有限,死亡率卻更高。這些數字沒有危言聳聽的意思,而是告訴我們:乳腺健康問題其實離我們很近。
02 乳腺癌的早期信號和明顯癥狀有什么不同?
乳腺癌的出現,有時像是家里的電器偶爾輕微跳閘,難以察覺,也有時會突然變得明顯。??
- 早期信號:有人定期自檢時,會摸到極小、質地偏硬但無痛感的結節或異常增厚。大部分時候,這些變化不伴隨疼痛,也沒有其他明顯不適,容易被當成“沒什么大事”。
- 明顯癥狀:病情進展時,才容易被發現,比如乳房突然發生局部腫塊持續存在,或皮膚出現局部凹陷、發紅、橘皮樣改變。此外,單側乳頭異常分泌物(尤其是帶血絲),也是不能忽視的警示信號。
一位57歲女性患者,右乳突然摸到持續的腫塊并伴有周圍輕度皮膚變化,最終被確診為早期乳腺癌,并及時進行了保乳手術。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及時關注身體的小變化,真的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需要注意,絕大多數早期乳腺癌沒有明顯疼痛。只要摸到乳房區域內持續存在的新腫塊,哪怕沒有其他不舒服,也建議及時就診。
03 為什么會得乳腺癌?背后的機制有哪些?
很多朋友關注“自己怎么會得乳腺癌”,其實原因不是單一的,涉及遺傳、激素、環境和生活方式多方面:
- 遺傳基因: 某些基因的變化(特別是BRCA1/BRCA2,PALB2等)讓部分家庭成員患乳腺癌的風險大增。不同于普通家族史,這類基因變異的影響力度高得多。??
- 年齡增長: 隨著年齡增長(尤其40歲以后),女性乳腺細胞結構改變,“異常細胞”更容易出現,風險逐步增加。
- 激素影響: 內分泌激素變化。例如初潮早、絕經晚、未生育或晚生育、長期接受激素治療等,都會影響乳腺細胞生長節律。
- 生活習慣: 偏愛的高脂肪飲食、缺乏鍛煉、肥胖、長時間飲酒的人群,數據顯示乳腺癌風險會更高(WHO, 2024)。
- 家族史: 雖然有家族史的人群風險更高,但實際上很多被確診的女性,并沒有明顯家族史。據統計,大約一半的乳腺癌患者除了“女性”和“年齡增長”外,沒有別的已知高危因素。
- 環境和外部因素: 長時間接受高劑量放射線接觸(如青少年時期因癌癥接受過放療),患乳腺癌的概率會增加。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機制只是增加了風險,并不是說有了上述情況就肯定會得。相反,沒有這些風險的人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很多乳腺癌患者“看起來”沒有明顯誘因。
參考文獻: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Key facts.
04 乳腺癌的檢查和篩查:哪些方法最靠譜?
說起乳腺檢查,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痛不痛”,其次才是“有用嗎”。其實,早期發現乳腺癌,最重要的就是依靠科學檢查手段。??
- 乳腺B超: 無創、方便,特別適用于年輕女性或乳腺致密者,可以探查乳腺結構和腫塊性質。適合乳腺組織較致密的女性。
- 鉬靶X線(乳腺X線攝片): 對于40歲及以上女性更適合,可以提前發現微小的癌變。定期做鉬靶,有助于發現尚未形成大腫塊的異常組織。
- 磁共振成像(MRI): 當B超和X線結果不明確時,MRI可以輔助判斷復雜或多發病灶,尤其適合高危人群篩查。
- 穿刺或活檢: 當有異常結節時,通過少量組織檢查,最終明確診斷。雖然名字聽著“嚇人”,但過程比想象中溫和很多。
- 臨床體檢和自查: 定期乳腺自查、專業醫生體檢也是篩查的有效方式,對于發現較表淺的病變和皮膚異常尤其有幫助。
任何年齡女性發現乳房有新的、持續的腫塊,或伴有乳頭異常分泌物,都建議及時前往有乳腺??崎T診的大型醫院就診,由醫生結合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查方式。
參考文獻:Mayo Clinic. (2023).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05 綜合治療方案有哪幾種?怎么選擇?
大家對乳腺癌治療總會有“是不是要全切”“要不要化療”這類疑問。?? 現在,乳腺癌的治療發展迅速,不只是單一的方案,而是根據個體差異制定綜合計劃。
- 手術治療: 通常首選,分為保乳手術和全乳切除。早期病例(如上面提到的57歲患者cT1N0M0)可以考慮保乳根治,既能去除癌變組織,又保留乳房大部分外形功能。
- 放療: 多用于手術后輔助,殺滅乳腺局部殘留異常細胞,減少復發風險。特別是做了保乳手術的患者,放療能進一步保證局部安全。
-
藥物治療(化療、內分泌、靶向):
- 化療: 適合中晚期或高危、激素受體陰性類型。用藥時間及周期由腫瘤分型、分期決定。
- 內分泌(激素)治療: 主要作用于激素受體陽性的乳腺癌,如雌激素或孕激素受體陽性,通過藥物調節激素水平,降低復發率。
- 靶向治療: 針對有特殊基因表達(HER2陽性)的患者,使用靶向藥物(如曲妥珠單抗),顯著提高治療效果。
治療選擇必須結合分期、生物學類型、身體狀況和個人需求決定。比如年紀較大、身體基礎較弱的患者,醫生可能傾向于先做藥物控制,再擇期考慮手術。每個人的方案都值得量身定制,而不是“一刀切”。
所有治療都有其作用和可能的副反應,建議與專業團隊充分溝通,共同制定最適合個人的計劃。
參考文獻:Harbeck, N., Penault-Llorca, F., et al. (2019). Breast canc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5, 66. https://doi.org/10.1038/s41572-019-0111-2
06 日常健康管理和科學預防怎么做?
其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乳腺健康很有幫助。預防不是一句空話,而是點滴行動的積累。下面這些建議,操作起來都不復雜:
-
新鮮蔬果 ??
豐富的維生素、膳食纖維成分有助調節細胞生長,建議每天搭配多種蔬菜、水果,色彩多樣一點為好。 -
粗糧豆制品
粗糧和豆制品富含多種植物營養素,可作為日常主食交替,不僅幫助控制體重,還能滿足營養需求。 -
健康蛋白
優質蛋白主要來自魚、禽、蛋、奶和瘦肉,有助于身體修復組織??擅刻爝m量攝入,無需過量。 -
適度運動 ???♀?
每周保持150分鐘左右有氧運動,像快走、慢跑、舞蹈都不錯,有助調節激素和體重。 -
健康體重
體重過度超標會增加乳腺癌風險,建議通過合理飲食和規律作息維持BMI在適宜范圍。 -
定期檢查
自我檢查乳房異變,建議40歲以后每1-2年進行專業乳腺健康評估。不等有問題時才檢查,平時定期做更靠譜。
日常管理需要循序漸進,不用逼自己一口氣全做到位。選擇合適的方式,堅持下來就是勝利。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乳房腫塊、皮膚或乳頭變化,建議第一時間去??漆t院做詳細檢查,這比多想還管用。
引用示例:
Lee, C. H., Dershaw, D. D., Kopans, D., et al. (2010).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With Imaging: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Society of Breast Imaging and the ACR on the Use of Mammography, Breast MRI, Breast Ultrasound, and Other Technologies for the Detection of Clinically Occult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7(1), 18–27.
07 小結:和乳腺健康相處,溫和、科學、有耐心
日常的小觀察、偶爾的體檢和科學的飲食運動,其實都在默默保護我們的乳腺健康。乳腺癌并非洪水猛獸,讓問題及時暴露、專業處理,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的態度。
關心自己,也常常和身邊的親友分享這些知識,也算是用行動守護每個人的健康。遇到疑問,記得咨詢醫生,不迷信“偏方”,更不輕信網絡小道消息,是最值得信賴的選擇。??
參考文獻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Key fac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
- Mayo Clinic. (2023).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breast-cancer/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2475
- Harbeck, N., Penault-Llorca, F., Cortes, J., et al. (2019). Breast canc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5, 66. https://doi.org/10.1038/s41572-019-0111-2
- Lee, C. H., Dershaw, D. D., Kopans, D., et al. (2010).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With Imaging: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Society of Breast Imaging and the ACR on the Use of Mammography, Breast MRI, Breast Ultrasound, and Other Technologies for the Detection of Clinically Occult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7(1), 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