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餐中的隱患:如何有效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
01|幽門螺桿菌到底是什么?
在很多人的家里,熱熱鬧鬧圍坐一桌,筷子夾來夾去,是再常見不過的場景。但你有沒有發現,有時飯后有人覺得胃不舒服?其實,幽門螺桿菌( Helicobacter pylori )這種細菌,極容易在這樣的共餐中偷偷溜到你的胃里。簡單來講,這是一種專門在胃里面“安家”的細菌,長時間潛伏,會引起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在極少數情況下,和胃癌有關(Graham, D. Y., & Shiotani, 2008)。也就是說,幽門螺桿菌不總是帶來大麻煩,但它就是那么讓人不放心。
幽門螺桿菌很常見。據調查,我國成年人中大約有一半都攜帶這種細菌(Yuan, Y., 2019)。大多數感染者最開始幾乎沒有感覺,可能偶爾有輕微胃脹、噯氣,但真正警覺的人不多。
02|它是怎么傳播的?生活中的隱形跳板
傳播途徑 | 家常舉例 |
---|---|
口-口 | 長輩夾菜喂小孩、一杯兩人用、咬一口遞給孩子 |
糞-口 | 洗手不徹底、廁所門把手帶菌、污染飲水 |
幽門螺桿菌愛在口腔與腸胃之間“旅行”。最常見的,就是家人間共用餐具、漱口杯、甚至公用毛巾等。另外,像自來水清潔不當,也可能帶來風險。比如有位42歲的女士,長期用一個漱口杯和丈夫兒子輪用,后來因胃部嚴重不適檢查發現感染了這種細菌。這個例子說明,家人之間的小小習慣,可能給幽門螺桿菌“開了綠燈”。
03|家庭共餐里的那些“小動作”,可能帶來危險
- 餐具混用:每個人都用自己的飯碗筷,聽起來理所當然,但現實里,孩子找不到筷子,大人隨手遞一副;有人吃飯掉筷子,直接拿家里別人的來用。這些行為無形中增加了傳播機會。
- 一桌共用菜盤: 合餐制時,大家用自己的筷子夾菜——以為沒什么,其實筷子接觸唾液后反復沾到菜里,等于給細菌“開了傳送帶”。
- 共享飲用水瓶: 一家人輪流喝水、飲料,瓶口反復接觸口腔和手部,很容易成為傳播橋梁。
說起來,這些習慣確實讓幽門螺桿菌有了下家。別忽視,共餐行為本身并非問題,問題出在細節。尤其家里有老人、小孩時,大家體質差異大,幽門螺桿菌就愛這種“易感群”扎堆的局面。
04|這些習慣為什么容易生事?
幽門螺桿菌能耐酸,能在胃里長期生存。被感染后,它通過自身的“偽裝衣”逃過胃酸的攻擊,慢慢破壞黏膜。初期,大部分人的感受很輕微,比如偶爾胃脹、口中有怪味。但如果細菌持續繁殖,會讓胃黏膜受損,出現胃炎、潰瘍等明顯不適。研究顯示,感染者最終發展為胃潰瘍的風險增高數倍(Kusters, J. G., van Vliet, A. H. M., & Kuipers, 2006)。
有些家庭病例有共性。例如一位55歲的男士,幾年前出現持續消化不良,最后查出胃潰瘍并帶有幽門螺桿菌。家庭成員檢測后,兩個孩子也都攜帶。這從側面說明,當家里有人感染時,如果無防護地共餐、混用工具,細菌可能在家庭成員間輪流發生,像是一場看不見的“接力賽”。
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一定會發病,但長期被感染,消化系統很容易被幽門螺桿菌“折騰”,出現慢性胃病問題。
05|怎么吃、怎么做,可以安心共餐?
- 合理消毒: 每次用餐后,可以用專用消毒劑清洗和烘干餐具,并單獨存放,尤其是筷子、勺子。
- 定期更換漱口杯: 一個人一個杯,不要混用??梢赃x用容易清洗、不易滋生細菌的材質。
- 用公筷公勺: 吃飯時實行分餐制,每個家庭成員都用自己的餐具夾取到自己碗里再吃,尤其家有老人和小孩時更要堅持。
- 家庭常備清潔濕巾: 餐前便后勤洗手,外出聚餐或旅行時帶上,口腔和手部衛生都重要。
操作 | 具體建議 |
---|---|
餐具消毒 | 每周用專用消毒柜或開水煮5分鐘 |
個人物品區分 | 家中給每個人標記碗筷杯 |
分餐習慣 | 聚餐用公筷、公勺,每次夾菜都要用;外出就餐,餐具建議用熱水燙一遍 |
06|哪些飲食習慣對胃有好處?
- 吃熟食: 肉類、豆制品、海產品等,煮熟透再吃,可以避免細菌“漏網”。
- 蔬果富含纖維: 如菠菜、胡蘿卜、蘋果,幫助胃腸道維持健康環境。
- 優質蛋白選擇: 如雞蛋、深海魚,既營養又能幫助修復受刺激的胃黏膜。
- 酸奶助消化: 市售酸奶富含益生菌、能保護腸道屏障功能。
嘗試每天保證膳食多樣,“顏色越豐富,營養越均衡”。煮湯、燉菜時,適當增加蔬菜和粗糧,有益胃腸修復。
分餐并不是“疏遠”家人,而是用科學的方式降低風險。正面看,安全飲食習慣反而讓家人關系更健康、輕松。
07|定期胃部檢查有必要嗎?
很多人總覺得沒胃痛就沒事,其實,幽門螺桿菌感染初期不太容易察覺。最好的辦法,是定期進行相關檢測。40歲以后,建議每兩年做一次胃幽門螺桿菌檢測,如果家族里有消化系統疾病史,頻率還可以高一些。現在的呼氣試驗比較方便,結果也準確。
如果已經發現攜帶,可以跟醫生溝通用藥治療。比如有的朋友治療后復查轉陰,再配合家庭干凈飲食習慣,基本就能讓細菌“無地可藏”了。
胃鏡并不需要每個人經常做,除非長期胃痛、消化道癥狀明顯,或者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有建議。
最后一點體會
幽門螺桿菌這個“不速之客”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認識到,日常生活的一些小習慣,就可能成為傳播的關鍵環節。換句話說,主動一點調整家庭衛生與飲食細節,有助于讓胃遠離麻煩。其實,人和人安安心心吃一桌飯,健康才是最暖的陪伴。
參考文獻
- Graham, D. Y., & Shiotani, A. (2008). The time to eradicate gastric cancer is now. Gut, 57(6), 771–778. https://doi.org/10.1136/gut.2007.139436
- Yuan, Y. (2019). Epidemiology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 Helicobacter, 24(S1), e12576. https://doi.org/10.1111/hel.12576
- Kusters, J. G., van Vliet, A. H. M., & Kuipers, E. J. (2006). Pathogenesi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19(3), 449–490. https://doi.org/10.1128/CMR.0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