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突如其來的危險與應對之道
01 早期小信號,易被忽視的腦卒中“敲門聲”
一次下樓時不小心絆了一下,本以為只是沒睡好。其實這樣的小意外有時不只是粗心。 腦卒中來臨前,身體會有一些輕微變化。
- 偶爾一側手指發麻,感覺拿東西不夠穩
- 短暫出現字詞記不清,過后又好轉
- 眼前偶爾發黑,看東西有點模糊
?? 小提醒:這些信號持續幾分鐘就消失,常被當成小問題忽略,但如果反復出現,最好和家人提一聲,多留心。
02 明顯癥狀:突然出現的異常一定要警覺
和朋友吃飯時,一位63歲的王先生突然說話含糊,嘴角下垂,還拿不住筷子。大家急忙送他去醫院,后來確診腦卒中。 這種急性變化常常毫無征兆,非常典型。
表現 | 簡單描述 |
---|---|
面部 | 單側面癱、嘴角歪 |
肢體 | 一側手臂或腿無法抬起,甚至癱瘓 |
言語 | 語音含糊,無法表達想法 |
視力 | 雙眼之一突然看不見或視物重影 |
頭暈/嘔吐 | 尤其是暈到無法站立 |
?? 別忽視:持續出現這些嚴重癥狀,尤其是突然之間發生,無論多晚,都要立刻撥打120就醫。
03 腦卒中的發生機制:大腦“交通”被干擾
腦卒中其實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缺血性腦卒中”,就像一條重要道路被堵住,腦細胞得不到氧氣。第二類是“出血性腦卒中”,相當于主要管道突然破裂,血液流進大腦組織。
- 缺血型(最常見):血管被血栓堵塞,導致腦區氧氣斷供。研究顯示,約70%-80%的腦卒中屬于此類 [1]。
- 出血型:腦血管壁破裂,血液滲入腦組織,破壞神經細胞。
?? 實際意義:機制不同,急救措施和治療手段也有很大差異。
04 腦卒中的風險因素:這些習慣影響大腦健康
常見因素 | 與腦卒中的關系 |
---|---|
高血壓 | 血管壁長期受壓變脆,容易堵塞或破裂 |
糖尿病 | 血液里糖分高,損傷腦血管內壁 |
吸煙 | 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導致血管收縮、易形成血栓 |
心律失常(如房顫) | 心臟泵血變慢,血液容易在心臟內形成血塊,流到腦部引發卒中 |
年齡增長 | 血管老化彈性差,中老年人風險明顯增加 |
遺傳因素 | 有家族史的人風險更高 |
少年時不在意,年長后才發現有高血壓的劉阿姨,后來因為突然口齒不清被診斷為腦卒中。分析發現,持久的高血壓就是重要誘因。
?? 說起來,有研究指出,血壓每上升10mmHg,腦卒中風險就會增加約25% [2]。
05 緊急應對:抓住“黃金3小時”
很多人以為腦卒中沒關系,過一會兒就好,可惜錯過了最佳搶救時機。 其實醫生強調,腦卒中后的前3小時是救治的“黃金期”。
發生后該怎么做? |
---|
第一步:馬上撥打120,準確描述癥狀(例如面癱、言語障礙、肢體無力) |
第二步:讓患者平躺,頭側歪防嘔吐吸入,松開衣扣保持呼吸通暢,不強行灌水進食 |
第三步:準備相關信息如近期用藥、既往疾病、發病時間,交給醫護人員 |
? 別等癥狀消失:即使狀態好轉也應該緊急送醫,否則可能錯過溶栓等關鍵治療時機。
06 預防與管理:讓健康成為日常
健康舉措 | 具體建議 |
---|---|
均衡飲食 |
|
定期運動 |
|
慢病管理 |
|
主動健康檢測 |
|
?? TIPS:維持規律作息、不熬夜,對腦健康同樣有好處。
?? 如果突然出現上述急性癥狀,第一反應應是去綜合性醫院急診,切勿自行前往小診所或使用偏方。
07 結語:及早識別,平穩應對,更安心
腦卒中之所以危險,在于它總是悄無聲息地靠近,大多時候讓人猝不及防。但其實,許多前兆和危險因素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保持健康飲食、定期運動和必要體檢,都會讓風險大大降低。偶爾身體“發出小信號”,別嫌麻煩,主動求醫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 和家人朋友多交流健康知識,有疑問及時就醫,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自我守護。
參考文獻
- Mélo, T. P., & Ferro, J. M. (2019).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164, 195-217. https://doi.org/10.1016/B978-0-444-63849-6.00012-1
- Lewington, S., Clarke, R., Qizilbash, N., Peto, R., & Collins, R. (2002).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360(9349), 1903-1913.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2)11911-8
- Benjamin, E. J., Virani, S. S., Callaway, C. W., et al. (2018).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8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37(12), e67–e492. https://doi.org/10.1161/CIR.000000000000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