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相連:深入了解缺血性腦卒中
01 變化往往悄悄出現
其實,很多人在面對大腦健康問題時,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比如有人在看電視時突然感覺腦子有點“短路”,不過休息幾分鐘就恢復了。像這樣的經歷,也許會被當作疲勞或者年紀大了,容易忽略。
現實中,缺血性腦卒中的早期信號就像調低音量的警告,僅僅是輕微、偶爾的異常,比如短暫的手腳發麻、頭暈眼花,但并不劇烈。尤其在高壓的生活節奏下,人們很難聯想到這是大腦“缺血”在悄然發生。
? 小提示: 如果最近總覺得一側手臂偶爾發軟,或說話偶有含糊,不妨認真留意,多和醫生聊聊。
02 明顯信號,需要即刻重視
當缺血性腦卒中發作時,信號就會變得明顯起來。比如,一位68歲男性患者在散步時,突然說不清話,右手和右腿變得僵硬、使不上力。這樣的“失控感”通常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甚至更久,遠不是簡單的疲勞。
一些常見的表現:
- 突然面部表情不對稱,嘴角歪向一邊
- 一側手腳持續無力,活動受限
- 講話含糊或者聽不懂別人的話
- 視線突然變得模糊或看不清東西
這些癥狀如果持續存在,尤其是首次出現,一定要馬上去醫院檢查,不要耽誤。每分鐘都很重要。
03 動脈栓塞和狹窄:堵在哪里,害處各有不同
缺血性腦卒中大致分為動脈栓塞和動脈狹窄兩種類型。簡單來說,動脈栓塞就像馬路上突然有異物堵住了交通,血流被急速中斷。動脈狹窄更像管道慢慢積垢,流量變小但不完全阻斷,兩者對大腦的影響程度差異明顯。
動脈栓塞: 常見于心臟疾病患者,血栓游走進入腦血管,突然“封死”某段血流。這種類型的發作往往來得很快,癥狀一覽無遺。
動脈狹窄: 多見于血管壁逐漸變厚、變硬的人(如高齡者、長期高血壓者)。由于血管變窄,大腦某區域長期供血不足,慢慢累積損害。
簡單對比:
類型 | 表現 | 發病速度 |
---|---|---|
動脈栓塞 | 突發癥狀,影響劇烈 | 極快 |
動脈狹窄 | 緩慢進展,初期不明顯 | 慢性或亞急性 |
04 危險因子盤點:為什么容易中招?
很多人以為只有年紀大才會遇到腦卒中,其實不是。研究發現,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煙、肥胖乃至家族史,都會大大增加發病風險[1]。
分析來看,這些危險因素會讓動脈血管“變脆”“變窄”,一旦血液攜帶的氧氣和營養無法順利進入大腦,神經細胞就會受損。長期下來,小問題累積,最終可能引發大問題。
提醒:這些風險背后的隱患,大多數時候是“無聲”的變化,需要主動檢查才能發現。
05 影像檢查極為關鍵:怎么確診?
當出現持續性癥狀時,及時到醫院進行專業檢查是很有必要的。醫生常用的確診手段主要有兩種:CT(頭部計算機斷層掃描)和MRI(核磁共振成像)。
CT可以快速排除腦出血,MRI則更敏感,便于發現早期缺血損害。除此之外,還會進行神經系統相關體檢、部分血液化驗等。
現實案例:在北京一所三甲醫院收治過一位72歲女性患者,急診科醫生第一時間安排顱腦CT,明確了缺血性卒中,為后續治療爭取了時間。
06 積極調整:科學防治真的有效
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最核心的是及時干預。溶栓藥物治療、抗凝藥物和康復訓練等醫療措施,能幫助受損神經細胞部分恢復功能。
不過說起來,平時主動調養,效果遠不止治病時“臨時抱佛腳”。
- 全谷雜糧如燕麥、蕎麥——有助于血管彈性,建議每天都搭配主食
- 新鮮蔬菜和豆制品——富含抗氧化劑,保護血管細胞,每餐建議配有綠色蔬菜
- 深海魚(如三文魚、小黃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對心腦有好處,每周2次較合適
預防措施 | 適用建議 |
---|---|
每年體檢 | 40歲以上建議每年檢測血壓、血脂 |
動起來 | 保持適當運動,如快走、游泳,每周不少于150分鐘 |
良好作息 | 保證充足睡眠,不熬夜,幫身體自我修復 |
保持心理愉快 | 壓力大時合理放松心情,和朋友多交流 |
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養成規律、平衡的生活方式。有家人曾患腦血管病的人更要主動監測健康。
一旦遇到持續性手腳無力、嘴歪等信號,別等觀望,立刻就醫才是明智選擇。小麻煩拖成大問題,通常只差一個“早”字。
參考文獻
- O’Donnell, M. J., et al. (2016). Global and regional effects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stroke in 32 countries (INTERSTROKE): a case-control study. The Lancet, 388(10046), 761-775.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30506-2
- Lawes, C. M. M., et al. (2008). Blood pressure and stroke: an overview of published reviews. Stroke, 39(7), 2180-2182. https://doi.org/10.1161/STROKEAHA.107.497024
- Feigin, V. L., et al. (2014). Global burden of stroke. Circulation Research, 120(3), 439–448. https://doi.org/10.1161/CIRCRESAHA.116.30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