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與維生素B12:營養的迷霧中的指路明燈
01 維生素B12:身體里的重要"交通要道" ??
想象下:小林最近在嘗試純素飲食,身邊的朋友問他,素食會不會缺什么營養?他原本以為青菜水果足夠健康,后來才在一次體檢時看到了醫生特地標注的“留心B12”字樣。這一幕,其實也出現在不少身邊素食者的生活里。
維生素B12,就像身體里的交通要道,幫忙傳遞信號、產生能量,是很多看不見卻至關重要的“小細節”運轉的關鍵。長期缺乏B12,可能會讓一些原本順暢的“公路”變得擁堵,甚至慢慢出現“交通事故”。
02 面對B12不足:素食者需要小心哪些問題?
- 1. 紅細胞“工廠”減速——B12缺乏時,造血會變慢,易出現貧血。
- 2. 神經系統小故障——有些素食者會覺得偶爾手腳發麻,其實這就是神經傳導受影響了。
- 3. 儲備量有限——人體能儲存B12,但如果長時間不攝入,儲備會逐漸“消耗光”,風險實實在在。
人群 | B12缺乏率 |
---|---|
純素食者 | 高達50%-80%[1] |
一般人群 | 不足5% |
03 如何發現身體在發出B12警告?
簡單來說,B12缺乏初期其實并不容易察覺。輕度時,可能只是假裝“身體累了一點”。不過,有幾個小線索可以幫忙早早“偵測”:
- 偶爾感到疲勞和精神狀態不佳
- 最近記憶力下降,容易丟三落四
- 有時會感到舌頭發炎或有點酸痛
B12缺乏逐漸加重的話,癥狀會更明顯,比如持續性手腳麻木、走路容易摔倒、甚至情緒波動大。
要留心:癥狀不是一夜之間出現,過程很慢,容易“忽略過去”。如果有上述持續表現,建議盡快去醫院抽血查下維生素B12水平。
04 為什么純素者的B12容易不夠?
動物性食物是B12主要來源,這也是不少素食者容易“踩坑”的地方。植物大多本身不含B12,就算有,也是類似物,不能完全被人體利用。不少科學研究都發現,素食飲食中直接“原版”B12非常有限——純素者尤其明顯。
- 飲食來源局限:常見素食如蔬菜、豆制品、堅果,全都沒有B12。
- 發酵食品非真正B12來源:有些人認為醬油、豆豉這些含B12,其實含量極低。
- 年齡影響吸收:年紀越大,胃酸分泌減少,也會讓B12吸收效率進一步下降。
05 怎么安全地補充B12?素食者的“六字訣”
說起來,補B12其實不復雜,關鍵在于找到合適的途徑。對于純素食者和蛋奶素者,有3種實用路線可選:
- 強化食品:市面上的早餐谷物、植物奶飲料、部分人造肉制品,標注“添加B12”的,可以適量納入日常。
- 維生素補充劑:直接口服片劑或舌下含服,吸收快,計量可控,每天攝入2~5微克基本符合需求。
- 定期檢測:每年檢查1次血B12水平,及時調整補充量。
補充方式 | 具體建議 |
---|---|
強化食品 | 選擇帶“B12”標識的谷物、豆奶,每天一杯/一碗即可 |
補充劑 | 優先選專為素食者設計的舌下片、片劑,早上服用易吸收 |
合理搭配 | 平時可將B12食品和主食結合,一日三餐分布更加科學 |
06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B12補充劑?
B12補充劑類型繁多,怎么選其實有不少門道。給你3個實用小貼士:
- 劑型選擇:片劑更易保存,舌下片吸收快,液體適合吞咽有障礙的人。
- 含量與頻次:大部分成年素食者每日建議補充2.4微克(建議按說明調整),如特殊體質或孕產婦,遵醫叮囑為準。
- 成分表查驗:注意包裝標注,盡量選擇無多余添加劑的純B12產品。
07 讓素食更營養——生活小建議
回歸日常,吃素是選擇,健康才是底線。只要選對補充方法,素食和B12同樣可以兼得。
結合上面的介紹,每周規劃下強化食品、補充劑、小檢測,就不會被缺乏B12留下的“小麻煩”纏身。
參考資料
- 1. Pawlak, R., Lester, S. E., & Babatunde, T. (2014). The prevalence of cobalamin deficiency among vegetarians assessed by serum vitamin B12: a review of literature.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68(5), 541-548.
- 2. Donaldson, M. S. (2000). Metabolic vitamin B12 status on a mostly raw vegan diet with follow-up using tablets, nutritional yeast, or probiotic supplements. Annals of Nutrition & Metabolism, 44(5-6), 229-234.
- 3. O'Leary, F., & Samman, S. (2010). Vitamin B12 in health and disease. Nutrients, 2(3), 29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