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產褥感染:母親產后的隱秘威脅
01 細微變化,別忽視
剛生完寶寶的那幾天,家里人經常圍著產婦轉,見她臉上出點汗,或是覺得身體有些累,也不覺得稀奇。其實,產婦產后的不少小變化,看著像是正?;謴蛶淼?,可背后也可能藏著問題。
比如之前有位28歲新晉寶媽,產后第4天忽然出現輕微發熱,家人都以為是太虛弱了。但僅僅過了一天,她反而覺得肚子有點不舒服,這時候大家才有些警覺起來。
這個例子讓人反思,產后身體變化,不是一味“扛一扛”就能過去,有時候小病灶就是這樣一點點發展出來的。尤其是產褥期,很多問題初期都是含糊不清的,但如果疏忽,很容易拖成大麻煩。
02 明顯警示信號都有哪些?
- 持續高熱???:體溫總在38℃以上,吃藥也不見退。
- 腹痛持續加重:一陣比一陣難受,仿佛被人攥住了肚子。
- 分泌物異常和異味??:惡露顏色發黃、量多、氣味刺鼻。
- 全身乏力且精神不振:怎么休息都提不起勁來。
醫學數據顯示,產褥感染并不是罕見問題,歐美同期調查發現,約有1~3%的產婦會碰到這個小“麻煩”,剖腹產群體風險更高(Ladfors et al., 2005)。
如果已經有持續高熱、分泌物異味這些比較明顯的信號,已經不是“正常不適”,這時候需要趕緊找專業醫生,不建議拖著不管。
03 致病機理大揭秘:都有哪些風險因素?
為什么產褥期會被感染“盯上”?說起來,產后母體的免疫力往往不如懷孕前,整個子宮環境就像一座裝修剛結束的新房,防護力還沒完全恢復。對細菌來說,這是“可乘之機”:
風險因素 | 生活中的表現 |
---|---|
細菌繁殖 | 分娩時會陰或宮口破損后開放,細菌容易趁虛而入 |
剖宮產及操作干預 | 手術切口本身就相當于給細菌鋪路;器械消毒不嚴也可能帶入致病菌 |
個人衛生處理不到位 | 清潔處理不及時,惡露未及時更換,容易導致外源感染 |
基礎疾病 | 糖尿病等慢性病產婦,抵抗力更弱 |
營養狀況差 | 剛生產完消耗大,如果營養補得不上來,更容易被細菌“盯上” |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會(RCOG)也提出,有些人群天生更易感染,比如產程延長、胎膜早破時間超過18小時者(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2012)。
04 產褥感染帶來的影響,不可小覷
有些人覺得,產后不舒服“挺一挺就過去了”,但實際上產褥感染的后果可能遠比想象的嚴重。
- 輕癥時期:可能只是發熱、下腹輕度隱痛,偶爾伴有分泌物增多,身體還勉強能堅持。
- 重癥發展:若感染蔓延至深層組織,出現持續腹痛、高熱等明顯癥狀,甚至會出現休克、意識模糊等情況。沒有及時處理,嚴重的還會引發敗血癥(全身性感染),這種情況需要緊急救治。
醫學研究表示,產褥感染相關死亡雖然相對罕見(全球約占孕產婦死亡的10%左右),但一旦發展為全身感染,危險性極高(Say et al., 2014)。
從這個角度說,哪怕只是小感染,拖久了也會拖成大麻煩。
05 日常預防方法:正向建議一次說清
回到普通家庭場景,如果產婦在坐月子期間,怎么做更安心?其實預防感染,主要看細節的堅持。下面這些正向舉措簡單有效??
- 高蛋白飲食??
功效:幫助身體組織修復,提高免疫力。
建議:多吃魚、雞蛋、瘦肉、豆制品,每一餐適量搭配。 - 新鮮蔬果??
功效:維生素豐富,有助清除體內自由基,配合抗感染。
建議:每天吃兩種不同蔬菜、兩種水果為佳。 - 充足飲水??
功效:促進代謝,帶走體內炎癥因子。
建議:產后每天1500-2000ml水量較適宜。 - 衛生巾勤更換??
功效:有效減少細菌滋生機會。
建議:惡露及時清理,每4小時左右換1次,排尿后清洗會陰部。
情況 | 建議 |
---|---|
輕度不適(偶有低熱/輕微腹痛) | 適當休息、多飲水,2天不緩解建議就醫 |
持續高熱、分泌物異味 | 立即聯系產科醫生,必要時前往醫院檢查 |
06 出現警信如何應對?一步步來
- 第一步:發現信號及時記錄??
發熱、腹痛、分泌物變多,這些都要具體記下;別小看身體發出的“信號彈”。 - 第二步:立即聯系專業產科醫生??
列好癥狀清單,哪怕是輕微不適也別隱瞞;把自己的擔憂說清楚,醫生才能判斷輕重緩急。 - 第三步:遵醫囑規范處理??
醫生推薦用藥或檢查要配合,記住抗生素要嚴格按療程服用,擅自停藥容易導致細菌“卷土重來”。 - 小結??
大部分產褥感染只要早發現、早處理,并不難恢復。最忌反復觀望和擅自用藥,盡量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參考文獻
- Ladfors, L., Mattsson, L. ?., & Andersch, B. (2005).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infection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 84(3), 262-268.
- 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 (RCOG). (2012).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aemorrhage (Green-top Guideline No. 52).
- Say, L., Chou, D., Gemmill, A., Tun?alp, ?., Moller, A.-B., Daniels, J., ... & Alkema, L. (2014). Global causes of maternal death: A WHO systematic analysis.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6), e323–e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