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宮產麻醉方式:為新生與母親開啟安全的旅程
剖宮產,為什么越來越常見?
有些準媽媽在孕晚期常會討論:“我是不是一定得剖宮產?”以前,剖宮產可能只在特殊情況下才被醫生考慮?,F在,隨著醫療手段進步,越來越多的家庭會因為胎位不正、母嬰特殊情況甚至是多胞胎、疤痕子宮等原因選擇剖宮產。據數據顯示,中國剖宮產率已達到35%左右,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比率高出不少(Zhang et al., 2018)。
剖宮產手術解決了不少復雜或高風險分娩的問題,相當于給母嬰多了一種安全保障。不過,它畢竟是一次大手術,對麻醉的要求自然就高了不少。這點,也為麻醉醫生提出了不少挑戰和責任。
麻醉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剖宮產打麻藥會不會對寶寶不好?”這是不少媽媽的擔憂。其實,麻醉的根本目的是讓媽媽無痛、舒適地完成分娩,并盡量降低對寶寶的影響。無論是局部麻醉還是全身麻醉,這一目標都沒有變:既要保護媽媽的舒適,又要兼顧新生兒的安全。
三種常見麻醉方式,適用各有不同
麻醉方式 | 麻醉地點 | 優點 | 缺點 | 什么時候選? |
---|---|---|---|---|
腰硬聯合麻醉(脊麻+硬膜外) | 下半身 | 媽媽意識清醒、疼痛控制良好、對寶寶影響小 | 偶有低血壓、頭痛,一過性的 | 最常用,適合大多數剖宮產 |
全身麻醉 | 全身 | 操作快,搶救場合用得上 | 媽媽沒意識,對寶寶略有影響,需要緊急 | 緊急手術、局麻無法實施時 |
單純硬膜外麻醉 | 下半身 | 較溫和,總體風險低 | 起效慢,效果略遜于腰硬聯合 | 麻醉評估特別指征時 |
有位32歲的孕婦,因為胎盤前置被安排剖宮產,醫生為她選擇了腰硬聯合麻醉。整個過程她都保持清醒,寶寶一出生還能第一時間看到。這種選擇其實最適配對母嬰安全有較高要求的大多數剖宮產手術。
手術前要做哪些準備?
- 詳細評估健康狀況:麻醉醫生深入詢問過敏史、用藥史、疾病史(如高血壓、糖尿病、血液疾?。?。這樣可以避免意外風險,為選擇正確的麻醉方式提供數據依據。
- 實驗室與心電圖檢查:查血常規、凝血、肝腎功能、心電圖。確保身體指標支持麻醉藥物代謝和手術安全。
- 溝通麻醉計劃:醫生會向產婦解釋各種麻醉方案的風險及細節,讓媽媽做到心里有數、不緊張。
手術臺上的“守護者”:監測和管理
剖宮產中,麻醉醫生全程守在身邊,不只是負責麻醉,還是監護生命體征的“大管家”。無論是血壓、心率、氧飽和度還是麻醉效果,都要隨時調整。
項目 | 意義 | 異常時的應對措施 |
---|---|---|
血壓 | 預防低血壓影響媽媽及寶寶 | 藥物調整、補液 |
心率 | 發現心律不齊或過快 | 藥物、調整麻醉深度 |
胎心監測 | 保障寶寶在宮內狀態 | 必要時加快分娩 |
呼吸 | 及時發現麻醉藥物抑制呼吸 | 輔助呼吸、減少藥量 |
舉例來說:一位29歲的孕婦在剖宮產過程中出現輕微低血壓,麻醉醫生很快通過小劑量用藥糾正,使手術順利完成。從這里可以看出,麻醉管理的精細程度對手術成敗至關重要。
術后恢復:幫媽媽輕松開啟新角色
手術結束后,麻醉藥的效力逐漸消失。此時,媽媽會有麻木感慢慢恢復知覺,有時伴有輕微寒戰或疲勞,都是短暫現象。監護重點轉到心跳、呼吸、傷口及出血量上。麻醉恢復區的護理可以幫助媽媽盡快適應術后身體狀態。
35歲產婦經過計劃性剖宮產后,術后2小時由專業護理團隊重點觀察,她恢復良好,順利進入哺乳環節,也為寶寶建立了順暢的第一口奶。這一流程其實是剖宮產麻醉環節里不可或缺的最后一步。
如何讓剖宮產更順利?實用建議
- 均衡飲食,有助于身體恢復和麻醉代謝。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優質蛋白(如雞蛋、魚、瘦肉),補充鐵和維生素。
- 建議有剖宮產計劃的孕婦,在孕晚期做好身體鍛煉,比如溫和的孕婦瑜伽或散步,可增強體力,更易恢復。
- 定期產檢,主動和醫生溝通所有健康問題。如果曾有麻醉藥過敏、凝血異常等病史,一定提前告知麻醉醫生。
- 手術當天穿著寬松衣物,保持輕松心情;術中有不適及時提出,醫生會耐心調整方案。
- 產后早期(48小時內),適當有人陪護,減少突然下床動作;出現持續頭痛、惡心、肢體麻木、呼吸困難時,第一時間告知醫護人員。
總結起來,剖宮產麻醉其實和每一位媽媽的健康狀況、手術需求、心理期望都密不可分。知識和準備,能幫產婦朋友們把風險降到最低。每一次新生命的到來,都是家人和醫護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你身邊有人即將面臨剖宮產,或許分享這些實用小知識,就能讓她更安心地迎接寶寶的到來。
科學行動,溫暖陪伴,才是讓分娩旅程更美好的關鍵。
參考文獻
- Zhang, J., Ge, S. W., & Powell, R. (2018). Cesarean section rates in China: Can they be reduced?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 7(2), 100–104. https://doi.org/10.5409/wjcp.v7.i2.100
-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Obstetric Anesthesia. (2016).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obstetric anesthesia: An updated report. Anesthesiology, 124(2), 270-300. https://doi.org/10.1097/ALN.0000000000000935
- Wang, L., Yang, X., & Qian, Y. (2022).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related to different anesthesia techniques for cesarean Section. BMC Anesthesiology, 22(1), 56. https://doi.org/10.1186/s12871-022-0156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