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生命最后時刻的痛苦:晚期腫瘤疼痛管理的有效方法與原則
01 晚期腫瘤與疼痛:不容忽視的挑戰
在醫院腫瘤病房,經常能看到一些家屬守在病床前,時而小聲安慰,時而眉頭緊鎖。他們最擔心的,其實常常不是“還能活多久”,而是“會不會很疼,怎么讓人不那么難受”。晚期腫瘤患者,身體的消耗和疼痛進展非??欤行┎∪藙傔€只是偶爾不舒服,轉眼就需要靠止痛藥才能入睡。這種變化,不僅讓病人本身身心俱疲,也讓陪伴的親人焦慮又無力。
其實,腫瘤帶來的疼痛屬于“慢性痛”,和普通的牙疼、頭疼不一樣。它常常是持續的,有時還會突然加劇。數據顯示,晚期腫瘤患者中,大約有七成會有中重度疼痛(Van den Beuken-van Everdingen et al., 2016)。如果不及時合理干預,生活質量會顯著下降,吃飯、睡覺、甚至簡單的翻身都成了難事。在這段時間,周圍人的心力和整個照護質量,也被“疼痛”二字牽制著。
02 疼痛的生理與心理機制
疼痛體驗不僅僅是“哪里疼”,同時包括情緒、記憶、對未來的擔憂等,因此同樣的疾病,不同人感受有差別。
簡單來說,腫瘤疼痛一方面與腫瘤本身有關。腫瘤生長會壓迫周圍神經、血管,或者滲透進骨頭、臟器等,引起持續的痛感。當癌細胞擴散到骨骼時,甚至輕輕一動都會感覺撕裂般的疼。但是,疼痛不是純生理現象。心理因素也能放大這種痛苦,比如焦慮、對疾病的擔憂,都會讓本就敏感的神經更加“風吹草動”就報警。
此外,研究顯示,腫瘤患者中有一部分人出現“神經病理性疼痛”,這類疼痛和傳統傷口不同,常伴有發麻、灼痛或像電擊一樣的刺痛(Caraceni & Shkodra, 2019)。如果一個人本身有焦慮或抑郁等心理壓力,還可能覺得疼得更厲害。這不只是主觀感受,醫學上稱為“疼痛的惡性循環”——越疼越焦慮,越焦慮越覺得疼。
03 疼痛評估:精準管理的第一步
評估工具 | 適用情境 | 特點 |
---|---|---|
數字評分(NRS) | 多數成人 | 0-10分,直觀,比“勉強能忍/特別難受”更精確 |
面部表情圖(VAS) | 老人、兒童 | 通過表情選擇當前程度 |
詳細問答法 | 病情復雜者 | 探查疼痛位置、時長、性質、誘因等 |
管理腫瘤疼痛,第一步一定是評估清楚性質和強度。有位67歲的奶奶,平時話多性子急,最近卻常默默皺眉,原來是夜間骨頭酸痛讓她無法安穩睡覺。家屬以為是“習慣性嘮叨”,實際卻錯過了她疼痛加重的信號。這種誤判其實很常見:對有些老人來說,描述疼痛并不容易??茖W的評估工具,可以幫助醫護人員判斷“現在的痛,究竟有多厲害,最影響什么”。
記錄疼痛的詳細情況,每次就醫都帶上,能幫助醫生快速調整方案。
04 藥物治療:從基礎到進階
說起腫瘤疼痛治理,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上阿片類藥物”。其實,標準有一套很細致的階梯管理——按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通常分為“三階梯法”。第一步,從對乙酰氨基酚(類似撲熱息痛)、布洛芬等基礎止痛藥開始。若不夠,再加低劑量的弱阿片類(比如可待因)。若還是不解,再升級成強阿片類藥物,如嗎啡、羥考酮、芬太尼等。
阿片類藥物規范使用時,成癮風險遠低于很多人的擔心。嚴格遵醫囑,可以顯著提高生活質量。
醫生會根據疼痛種類和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組合。有些晚期患者,還會用到輔助藥物,比如抗抑郁藥物、抗癲癇藥,主要針對神經性疼痛。如果晚上疼早上不疼,藥物也可以分時段細分,力爭讓一天中各時段都能“過得去”。另一方面,有腸胃不適、便秘等副作用時,也會配合理療或輕瀉藥進行綜合管理。
- 病例: 一位52歲的男性晚期肝癌患者,剛開始按要求口服布洛芬,后來因骨轉移引發持續劇痛,調整為嗎啡貼片并聯合抗抑郁藥輔助,24小時內疼痛控制反應明顯改善。
05 非藥物療法:多維度疼痛緩解策略
除了吃藥,其實還有不少辦法能讓患者覺得輕松些。有的療法聽起來簡單,比如輕柔的按摩、局部理療,或熱敷。這些方法雖不能“根治”,但能在疼痛突發或伴隨焦慮、睡眠不佳時,適當地緩和癥狀。心理干預也重要,如傾聽、心理疏導、冥想訓練,讓患者情緒不再被痛苦壓垮。對于熱愛藝術的人,音樂、繪畫等“藝術療法”也能轉移注意力,讓人從焦慮中短暫抽身。
試著準備喜歡的音樂,家人陪著一起聽,或者幫患者涂鴉、做簡單手工,這些細節有時能讓人“放下疼痛幾分鐘”。
病例提示作用:有位60歲的阿姨,骨轉移痛感強烈。除了按計劃用藥,還堅持每晚輕柔按摩+與孫女一起聽舒緩音樂,情緒明顯穩定,夜里鬧疼痛的頻率也減少了。
06 綜合管理與團隊協作:跨專業的疼痛管理
管理晚期腫瘤疼痛,沒有哪一種辦法是萬能的。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是堅持“團隊作戰”。醫院有腫瘤科、疼痛科、心理科、護理,甚至營養師共同介入。正因為如此,能針對患者的詳細需求,量身定制方案——不僅包括控制疼痛的藥物,還有情緒疏導、功能訓練,必要時也會加入營養支持。
- 醫生——根據病情動態調整藥物,判斷是否需要介入治療或特殊手段;
- 護士——密切觀察藥效和副作用,防止不良反應的發生;
- 心理咨詢師——指導焦慮、自責、對死亡的恐懼等情感處理;
- 家屬——主要精力不一定在“如何不讓人疼”,而是“如何陪著一起扛過來”。
一旦發現藥物控制不佳、情緒波動大時,及時與醫療團隊聯系,不要硬撐,也不用覺得麻煩。
07 實用建議和簡明總結
- 定期用“數字評分表”自主打分,記錄變化,方便醫生判斷。
- 如果藥物副作用明顯,及時反饋,不要自己盲目加量減量。
- 除了吃藥,試著用音樂、輕緩按摩、聊天、小手工等幫助舒緩情緒。
- 建議有條件時,聯系有專門“姑息醫學”團隊的醫療機構,全方位支持更有保障。
其實,對于晚期腫瘤患者來說,疼痛不再是“必須硬扛”的難題。用科學的分層管理方法,結合多學科團隊,絕大多數人都能找到“相對安穩”的日子。哪怕不是每次都無痛,至少不會讓人困在無邊的疼痛和無望的等待里。對于照護者而言,改變也許并不難,最關鍵是及時溝通、用心陪伴,還有請相信今后的每一天,生活質量都還有提升的空間。
參考文獻
- Van den Beuken-van Everdingen, M. H., Hochstenbach, L. M., Joosten, E. A., Tjan-Heijnen, V. C., & Janssen, D. J. (2016). Update on Prevalence of Pai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Pain Symptom Manage, 51(6), 1070-1090.e9. https://doi.org/10.1016/j.jpainsymman.2015.12.340
- Caraceni, A., & Shkodra, M. (2019). Cancer Pain Assessment and Classification. Cancers, 11(4), 510. https://doi.org/10.3390/cancers11040510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WHO guidelines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radio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cancer pain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