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真菌感染的專業解讀:麻醉領域的視角與管理
近幾年,身邊不少人會看到老年親屬因為肺部感染住院,聽醫院醫生偶爾提到“真菌感染”時,常覺得陌生又有點擔心。尤其有親戚朋友準備做手術,更會問:這種肺里長“真菌”的感染到底是怎么回事?手術麻醉時會不會有危險?其實,真菌感染在胸部疾病、慢性基礎病人群中并不罕見,只不過平時很容易被大家忽視。今天我們就換個視角,聊聊麻醉醫生眼中的肺部真菌感染——以及,這跟每個人圍手術期的安全到底有關聯什么???
01 麻醉醫生如何看待肺部真菌感染?
麻醉醫生的工作,其實不僅是“打麻醉藥”這么簡單。每當碰到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需要比平常更加警覺。真菌感染就像肺這個“交通樞紐”里突然闖入的不速之客,可能“堵住”呼吸道,影響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麻醉醫生必須在術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呼吸功能、心臟情況、血壓狀況,因肺部真菌這種特殊的感染,容易讓患者術中氧合變差,增加麻醉風險。這時,麻醉醫生要和外科、呼吸科密切配合,提前溝通方案,真正實現“團隊保駕護航”。
02 肺部真菌感染對圍術期有哪些影響?
- 1. 呼吸功能可能急轉直下: 輕度感染時,有人只是偶爾咳嗽或氣短??扇绻婢腥炯又?,氧氣進不來、二氧化碳排不出去,術中很容易突然呼吸不暢。這種突變,對麻醉醫生就是一次“應急考驗”。
- 2. 血流動力相對不穩定: 肺部感染帶來的慢性炎癥,有時候讓人的血壓、脈搏變得難以預測。術中如果感染波及血管,甚至會引起“侵襲性”形式的曲霉病,表現為低氧、咯血,甚至休克。
- 3. 藥物代謝可能發生變化: 部分真菌感染影響肝、腎功能,手術期間用藥(比如麻醉藥、抗生素)要選擇更安全的種類,并密切監控效應。例如,一位70歲男性,全麻手術前有高血壓和支氣管擴張咯血,發現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就要格外注意麻醉深度調控及術中補氧措施。
03 怎樣識別肺部真菌感染高風險?
想理解哪些人容易出現肺部真菌感染,得先弄清背后的原因。
- 年齡和基礎?。?/strong> 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60歲以上,免疫力相對下降。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血液腫瘤的患者,是“高發區”。這也能解釋,許多重癥曲霉病都會發生在年長的慢病人群(Kauffman CA,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UpToDate, 2020)。
- 免疫抑制相關: 像器官移植后或長期激素治療、化療的人,因為免疫細胞處于“休眠”,抵抗力明顯弱,曲霉病等侵襲性真菌病發病率隨之增加(Patterson TF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spergillosis: 2016 update", Clin Infect Dis, 2016)。
- 肺結構異常: 慢性支氣管擴張及肺結核遺留“空洞”患者,也更易成為真菌滋生的“溫床”。如果吸入曲霉孢子,可能在肺里長成“曲霉球”,堵住小氣道,嚴重甚至咯血。
- 合并既往感染史: 患有囊性纖維化、反復肺炎、療程長的抗生素使用史,本身對肺環境已經是一種“挑戰”。
研究顯示,免疫力低下和肺部病史疊加時,術中肺部并發癥風險成倍增加(Denning DW et 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of chronic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UpToDate, 2020)。所以每次術前問診,麻醉科醫生都會仔細追問這些“老底子”病史。
04 麻醉中應采取哪些管理策略?
麻醉科面對肺部真菌感染患者,通常會根據評估情況,設計更細致的管理流程。
- 合理選擇麻醉方式: 如果條件允許,部分小型手術可選擇區域麻醉,但復雜肺功能損傷還是更偏向全身麻醉+氣管插管,以便隨時保障氣道通暢。
- 專項呼吸道管理: 氣管內有粘稠分泌物或“曲霉球”,術前應加強痰液清理。術中常規吸氧,但要防止插管時出血、堵塞等風險。
- 生命體征實時監控: 術中配備多參數監護可發現早期“低氧”預警,一旦呼吸驟變,能主動調整麻醉劑量或急診處理。
- 藥物選擇更謹慎: 防止鎮痛藥、肌松劑因肝腎功能不佳引發積蓄效應,按患者實際耐受度靈活用藥。
- 多學科協作: 麻醉科與外科、呼吸科、感染科密切溝通,遇到侵襲性感染時,術中可協請感染科隨時支持抗真菌治療調整。
05 術后恢復如何優化?
真菌感染患者手術后恢復相對較難。如何幫助他們安全平穩度過?關鍵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 持續呼吸監測: 多用脈氧儀、心電監護,早期發現呼吸波動及二氧化碳排出異常。檢查收工后,常規吸氧、按時清痰。
- 科學疼痛管理: 采用多模式止痛,“不疼,不硬扛”,但也不讓止痛藥影響呼吸,防止術后昏睡加重缺氧。
- 加強抗真菌治療配合: 配合同步抗真菌藥物治療,并監測肝腎功能,預防藥物副作用。
- 輔助呼吸鍛煉: 麻醉科鼓勵患者做深呼吸訓練,加快肺泡復張,減少并發癥風險。像70歲那位合并支氣管擴張的男性術后,重點采用“鼓勵咳痰法”,促進分泌物排出,效果確實好很多。
- 定期影像檢查: 部分侵襲性感染術后進展快,根據醫生判斷做胸部CT,動態掌握恢復進度。
06 麻醉醫生如何幫助預防和長期管理?
- 健康教育先行: 麻醉醫生會告知高風險患者,平時盡量“接觸新鮮空氣、住室通風”,減少呆在塵土、霉變環境里。例如患有慢性呼吸病或免疫力弱的人,在裝修工地、堆肥區戴口罩效果不錯(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
- 強化免疫支持: 增強身體抵抗力始終是關鍵。飲食方面,建議多選擇橙子、獼猴桃這類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有助于提升免疫細胞活力;蛋類和瘦肉含有高質量蛋白,有利于身體修復。用餐時可稍微增加新鮮蔬菜,補充全面營養,幫助機體抗擊外侵病原。
- 個性化術前準備: 在患者準備進行大手術時,麻醉醫生會建議增加肺部體檢頻率。如果有疑似癥狀,主動就醫咨詢,比單靠“拖一拖再看看”更安全。
- 定期隨訪,發現早期預警: 對于既往真菌感染史的病人,術后半年內定期門診隨訪,有助于防止慢性反復和早期發現肺功能變化。
- 心理疏導同樣重要: 長期慢性疾病容易“折磨”患者的心情。麻醉醫生常會建議家屬給予情緒支持,同時,積極的心態可以間接幫助免疫力的提升。
總結來看,肺部真菌感染對麻醉和整個手術的影響,實際遠超許多人想象。面對高齡、有基礎呼吸病的患者,無論是術前、術中還是術后管理,麻醉醫生的細致評估和團體協作,都成了保證安全的關鍵。對于大多數家有老人或慢性病患者的家庭來說,關鍵在于早發現、勤復查、主動溝通,不要畏懼也不要輕視。畢竟,生活中很多醫學問題,只要多一份重視和了解,就會多一份健康和安心。
參考文獻
- Kauffman CA.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UpToDate. 2020.
- Patterson TF, Thompson GR, Denning DW,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spergillosis: 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6;63(4):e1-e60. doi:10.1093/cid/ciw326.
- Denning DW, Cadranel J, Beigelman-Aubry C, et al. Chronic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management.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2016;47(1):45-68. doi:10.1183/13993003.00583-2015.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spergillosis. 2020. https://www.cdc.gov/fungal/diseases/aspergillosis/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