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陰影:理解帕金森病中的姿勢與平衡障礙
常見的但常被忽略:帕金森病到底是什么?
有時候,身邊的家人在整理房間或下樓梯時,突然會站不穩,甚至差點摔倒。有人可能覺得這只是年紀大了,其實,這背后很有可能就是帕金森病在作怪。說起來,這種疾病并不算罕見,卻經常被誤以為只是“老年人變慢了”。?????
帕金森病,是影響中老年群體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最初表現為動作變慢、四肢僵硬,久而久之,會牽涉到更復雜的日?;顒?,包括姿勢和平衡。根據WHO數據顯示,全球每1000名60歲以上的人中,約有1至2人患有帕金森病(Pringsheim et al., 2014)。
這些身體信號別小看:什么是姿勢與平衡障礙?
簡單來說,姿勢、平衡障礙就是站立、轉身或行走時,身體的掌控力和穩定性變差。剛開始時可能只是偶爾一個踉蹌,后來可能發展到連直起身子都有難度,甚至必須扶著墻才能走路。
姿勢與平衡障礙,是帕金森病較晚期常見的問題。一項研究指出,疾病發展5年以上的人,超六成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站立不穩(Bloem et al., 2004)。
日常場景 | 可能表現 |
---|---|
刷牙洗臉時 | 身體前傾需雙手支撐 |
逛超市 | 購物推車能顯著緩解站立不穩 |
下公交車 | 起身或踏步遲緩、搖晃 |
哪些跡象需警惕?——癥狀演變過程詳解
- 輕微表現:剛開始時,多為偶爾前傾、短暫停頓、下樓梯時需要抓扶手。譬如,家有一位68歲的男士,趕公交時發現,只有在踩上第一步時略顯踉蹌,平時基本沒什么大問題。
- 顯著變化:持續站立不穩、走路左右搖晃、轉身動作明顯遲緩,甚至頻繁跌倒。舉個例子:73歲的女士,近半年內摔倒三次,有時甚至原地靜止幾秒后才邁得開步子,這種情況已經嚴重影響獨立生活。
- 步態改變:步伐小、速度慢,走路似乎被地面“粘住了”,一旦遇到障礙物或者要轉彎,容易卡殼停住。
背后的原因:為什么帕金森病會引起平衡障礙?
帕金森病的核心變化,在于大腦里專門調節動作的多巴胺神經元大量減少。多巴胺相當于神經系統的“潤滑劑”,一旦缺乏,指令就會變慢或失靈。
- 大腦環路紊亂:運動中樞指揮不暢,導致啟動動作慢、協調功能下滑。
- 肌肉僵硬:手腳發硬,本來穩妥的四肢反而難以做出快速平衡調整。
- 反應延遲:即便發現快要摔倒,身體調整的速度也跟不上意外發生的速度。
- 年齡與遺傳:65歲以后風險明顯增加,部分家族有遺傳傾向。
- 超重增加跌倒機率
- 居住環境雜亂,障礙物多易被絆倒
- 長期服用部分鎮靜藥物也會雪上加霜(Stacy, 2011)
科學判斷:如何查清楚姿勢和平衡障礙?
只靠肉眼判斷遠遠不夠,專業的檢查更能幫忙厘清問題。臨床醫師會綜合體格檢查、問診、專門量表(如UPDRS運動評分)以及輔助測試來評估。
檢查名稱 | 主要內容 | 適用時機 |
---|---|---|
站立平衡試驗 | 雙腳閉眼并攏站立,觀察晃動情況 | 發現輕微不穩時 |
步態分析 | 觀察走路姿勢、步距及動作協調性 | 出現步態異常后 |
摔倒史調查 | 詢問近期有無跌倒或滑倒經歷 | 病情發展期 |
臨床量表評分 | 借助UPDRS、Berg量表等進行系統打分 | 制定康復方案時 |
改善與康復:具體能做些什么?
面對“平衡不好”這個小麻煩,最正確的方式是及早干預。有效的康復,從科學鍛煉到日常飲食都有細節講究。
- 物理治療:專業物理治療師會針對大家的核心力量、協調性和平衡能力,安排一對一訓練。例如,站立訓練、下肢力量訓練、跨步訓練等。
- 平衡訓練:如“太極”或“行走障礙課”,能有效減少日常生活中的跌倒概率(Li et al., 2012)。
- 藥物輔助:按時規范服用抗帕金森藥物(如左旋多巴),可減輕動作緩慢與僵硬問題。
- 輔助工具:使用助行器、平衡杖或防滑鞋,以應對居家或外出的不確定性。
- 環境適配:保持居室通道暢通、移除易絆物品、地面防滑處理。
- 合理飲食:多吃富含維生素E、C的新鮮蔬果,如菠菜、藍莓、堅果,幫助延緩神經變性(Zabetian et al., 2004)。建議每天水果200克以上,堅果一小把即可。
- 短期內摔倒增多
- 早晨下床時站立困難
- 藥物調整后依舊不穩
??友好的醫療環境和家人的支持,對于維持平衡能力很有幫助。
結語:穩步向前,每一天都值得期待
其實,帕金森病帶來的姿勢和平衡問題,并非無法應對。通過早期識別、科學評估,再配合有針對性的康復和日常調整,大部分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即使病程中偶爾遇到“小插曲”,只要方法得當,也有機會繼續保有自信和安全感。面對身體的小變化,保持主動和樂觀,是最重要的康復動力。
日常的點滴堅持,就是走出陰影最扎實的步伐。
參考文獻
- Pringsheim, T., Jette, N., Frolkis, A., & Steeves, T. D. L. (2014). The prevalence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ovement Disorders, 29(13), 1583–1590. https://doi.org/10.1002/mds.25945
- Bloem, B. R., Hausdorff, J. M., Visser, J. E., & Giladi, N. (2004). Falls and freezing of gait in Parkinson’s disease: A review of two interconnected, episodic phenomena. Movement Disorders, 19(8), 871–884. https://doi.org/10.1002/mds.20115
- Sveinbjornsdottir, S. (2016).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139(S1), 318–324. https://doi.org/10.1111/jnc.13691
- Stacy, M. (2011). Sleep disorders in Parkinson’s disease: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 CNS Drugs, 25(3), 203–210. https://doi.org/10.2165/11589450-000000000-00000
- Li, F., Harmer, P., Fitzgerald, K., Eckstrom, E., Stock, R., Galver, J., ... & Chou, L. S. (2012). Tai Chi and postural st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6(6), 511–519.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107911
- Zabetian, C. P., et al. (2004). Vitamin E and C intake an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Movement Disorders, 19(7), 792–797. https://doi.org/10.1002/mds.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