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帕金森病的神秘面紗:靜止性震顫的秘密
清晨地鐵上,一位中年男子正在翻報紙,手指卻控制不住地輕顫。周圍的人并沒太多注意——有時,這些細小改變被誤認為只是緊張或者是累了。實際上,這很可能是身體向我們發出的信號。帕金森病常常悄悄現身,等到震顫明顯、動作遲緩才引起重視。不過,如果我們早點了解,會有不一樣的應對方式。
01 帕金森?。哼\動變慢的“灰影”
簡單來說,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神經系統疾病。它最核心的影響是讓我們平時順暢的動作變得緩慢、僵硬,就像身體的發動機被“拖了后腿”一樣。大多在60歲以后才高發,但早于50歲也并不少見。
具體表現不只是一種,有的人起初只是刷牙或者系鞋帶時覺得手不聽使喚,也有人走路時腳像被“黏住”一樣。那位62歲的陳叔,起初只是覺得手一時不受控制地顫了一下,沒往心里去。幾年后,手的不自覺抖動越來越明顯,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
這類疾病不是突發的“急病”,而是慢慢改變生活習慣的“慢客”。
02 靜止性震顫:手掌總是不安分?
靜止性震顫這個詞聽起來專業,說白了,就是人在完全安靜時,身體某處自己抖動——多見于手,但也可能是腳、下巴甚至舌頭。最典型的畫面,是人坐著或站著不動時,手指像是在無意識地搓“藥丸”一樣輕微跳動。
一般情況下,這種震顫是“一側先犯事”,右手或左手某一邊更明顯。剛開始可能只在緊張、疲勞或休息時出現,輕輕一點,容易被誤認為沒睡好。但隨著病程進展,抖動可能逐漸加重,甚至影響生活。
03 靜止性震顫為什么發生:大腦“零件”出故障
說起來,靜止性震顫的背后是大腦里一塊小小的“零件”——基底節——出了狀況。簡單講,基底節負責管理我們的動作,一旦它“指揮失靈”,手腳就容易自己“加戲”。根本原因在于基底節中的多巴胺神經元大量減少。這些神經元像是催化劑,幫助神經信息順暢傳遞,缺乏多巴胺后,運動變得不協調,容易發生抖動等異?,F象。
有研究顯示,帕金森患者大腦中多巴胺能神經元減少超過60%時,才會出現明顯癥狀(Kalia & Lang, 2015)。不過,為何部分患者表現為靜止性震顫,仍有待更多科學解釋。環境、遺傳以及個體差異都可能有關。
04 靜止性震顫有哪些表現?進一步了解特征
- 手指“揉丸樣”動作: 最經典的表現,休息時拇指與其他手指做出揉動動作,頻率多為每秒4-6次。
- 單側優勢: 初期很容易只出現在身體一側。比如,有位55歲的女性平時右手顫抖,左手卻幾乎無影響。
- 下肢或下頜震顫: 隨著病情加重,可能“轉移”到腳尖或下巴,有人描述為“鞋底發抖,下巴不由自主打顫”。
- 情緒、靜止時加重: 緊張、焦慮或者安靜坐、躺下時更明顯。行走或做主動活動時卻有時不見了。
05 靜止性震顫怎么診斷?
診斷離不開專業醫生。首先,會詳細問你震顫何時開始、頻率、持續多久,并進行系統的神經系統查體。為了排除其他“冒名頂替者”,如甲狀腺問題、藥物反應或其他神經疾病,醫生有時還會借助神經影像學檢查,比如頭顱MRI或PET檢查。
目前,臨床判斷仍然是最關鍵的:手指的特定抖動類型、是否靜止時為主、有沒有伴隨動作遲緩、身體僵硬等,都作為判斷依據。
檢查項目 | 主要意義 | 是否必需 |
---|---|---|
神經系統查體 | 直接評估震顫及動作障礙 | ? 必需 |
MRI、CT等影像 | 排除腦部腫瘤、腦血管病變等 | ? 常用 |
PET-多巴胺能顯像 | 了解多巴胺功能 | ? 工具性 |
06 靜止性震顫的改善方法和前瞻思考
目前,還沒有辦法徹底“根除”帕金森病,但控制癥狀、延緩進展已很成熟。治療包括藥物、運動康復、部分藥效有限時可考慮手術。舉個例子,62歲的陳叔(前文提及)服用多巴胺類藥物后,手抖情況明顯緩解,通過規律鍛煉和康復治療,生活質量有了不小提升。
方法 | 作用特點 | 建議人群 |
---|---|---|
藥物治療(如左旋多巴) | 多巴胺替代,改善震顫與僵硬 | 大多數患者 |
物理及康復訓練 | 訓練肌力、平衡與協調 | 所有階段 |
深腦刺激術(DBS) | 微電脈沖調節運動控制 | 藥效逐漸減弱者 |
07 日常飲食調養和積極管理建議
除了藥物,飲食和運動管理不可忽視。其實,選擇適合的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神經健康。下面整理了一些在醫學文獻中被反復提及的飲食建議:
推薦食物 | 核心功效 | 食用建議 |
---|---|---|
堅果(核桃、杏仁等) | 富含抗氧化物,有助神經保護(Mischley, L. K., 2017) | 每日1小把,生吃或炒食均可 |
深色蔬菜(菠菜、甘藍) | 補充葉酸、維生素,維持神經活力 | 每餐1-2種深綠蔬菜 |
鮭魚、沙丁魚 | 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利大腦健康(Park et al., 2019) | 每周2-3次,蒸煮口感佳 |
全谷雜糧 | 維持腸道健康,輔助藥物吸收 | 主食中適量加入 |
- 規律鍛煉,建議每天30分鐘散步或低強度健身。
- 注意足夠睡眠,保持情緒樂觀。
- 出現新的癥狀加重時,別拖著,及時就診。
文獻來源(APA格式)
- Kalia, L. V., & Lang, A. E. (2015). Parkinson's disease. The Lancet, 386(9996), 896-91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4)61393-3
- Mischley, L. K. (2017). Nutrition and Parkinson’s disease: What’s the connection? Neurology, 89(14), 1461-1467.
- Park, H. A., Sadanandam, A., & Solmi, M. (2019). Dietary factors an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review. 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 63(1), e180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