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兒童多動癥:行為矯正的科學之路
街頭常見到一個總也坐不住的孩子:剛坐下三分鐘,就開始扭動小凳子,不時插話,玩具玩一會兒就扔下。家長一邊無奈,一邊擔憂——是不是某種“注意力缺陷多動癥”?現實中,兒童多動癥早已不是陌生詞,不過具體怎樣識別和幫助,很多人其實還沒搞明白。這篇文章,試著用最實用的方式,幫你認識、分析和應對這個“小調皮”背后的醫學邏輯。
01 兒童多動癥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多動癥的專業名稱叫“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對于6~12歲孩子來說,偶爾坐不住、注意力轉移快,其實很正常。而多動癥則有自己獨特的特征。
表現 | 普通孩子 | 多動癥孩子 |
---|---|---|
坐不住 | 偶爾扭動、課間外跑 | 課上反復離座、無法控制自己 |
注意力 | 作業前10分鐘分神 | 基本無法持續集中 |
沖動性 | 偶爾插話 | 經常未經允許打斷別人 |
這三類表現,要持續存在至少半年,且影響到課業或人際關系時,才考慮疾病可能性(Faraone et al., 2021)。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有輕微小動作時會焦慮,其實多動癥的診斷要依靠專業醫生評估,切勿簡單自判。
02 多動癥的根源:來自哪里,影響到哪?
這些因素都會在成長過程中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不僅僅是課堂成績,社交敏感度、自我管理能力也常受連帶影響。有位8歲的男孩,經常被老師批評上課走神,平時和朋友也容易因突然插話而產生矛盾,這使他逐漸變得不自信。
03 行為矯正:科學方法用在哪里?
行為矯正的核心不復雜,最主要的原則有兩個:“正強化”與“負強化”。這和咱們教育孩子用的“小紅花”類似——做對事情獎勵,出現不當行為時減少獎勵或給予適度結果。
- 表揚、獎勵喜歡的活動
- 如:完成作業后多玩10分鐘積木
- 減少負性后果,幫助形成良好習慣
- 如:連續三天自覺收拾文具后,可以免除周五整理任務
04 日常中最實用的行為矯正技巧
05 什么時候該尋求專業醫生/行為專家?
并不是所有多動癥孩子都可以完全靠家庭矯正來解決。一旦出現以下信號,就需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員評估:
- 已試用家庭行為干預2個月以上改善有限
- 孩子行為導致自己或他人安全風險
- 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波動,甚至學校溝通阻礙
常見醫療/專業途徑 ?????
- 小兒精神科/心理科門診,專科醫生評估診斷
- 注冊行為治療師介入,制定個性化矯正計劃
- 校心理輔導,協助教師調整管理方法
06 一些真實改變:來自家庭和科學研究的啟示
伴隨社會認知提升,越來越多家庭學會正確看待和處理多動癥。美國知名兒科機構長期隨訪結果發現,堅持行為干預的孩子成年后自律力提高,職場表現也不輸他人(Biederman et al., 2006)。前沿科學正在不斷探索個體化干預方法,將大數據、腦部功能影像等手段引入療程設計。不久之后,結合生活場景和科技支持,可能會有更多“對癥下藥”的方式,讓多動癥不再困擾孩子和家庭。
文獻資料
- Faraone, S.V. et al. (2021).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7(1), 47. https://doi.org/10.1038/s41572-021-00269-2
- Thapar, A., Cooper, M.W., Eyre, O., & Langley, K. (2013). Practitioner Review: What have we learnt about the causes of ADHD?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4(1), 3-16. https://doi.org/10.1111/j.1469-7610.2012.02611.x
- Shaw, P., Eckstrand, K., Sharp, W. et al. (2007).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s characterized by a delay in cortical matu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4(49), 19649–19654. https://doi.org/10.1073/pnas.0707741104
- Biederman, J., Petty, C.R., Evans, M. et al. (2006). The effects of pharmacotherapy on functional outcomes: a review of evidenc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67(suppl 8), 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