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與慢性鼻竇炎:同是鼻炎,何以不同?
01 鼻竇的結構與功能解析 ??
有時候一場感冒后,鼻子總覺得悶悶的,甚至整張臉都不太舒暢。這其實和咱們面部里藏著的小“房間”——鼻竇——有關。 鼻竇是一組分布在額頭、兩腮及鼻梁兩側的空腔。它們用微小的開口與鼻腔相通,作用就在于加熱、濕潤吸進的空氣,還能讓我們的聲音更洪亮些。
通常情況下,這些小腔室非常安靜,不會存在什么“存在感”。只有當受到感染或者某些異常刺激時,才可能出問題。
鼻竇名稱 | 位置 | 主要作用 |
---|---|---|
額竇 | 前額部 | 調節空氣溫度、參與發音 |
上頜竇 | 兩頰內側 | 減輕顱骨重量、影響嗓音 |
篩竇 | 兩眼間 | 過濾空氣中的異物 |
蝶竇 | 鼻腔深部 | 保護腦組織 |
鼻竇功能一旦紊亂,小麻煩就會找上門。不管是急性還是慢性鼻竇炎,都與這些腔室的“通風”情況密切相關。
02 急性鼻竇炎的幕后推手 ??
急性鼻竇炎往往在一場流感、感冒之后悄然到來。最直接的推手,多半是一波病毒或者細菌的感染。鼻腔黏膜水腫變厚,鼻竇的“小門”變窄,里面的分泌物排不出去,細菌便趁機大量繁殖,一下子引發急性炎癥。
- 感冒后如果鼻塞、流膿涕,可能不是普通鼻炎,而是鼻竇炎的前奏。
- 偶爾出現額頭、面部輕度脹痛,也可能是急性鼻竇炎的早期表現。
環境因素也不可小視,空氣干燥、灰塵過多,都會讓鼻黏膜易受損;過敏體質的人,刺激物也是潛在的麻煩源。
這個例子說明:普通感冒拖延或處理不當,確實容易發展為鼻竇炎,需要及時分辨。
03 慢性鼻竇炎的隱秘之痛 ??
慢性鼻竇炎和急性不同,更像一個難纏的“老熟人”。不是來去如風,而是常常纏著你,癥狀雖不如急性時猛烈,卻總是揮之不去。
長期鼻塞、鼻涕倒流、嗅覺靈敏度下降,往往伴隨困擾性的濕咳,頭重感和口臭。一些人習慣了這些癥狀,把它當作鼻炎,但實際上已經進入慢性階段。
慢性鼻竇炎的判定通常要求癥狀持續12周以上。
這個情況提醒我們:長期輕微的鼻部不適也不應忽視,它不會自己消失,早期干預很關鍵。
急性鼻竇炎 | 慢性鼻竇炎 |
---|---|
快速起病、癥狀明顯 | 病程漫長、反復發作 |
常有發熱、面部疼痛 | 頭重、嗅覺下降為主 |
治療后多可治愈 | 容易反復,需要長期管理 |
04 急慢性鼻竇炎的癥狀對比:如何分辨???
癥狀 | 急性鼻竇炎 | 慢性鼻竇炎 |
---|---|---|
鼻塞 | 突然嚴重,通常雙側 | 持續性,多為輕至中度 |
鼻涕 | 短期內顏色加深,帶膿性 | 差不多一直存在;多為白色或黃色 |
面部/頭部脹痛 | 疼痛明顯,伴隨壓痛 | 主要是頭重感,疼痛較輕 |
發熱 | 常見 | 不常見 |
嗅覺 | 短時下降,恢復快 | 逐漸減退,短時間不易恢復 |
簡單來講,如果鼻部癥狀來得急、恢復快,多半是急性類型;而若是拖了好幾個月都不見好,則需要警惕慢性鼻竇炎的可能了。
經常自查鼻涕顏色和氣味的變化,對早期發現有幫助。
05 治療策略:因病施治很關鍵 ??
鼻竇炎不是“一藥通吃”。急性和慢性的處理方式有很大不同:
- 急性鼻竇炎:通常針對感染源。大多數病毒感染靠身體自愈,足夠休息、多飲水。如果細菌感染癥狀明顯,醫生會考慮抗生素。鼻腔噴霧劑、溫鹽水沖洗輔助緩解癥狀。
- 慢性鼻竇炎:長時間反復,需精準管理。核心還是控制炎癥(如使用糖皮質激素類噴劑)、沖洗鼻腔。如果合并鼻息肉或結構異常,有時需要手術干預。
這說明遇到反復發作的鼻竇炎,最好求助專業醫生,避免誤區。
06 如何遠離鼻竇炎?預防和生活習慣 ??
說起來,鼻竇炎其實是預防優先的健康問題。下面這些做法,有益于鼻腔健康,也能降低鼻竇炎發作的機會。
- 合理補水:多喝溫水,維持黏膜濕潤。如:每日1500-2000ml水,有利分泌物流暢。
- 新鮮蔬果:富含維生素C、西紅柿,有助于維持鼻腔上皮修復。日??蛇m當多吃。
- 清潔空氣:家中定期開窗通風,外出時盡量避開煙塵和刺激性氣體。
- 增強免疫:適量運動、保持規律作息,對免疫力提升很有幫助。
- 堅持鼻腔沖洗:淡鹽水每天1-2次,有助于清除鼻腔異物和分泌物。
有鼻竇炎家族史的人,平時稍微多留心,出現癥狀時盡早評估為好。
推薦食物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獼猴桃 | 富含維生素C,有助抵御感染 | 每天1-2個為宜 |
蜂蜜檸檬水 | 潤喉潤肺、輔助舒緩鼻腔 | 早餐或下午適量飲用 |
西紅柿 | 修復鼻黏膜,抗氧化 | 每日一份沙拉或燉菜 |
小結
鼻竇炎并不可怕,了解區別和處理要點,生活才能更自由。偶爾鼻塞不要輕易忽略,癥狀持續變化一定記得就醫。健康飲食和積極鍛煉,永遠是幫助鼻腔遠離麻煩的好幫手。如果身邊有人總說“鼻子不通氣”,可以把這些知識分享給他們。
參考文獻
- Fokkens, W. J., Lund, V. J., Hopkins, C., et al. (2020).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Supplement, 29, 1-464.
- Rosenfeld, R. M., Piccirillo, J. F., Chandrasekhar, S. S., et al. (2015).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 Adult Sinusitis.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52(2), S1–S39.
- DeBoer, D. J., & Kline, J. N. (2015). Chronic rhinosinusitis: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Allergy and Asthma Proceedings, 36(6), 43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