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中耳炎的神秘面紗:了解癥狀與表現
有沒有注意過,家里的小朋友偶爾會抱怨耳朵悶悶的,甚至哭鬧難安?又或者,大人自己在某次感冒后突然覺得耳邊像蒙上一層紗,聽誰說話都不太真切。這些看似小小的不適,可能正是中耳炎在悄悄發出信號。其實,中耳炎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常見,無論年齡大小,都有“邂逅”它的機會。下面,一起來仔細看看中耳炎到底有什么“苗頭”,怎么辨別和應對吧。
01 中耳炎究竟是什么?
中耳炎其實指的是中耳腔內出現感染或炎癥。中耳位于耳朵鼓膜和內耳之間,平時不起眼,卻像一個小“指揮中心”,調節著聲音的傳遞(Schilder et al., 2016)。細菌或病毒進入中耳,就有可能引起炎癥反應。
大部分中耳炎都是急性的,常常出現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有些人一感冒就“躺槍”,這其實和中耳與鼻咽部之間有一個咽鼓管有關。感冒時,鼻咽部的細菌或病毒容易沿著這條“捷徑”跑進中耳腔。如果再加上抵抗力下降或中耳內部環境不理想,炎癥就更容易發生(Heikkinen & Chonmaitree, 2003)。
02 中耳炎的苗頭:輕微信號到警告癥狀
階段 | 典型信號 | 生活化例子 |
---|---|---|
初期 | 耳朵偶爾悶塞、輕度聽力變差 偶爾有脹脹或隱約針扎感 | “總感覺耳朵沒通開,像下飛機時那種堵住的感覺” |
明顯癥狀 | 持續性耳痛 耳內有液體“咕嚕嚕”流動感 聽誰說話都模糊、分不清方向 | 一個12歲的小男孩在感冒后突然說“媽媽,老師說話聽不清楚,總覺得有人在耳朵里倒水” |
這些癥狀可輕可重,需要隨時關注。如果短時間內癥狀加劇,持續疼痛甚至影響到夜間休息,說明炎癥已經明顯,需要盡快請醫生判斷。
03 兒童和成人,誰更容易“招惹”中耳炎?
- 通常更容易表現為哭鬧、不愿吃東西
- 還不太會表達,癥狀往往通過揉耳朵、易激惹表現出來
- 多以明顯聽力下降、耳內持續不適為主
- 一般會主動描述“耳朵堵得慌”“像下水那樣悶”
可以看出,兒童癥狀難以描述,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別的原因引起的情緒問題,而成人則更容易體會到聽力下降帶來的困擾。
04 慢性中耳炎:不易察覺的“慢性麻煩”
慢性中耳炎和急性中耳炎不太一樣,通常是反復發作未完全康復形成的“老毛病”。很多患者可能沒有劇烈疼痛,但會發現耳朵總是周期性有不適——像是每隔一段時間耳道有分泌物流出來。
比如,有位48歲的女性患者,總在洗完澡后發現耳朵流膿液,聽力也越來越糟,用藥也只能暫時緩解。其實,這就是慢性中耳炎的典型表現之一。慢性的炎癥容易損傷聽小骨,造成不可逆的聽力損失(Browning et al., 2017)。
慢性中耳炎的表現 | 可能后果 |
---|---|
耳朵斷斷續續“流水” 間或耳道發癢 聽力日漸下降 | 持續性生活質量下降 難以溝通 長期損傷聽力 |
05 中耳炎和其他耳部疾病,有什么不同?
其實,耳痛、堵塞感不只是中耳炎的“專屬”,耳道炎、外耳道異物、有時頸椎僵硬也會帶來類似癥狀。那到底怎么分清?單憑自我感覺很難準確判斷,醫生通常會用耳鏡檢查鼓膜、測試聽力、有時還會查耳道分泌物。
疾病類型 | 主要癥狀 | 醫學檢查 |
---|---|---|
中耳炎 | 耳痛/堵塞,聽力減退,有分泌物 | 耳鏡查鼓膜透亮度、聽力測試 |
外耳道炎 | 外耳道強烈瘙癢,紅腫,按壓痛明顯 | 耳鏡查外耳道皮膚,常無鼓膜改變 |
耳硬化癥、耳聾 | 聽力長期變差,無分泌物、疼痛少見 | 電子測聽,影像學檢查 |
說起來,只有專業器械和經驗,才能準確區分各種耳部小麻煩。單純依靠感受容易判斷失誤,延誤治療時機。
06 中耳炎的風險因素有哪些?
- 呼吸道感染反復: 經常感冒的人,尤其是小朋友,咽鼓管易受影響,細菌和病毒更容易進入中耳腔(Monasta et al., 2012)。
- 家族遺傳: 有研究表明,父母中有慢性中耳炎史,孩子發生該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
- 環境因素: 室內空氣不流通、二手煙暴露,都和中耳炎風險增加關聯顯著。
- 免疫力低下: 比如糖尿病或服用長期免疫抑制藥物的人群,中耳感染機會更多。
- 結構因素: 兒童咽鼓管短而直,更容易發生“逆流”,致病微生物就愛往中耳跑。
07 簡單可做的預防與應對方法
?? 健康飲食這樣做
- 多喝溫開水促進新陳代謝及呼吸道黏膜健康,每天分次補充,改善免疫力。
- 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獼猴桃)對提高抗感染能力有幫助??稍绮突蛳挛绮钑r間適量食用。
- 搭配足量蛋白質(如雞蛋、牛奶、魚肉):幫助身體修復受損組織,日常飲食適量安排即可。
?? 實用預防方法
- 保證耳道干燥洗頭、游泳后可用毛巾擦干外耳,避免水分長期滯留。
- 養成勤洗手的習慣減少細菌傳播機會。
- 室內保持通風有助于防止致病微生物累積。
?? 門診選擇建議
- 城區建議優先選擇大型綜合醫院或有獨立耳鼻喉科的社區醫院。
- 急癥可先去急診,特殊慢性情況建議掛專科門診。
????? 檢查流程小貼士
- 通常醫生會用耳鏡查內耳情況,必要時加做聽力檢查。
- 孩子不配合時可以先在家安撫情緒,避免緊張加重癥狀。
中耳炎并不罕見,日常只要多留心小細節,及時識別信號,大多數情況都能應對得當。對一些“看似小事”的耳朵異常,主動關注,總比被動等待要強。如果身邊的家人,包括孩子,有相似表現,也可以及時提供建議或陪伴就醫。
生活中了解多一點,就多一份安心。
參考文獻(部分內容已在文中引用)
- Schilder, A. G., Chonmaitree, T., Cripps, A. W., Rosenfeld, R. M., Casselbrant, M. L., Haggard, M. P., & Heikkinen, T. (2016). Otitis media.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 16063. https://doi.org/10.1038/nrdp.2016.63
- Heikkinen, T., & Chonmaitree, T. (2003). Importance of respiratory viruses in acute otitis media.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16(2), 230–241. https://doi.org/10.1128/CMR.16.2.230-241.2003
- Browning, G. G., Gatehouse, S., & Calder, I. (2017). Chronic otitis media. In J. C. Groves & S. T. Berry (Eds.), Scott-Brown’s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 (8th ed., pp. 970–982). CRC Press.
- Monasta, L., Ronfani, L., Marchetti, F., Montico, M., Vecchi Brumatti, L., Bavcar, A., ... & Tamburlini, G. (2012). Burden of disease caused by otitis med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global estimates. PLoS ONE, 7(4), e36226.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3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