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體到心理:揭開軀體化障礙與疑病癥之間的迷霧
有時明明身體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卻總覺得哪兒不舒服;也有人反復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重病,即使醫生已經反復解釋。這樣的困擾,或許正和“軀體化障礙”或“疑病癥”有關。下面,我們一起揭開它們的迷霧,弄清二者到底有什么不同,以及應該怎么面對。
01 軀體化障礙是什么?
軀體化障礙,簡單來說,就是身體不斷地出現各種不明原因的不適,比如頭暈、胃痛、胸悶,卻在詳細檢查后發現幾乎找不到明確的原因。癥狀往往瑣碎且分散,會影響正常生活,但用常規的藥物和治療卻總也好不了。
以林阿姨為例,她58歲,經常反復跑醫院,時而覺得心悸,時而腰酸,但多次檢查都沒發現異常。這個現象其實就在提醒我們:身體的不適有時并不只是身體本身的問題,心理也能“鬧情緒”。
02 疑病癥的面紗
疑病癥有些像“健康焦慮”,患者總是擔心自己會得重大疾病,比如常年擔心胃癌、腦瘤等,即使醫學檢查一切正常,依然無法釋懷。這種擔憂很難通過常識和安慰消除,經常會反復自查身體、頻繁上醫院。
特征 | 具體表現 |
---|---|
癥狀關注 | 對細小不適過度敏感,反復檢測體溫、脈搏等 |
內心焦慮 | 醫學解釋無法讓人安心,總覺得會被漏診 |
反復求醫 | 多次更換醫院與醫生,仍難以打消顧慮 |
張先生,35歲,因持續擔心自己得了肝癌,每次感到腹部不適就非常緊張,即使三四家醫院檢查都沒有異常,依然無法安下心來。
03 相似與不同:一對“孿生兄弟”?
軀體化障礙和疑病癥都讓人深受“身體信號”困擾,但根本原因其實有很大區別。下面用簡明對比來展現:
方面 | 軀體化障礙 | 疑病癥 |
---|---|---|
關注重點 | 不明原因的多種身體不適 | 擔心患重病,害怕漏診 |
心理機制 | 壓力轉換成身體反應 | 對健康有持續性恐懼 |
就醫方式 | 頻繁換癥狀、科室 | 頻繁換醫生,憂慮未查清 |
可以看出,兩者表現相似,但軀體化障礙像是身體“出氣筒”,而疑病癥更像健康疑云纏繞在心頭(這算一個比喻)。
04 為什么會“身體化”或“疑病”?——原因與高危因素
說起來,軀體化障礙和疑病癥的發生都和內外多種因素有關,但各有側重。準備好揭開原因了嗎?
- 個性因素:研究發現,性格偏焦慮或容易緊張者更易出現這類問題(Barsky AJ & Wyshak G, 1990)。
- 長期壓力:生活或工作中長期受壓,心理反應就有可能“寫在”身體上。
- 早年經歷:有些人在童年時經歷過創傷、疾病或者家庭壓力,長大后更容易“用身體表達情緒”。
- 遺傳與家庭環境:父母常表現出健康焦慮或頻繁就醫,子女模仿的可能明顯增加(van der Leeuw et al., 2015)。
- 認知偏差:有些人對身體微小不適極為敏感,小題大做,高估了自己生病的風險。
相關數據 | 一項歐美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普通人群中,約有5%的人患有疑病障礙,女性略多于男性(Gureje O et al., 1997)。 |
---|
05 如何分辨和診斷?——常見難題與篩查要點
軀體化障礙和疑病癥通常都不是一次體檢就能迅速區分的。醫生判斷時會特別留意如下幾個方面:
- 多發癥狀卻查不到明確病因
- 身體癥狀/擔憂持續超過半年
- 醫學解釋反復無效,依賴求醫
- 日常生活或工作被嚴重影響
專業建議 | 建議遇到長時間原因不明的身體不適或健康焦慮時,選擇大型綜合醫院的身心科或心理科,醫生會系統評估后決定是否需要心理藥物、心理干預,或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 |
---|
例如,王女士,42歲,因胃痛持續半年多,經過多科室反復檢查未見異常,專業評估后被建議接受心理治療,效果明顯。
06 實用建議:改善之路與家庭支持
- 均衡飲食,補充新鮮蔬菜和粗糧
蔬菜水果 + 豐富維生素、助力腸道健康 + 每天5種顏色搭配吃,堅果適量加分。 - 規律作息,適度鍛煉
每天保證7小時睡眠,適合暫時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輕松散步、瑜伽、慢跑都有益。 - 日常自我記錄
簡單記下自己的身體不適與情緒變化,幫助自己和醫生理清“癥狀—情緒—應對”關系。 - 學會情緒轉換
培養一兩個興趣,如聽音樂、園藝、繪畫,有助于轉移對身體小變化的關注。 - 家人支持
聽、理解、不過度催促,陪同就醫時可幫忙記錄醫生建議。 - 什么時候需要專業幫助?
長期身體不適影響生活質量,或者健康擔憂讓人長期情緒低落、焦慮,建議直接就醫,選擇心理健康門診。
醫學干預 | 專業醫生會根據個體情況選擇短期心理疏導、認知行為治療、(必要時)給予藥物輔助,來幫助緩解癥狀和焦慮(Kroenke et al., 2007)。 |
---|
07 向陽而生:回歸生活的勇氣
軀體化障礙和疑病癥并不可怕,正視并不是軟弱,而是成熟的表現。生活中多些關注自身變化,遇到困擾及時尋求幫助,建立健康作息和興趣愛好,讓自己從反復擔憂中慢慢解脫出來,恢復對生活的熱愛。每個人都值得擁有更踏實的安心感。
??如果你或者你關心的人正經歷類似困擾,一步步調整,慢慢會好起來的。
參考文獻
- Barsky, A. J., & Wyshak, G. (1990). Hypochondriasis and somatosensory amplifi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7(3), 404–409.
- van der Leeuw, G., et al. (2015). Childhood adversities and risk of somatic symptom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79(2), 136–145.
- Gureje, O., Simon, G. E., Ustun, T. B., & Goldberg, D. P. (1997). Somatization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4(7), 989–995.
- Kroenke, K., Spitzer, R. L., Williams, J. B., & L?we, B. (2007). 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Somatic, Anxie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 Scales: a systematic review.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29(5), 35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