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鏡”甲:探秘角膜塑形鏡的副作用 ???
01 什么是角膜塑形鏡?
在家長群和校園里,角膜塑形鏡常被當作“夜間矯正神器”推薦給近視的孩子。不過,這種既能睡覺又能調整視力的“小幫手”,其實是一種有特殊設計的硬性隱形眼鏡(Orthokeratology,簡稱Ortho-K)。
簡單來講,角膜塑形鏡通過夜間佩戴,短暫地塑造角膜的形狀,讓近視者白天摘下后能擁有較清晰的裸眼視力。和普通眼鏡不同,它主要針對青少年近視控制和臨時視力提升。
TIPS:多數情況下,角膜塑形鏡更適合8-18歲的青少年群體[1]。
02 角膜塑形鏡的工作原理
說起來,角膜塑形鏡并不會“消滅近視”,而是通過獨特的鏡片結構——有些類似“輕柔推壓”的方式(比喻1)——暫時改變角膜的弧度。
當鏡片貼合在角膜表面時,厚度和壓力的差異會讓中心區變平坦,周邊略有隆起,這種結構變化讓光線進入眼睛時更容易聚焦在視網膜上,從而矯正近視造成的虛像問題。
不過,這一改變是可逆的,一旦停止佩戴,角膜會逐步恢復原狀,視力也會慢慢回到近視水平。
項目 | 角膜塑形鏡 | 常規隱形眼鏡 |
---|---|---|
使用時間 | 睡眠時佩戴 | 日間佩戴 |
矯正方式 | 改角膜形狀,暫時性 | 用鏡片替代角膜屈光力 |
主要人群 | 青少年近視 | 近視、散光、遠視者 |
03 常見副作用可能出現哪些?
很多家長最擔心的,其實就是角膜塑形鏡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它雖然可以改善裸眼視力,但偶發不適也是現實問題。下面列一些常見癥狀:
- 干眼癥狀: 長期佩戴后,部分兒童會出現眼睛干澀、偶爾有異物感。比如,11歲的明明(化名)反饋早上起床后,眼睛有輕微刺痛,感覺眨眼不夠潤滑。這種狀況在初戴階段較多出現。
- 角膜感染: 有研究記錄,極少數用戶因為操作或清潔不當,發展為角膜炎,表現為眼紅、持續疼痛。17歲女生小雅因忘記消毒鏡片,出現持續流淚,醫生確診為細菌性角膜炎(一次性病例,全文只用此例)。
- 視力波動: 部分人摘鏡后視力可能有短暫波動,白天視覺清晰度早晚略有區別。這種現象多伴隨適應期,少數人在停戴期間會明顯感到看遠物模糊。
- 角膜上皮損傷: 小部分初戴者鏡片配適不充分,早期可能有角膜輕微點狀剝脫,一般可恢復。
- 眩光和夜間視力問題: 有時候眼睛對強光敏感或晚上看燈光出現光暈,不過大多數人在調整數周后減輕。
04 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副作用?
副作用的出現,其實和多種因素相關:
- 清潔操作不到位: 不完全消毒是角膜感染病例的主要原因。鏡片表逐漸積聚微生物,尤其夜間淚液分泌下降,感染風險增加。醫學研究顯示,長期不規范消毒,感染率會明顯升高[2]。
- 配適或鏡片損傷: 鏡片本身如果有微小裂痕,或初始配制與角膜不貼合,也容易形成機械刺激,進而導致角膜表面受損。
- 夜間佩戴時間過長: 大部分建議每晚配戴6-8小時。如果超過10小時,角膜“透氣”時間不足,容易發生缺氧,出現不適。
- 個體差異: 有些人天生淚腺分泌較少,或眼表結構較特殊,對塑形鏡敏感,輕微干澀就更常見。
- 年齡相關風險: 根據當前文獻,青少年角膜細胞自修復快,而年齡較大者(例如成年人)風險相對高些[3]。
05 如何減少副作用風險?
健康使用角膜塑形鏡,其實有不少細節可留心。這里整理了一些實用建議,幫助大家降低風險:
- 遵循專業驗配:只在正規醫療機構驗配,按醫囑選擇鏡片種類。
- 清潔流程:每次摘戴后用專用護理液徹底清洗,不用自來水。
- 定期復查:建議最初1個月內每2周復查,適應后每3-6個月一次。
- 鏡盒和護理液及時更換:護理用品建議1-3個月更換一次,尤其熱天要格外小心。
- 避免戴鏡時間過長:一般夜間戴6-8小時即可,不要熬夜或日間佩戴。
- 感到不適立即停戴:發現持續刺痛、紅腫,立刻停用并咨詢眼科醫生。
06 哪些信號表明該看醫生了?
白天輕微干澀或者偶爾視力模糊,大部分在適應期后能逐漸緩解。但遇到下列表現時,別遲疑,建議盡早到正規眼科就診:
出現問題 | 建議做法 |
---|---|
持續眼紅、明顯刺痛 | 立即停戴鏡片,去眼科檢查,有感染風險 |
晨起后依然視力模糊 | 停戴后復查,有無角膜損傷或鏡片配適問題 |
分泌物增多、流淚不止 | 及時就診,查看是否為早期感染 |
劇烈畏光或出現視野陰影 | 盡快掛急診,排除嚴重并發癥 |
最后的話
角膜塑形鏡確實給不少青少年帶來了更輕松的視力體驗,但選用時要明白利弊。關鍵在于規范使用、重視復查、出現不適早介入。一些副作用其實并不罕見,但認真對待并不等于恐慌。希望這些內容能幫你和家人多一分信心、少一分擔心,也成為健康決策時的實用參考。
參考資料
- Swarbrick, H. A. (2006). Orthokeratology review and update. *Clinical & Experimental Optometry*, 89(3), 124-143. https://doi.org/10.1111/j.1444-0938.2006.00040.x
- Bullimore, M. A., & Johnson, L. A. (2020). Risks and benefits of orthokeratology. *Eye and Contact Lens*, 46(5), 273-280. https://doi.org/10.1097/ICL.0000000000000690
- Santodomingo-Rubido, J., Villa-Collar, C., Gilmartin, B., & González-Méijome, J. M. (2012). Myopia control with orthokeratology contact lenses in Spain: refractive and biometric changes.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53(8), 5060-5065. https://doi.org/10.1167/iovs.11-9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