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血脂四項:哪些指標最危險,如何守護心血管健康
體檢單上的“血脂四項”,看起來數字密密麻麻,不少人心里犯嘀咕:這個數據高一點,把那個調低點,會有啥影響?其實,生活中那些很少運動、偶爾晚上吃燒烤的人,往往對它們沒什么直觀感受,直到某天查血脂,才發現這些看似平靜的數據,背后可能藏著不少風險。但到底哪一項最值得警惕?怎么做對身體才最有益?咱們今天就來聊聊血脂四項背后的“門道”。
01 血脂四項到底包括什么?
血脂四項主要包括這幾項指標:
指標名稱 | 作用簡單說 | 參考范圍(單位:mmol/L) | 常見別名 |
---|---|---|---|
總膽固醇 | 測定體內“脂肪類物質”總量 | 2.8-5.2 | TCHO/TC |
甘油三酯 | 能量儲備的“倉庫脂肪” | 0.56-1.7 | TG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帶走過量膽固醇的“清道夫” | ♂ ≧1.0 ♀ ≧1.3 | HDL-C |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向全身“配送”膽固醇的運輸工具 | <3.4 | LDL-C |
說起來,這四項就像家里的安全儀表盤:有的負責清理,有的負責運輸,有的反映整體水平,各有分工。平衡失調,心血管系統就容易出問題。
02 總膽固醇:不高不低才靠譜
總膽固醇就像家庭的“存款總數”,太多或者太少都可能帶來麻煩。正常水平下,膽固醇有助激素、細胞膜合成。不過,長期過高卻可能埋下心血管的隱患。根據近十年歐洲多中心研究,高膽固醇與冠狀動脈疾病風險呈正相關(Ference, B. A., et al., 2017)。一位52歲的男性體檢時,總膽固醇為6.7 mmol/L,無明顯癥狀,后來發展為胸悶,這提醒我們,早期數據異??赡軟]啥直觀表現,但風險在慢慢累積。
- 起初多數人沒有任何癥狀。
- 長期偏高后,有可能出現胸部悶脹或乏力等不適感。
總結一句:總膽固醇像一把雙刃劍,長期紊亂、明顯升高才可能引發大問題。別以為早期“不疼不癢”就能忽視。
03 甘油三酯:“沉默者”潛藏的風險
甘油三酯升高,有時候像個隱形人,早期大多數人幾乎感受不到變化。有的人甚至體檢發現TG 3.8mmol/L,心里還挺淡定。實際上,研究發現,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胰腺炎等風險有關(Sarwar, N., et al., 2010)。
- 與胰腺、血管關系緊密,TG水平很高時,嚴重者偶可引發急性胰腺炎。
- 中年肥胖、很少活動的人,更容易出現TG異常。
舉個例子:45歲的女性,有家族糖尿病史,因為體檢發現TG 4.2mmol/L,后來短時間內體重增長,結果血糖也隨之升高,這說明TG波動對胰腺和代謝健康影響不容忽視。
04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保護身體的“小衛士”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常被稱為“好膽固醇”,能幫忙把多余膽固醇帶回肝臟,“打掃衛生”般維持血管的清潔。不過,一旦這個“清道夫”數量太少,身體處理多余膽固醇的能力就會打折扣。
臨床調查指出,低HDL-C者冠心病發病風險更高(Gordon, D.J., et al., 1989)。30歲的男性,平時應酬多,飲食不規律,體檢發現HDL-C僅0.85 mmol/L,雖然沒有不適,卻被醫生建議改善運動和飲食,這個例子說明,“好膽固醇”不能少,也不能掉以輕心。
05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心血管風險的信號燈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在血脂四項中最容易帶來“麻煩”。專業研究表明,LDL-C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核心因素之一(Sabatine, M.S., et al., 2017)。LDL-C升高后,容易沉積在血管壁,像沙子卡在水管,這樣一來,血管慢慢變窄,時間一長會給心臟、腦部帶來很大風險。
60歲的女性患者,體檢發現LDL-C已達4.2 mmol/L,之后出現行走時輕微頭暈。進一步檢查發現,頸動脈已經有輕度動脈斑塊。這個例子讓我們意識到,即使出現輕微癥狀,也不能對LDL-C掉以輕心。
- 高危群體:有動脈硬化、心梗家族史的中老年人
- 高血壓、肥胖、代謝綜合征患者要關注此項
06 如何守護血脂平衡?最實用的辦法
- 定期檢測:40歲起,兩年檢查一次血脂,家族有心血管病的建議縮短間隔。
- 均衡飲食:
- 燕麥片:有助調節膽固醇水平,早上吃更合適。
- 深海魚: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對心臟有益,每周可以吃1-2次。
- 堅果類:比如杏仁、核桃,幫助HDL提升,控制總量一天一小把。
- 保持身體活力:
- 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步走、游泳、騎單車,每周四五次。
- 實在沒空時,上下班多走幾步、選樓梯,積少成多。
- 規律作息:別熬夜,精準睡眠有助代謝平穩。
簡單來說,不追求數據絕對“完美”,也別“放養式管理”。適當關注平衡,生活和健康自然能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 Ference, B. A., Ginsberg, H. N., Graham, I., Ray, K. K., Packard, C. J., Bruckert, E., ... & Catapano, A. L. (2017).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caus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 Evidence from genetic,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studi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8(32), 2459–2472.
- Sarwar, N., Danesh, J., Eiriksdottir, G., Sigurdsson, G., Wareham, N., Bingham, S., ... & Gudnason, V. (2010). Triglycerides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10,000 Cases and 100,000 Controls. Epidemiology, 21(1), 1-6.
- Gordon, D. J., Probstfield, J. L., Garrison, R. J., Neaton, J. D., Castelli, W. P., Knoke, J. D., ... & Hulley, S. B. (1989).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our prospective American studies. Circulation, 79(1), 8-15.
- Sabatine, M.S., Giugliano, R.P., Keech, A.C., Honarpour, N., Wiviott, S.D., Murphy, S.A., ... & Pedersen, T.R. (2017). Evolocumab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6(18), 1713-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