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帕金森:藥物與手術的雙重戰場
01 生活中突然出現的小變化
其實,帕金森病大多數時候是“悄悄”來訪的。你或許在家中遇到過這樣的情景:平時話多、動作利落的長輩,突然變得說話輕了,臉上的表情似乎沒那么豐富,手寫字也越來越小。這些細微變化,很容易和普通老化混淆,但其實,這正是帕金森病在悄然給生活帶來的小麻煩。
如果你發現家里有人走路時手臂擺動變少,或者扣衣服變得不那么利索,這些隱約的信號都值得關注。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神經系統疾病,不僅影響動作,還能帶來精神上的負擔,比如失眠或情緒低落。雖說它和年齡增加關系密切,但越來越多年輕人也有早期癥狀出現。
小貼士: 多數帕金森患者在40歲以后才會有明顯表現,但不排除30多歲就出現輕微手抖的情況。如果你身邊的人有這樣不易察覺的微妙變化,不妨多關心一句。
02 藥物治療|緩解但不可根治
帕金森病的第一步通常是藥物治療。最為常用的藥物叫“左旋多巴”(Levodopa),它能在體內轉化為多巴胺,改善手抖、動作遲緩等癥狀。還有一類叫多巴胺激動劑的藥物,通過模擬多巴胺的作用,也有助于緩解運動異常。
不過,這些藥物并不是萬能的。剛起效時的確可以讓生活質量明顯提升,但用久了可能會遇到“藥效波動”——有時候藥物作用特別明顯,有時候卻似乎沒什么用。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不自主動作或消化系統不適。
藥物種類 | 主要作用 | 典型副作用 |
---|---|---|
左旋多巴 | 補充多巴胺緩解手抖、僵硬 | 惡心、不自主動作 |
多巴胺激動劑 | 模擬多巴胺功能 | 困倦、幻覺 |
小提醒: 一位62歲的退休老師剛開始吃左旋多巴時,癥狀明顯改善,但5年后開始出現藥效時間縮短。這說明藥物治療雖有效,但需要不斷調整用藥和監測反應。
03 手術治療 ???|藥物“撐不住”時的備選項
當藥物效果越來越不理想,或者患者出現明顯的藥物副作用,一些人會考慮“腦深部刺激術”(DBS)。這種手術其實就像在大腦里安裝了一個“節奏器”,能夠通過電刺激調節異常神經信號(Deuschl et al., 2006)。
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 DBS。通常建議藥物能控制但副作用嚴重,或癥狀影響生活時再考慮。具體流程包括術前篩查、手術植入、后期調試三個階段。值得一提,手術不會讓疾病消失,只能減輕癥狀,讓患者動作變得順暢一些。
案例: 59歲的張先生,服藥8年后出現嚴重的藥物副作用,經綜合評估接受腦深部刺激手術。術后三個月,原本影響走路的癥狀明顯改善,但時不時還要調整手術參數。
這個例子也反映,手術帶來的好處是相對的,還需要與醫生密切合作繼續調整。
?? TIPS:有嚴重認知障礙或很難配合術后調整的患者,通常不適合手術方式,因為腦深部刺激術需要持續調節,不是一勞永逸。
04 藥物和手術如何挑選?
帕金森病的治療就像給不同的鎖配備匹配的鑰匙,不同患者的需求差異非常大。年輕患者,尤其是動作癥狀比較輕時,更傾向從藥物開始;而年紀較大、有多年用藥史且反應逐漸變差的患者,或許會考慮手術輔助。
- 1. 起病年齡: 年齡較輕的患者,往往藥物效果更持久,副作用更輕。而70歲以上的患者,手術可能要更慎重考慮(Moro et al., 2010)。
- 2. 癥狀類型: 有的患者動作癥狀為主(手抖、僵硬),有的則以平衡不穩為主。動作型更適合DBS,平衡障礙則不一定能得到改善。
- 3. 個體耐受: 不同人對藥物和手術的反應不一樣,需要根據自身感受和醫生評估,逐步嘗試和調整方案。
實際場景: 55歲的趙女士服藥后效果尚可,但因擔心藥物副作用,希望保守治療,定期復診、微調藥物,讓她平穩度過了好幾個年頭。說明治療方案,并非“一刀切”,而是量身定制。
05 藥和刀,誰讓生活變好?
有關藥物和手術的效果,國際上有不少對比研究。2010年一項經典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發現,DBS 手術組的患者運動功能評分平均改善了50%,而單純用藥組為25%(Williams et al., 2010)。
但這種“改善”同樣帶來新的問題,比如手術組出現的感染風險、輕度思維下降等。藥物組副作用多為胃部反應或藥物相關運動障礙。說起來,兩者沒有絕對的優劣,最關鍵的還是適不適合本人。對于晚期、藥效波動強的患者,手術可能大幅提升生活質量;對于癥狀輕、剛起步的病人,精細的藥物調整也能維持不錯的狀態。
指標 | 藥物組 | 手術組(DBS) |
---|---|---|
運動癥狀改善 | 約25% | 約50% |
常見副作用 | 運動障礙、惡心 | 感染、思維減退 |
生活質量提升 | 適中 | 顯著 |
實際體驗: 有的患者手術后生活幾乎“換了新樣”,也有患者因副作用困擾選擇繼續藥物維持,體驗非常個體化。
06 家人支持不能少 ??
很多帕金森患者和家屬最難熬的其實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反復的焦慮和無助。不管是哪一種治療方法,家人的陪伴和溝通都特別重要。照顧過程中,也別“硬撐”,有需要時可以尋求專業社工、咨詢師的幫助。
- 及時交流藥物/手術相關變化,理解患者感受,避免因癥狀波動責怪本人。
- 鼓勵患者適當鍛煉,比如慢走、太極、柔韌訓練,有助于維持行動能力。
- 保持正面的生活態度,不過度關注疾病,做好日常飲食(高纖蔬果、充足蛋白)和規律作息。
- 如果出現記憶力下降、低落等情緒問題,不妨早點咨詢專業人員,別總想著“扛一扛就過去”。
??溫馨建議: 面對帕金森,溝通和支持比藥物和手術更能帶來長期的力量。
07 飲食和日常如何調養?
日常飲食也是調養帕金森病的重要一環。這里主要說說對身體有好處、適合長期堅持的部分。
食物 | 具體功效 | 建議做法 |
---|---|---|
深色蔬菜 | 補充抗氧化物,減輕神經損傷 | 每天隨餐多加一份菠菜、芥蘭 |
大豆及豆制品 | 優質蛋白,有助神經恢復 | 可早晚換著吃豆腐、豆漿 |
堅果 | 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支持腦部健康 | 每天一小把核桃或杏仁 |
- 清淡飲食、少油少鹽,有利藥物吸收。
- 多喝水,預防便秘(帕金森患者容易腸蠕動慢)。
- 定期復診,有癥狀變化或藥物副作用時及時就醫。
- Deuschl, G., Schade-Brittinger, C., Krack, P., Volkmann, J., Sch?fer, H., B?tzel, K., ... & Wolf, E. (2006). A randomized trial of deep-brain stim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5(9), 896-908.
- Moro, E., Lozano, A. M., Pollak, P., Agid, Y., Rehncrona, S., Volkmann, J., ... & Deuschl, G. (2010). Long-term 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study on subthalamic and pallidal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Movement Disorders, 25(5), 578-586.
- Williams, A., Gill, S., Varma, T., Jenkinson, C., Quinn, N., Mitchell, R., ... & Daniel, S. (2010). Deep brain stimulation plus best medical therapy versus best medical therapy alone for advanced Parkinson’s disease (PD SURG trial): a randomised, open-label trial. Lancet Neurology, 9(6), 58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