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不可忽視的健康威脅 ??
01. 日常生活中的“隱形對手”——結腸癌在身邊
偶爾有人因為腸胃不舒服去醫院,但說起來,很多人都不會把這些小問題當回事。其實,結腸癌并不是“少數人才會得”的罕見病。在門診可以常見到40歲左右的患者,一開始只覺得肚子偶爾隱隱作痛,沒怎么在意。但當真正被確診,往往已經拖了不少時日。
數據顯示,結腸癌已成為中國高發的癌癥之一,每年有超過40萬新發病例[1]。雖然和其他疾病比,它不像感冒發燒那樣來得突然,但如果發現得晚,影響就很大。這提醒我們,結腸癌這個“隱形對手”就在身邊,早期關注才是關鍵。
02. 哪些信號是在提醒你?結腸癌的警示癥狀
有些信號其實早早就出現了,只是常被誤以為是“腸胃不舒服”,最終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 ?? 排便習慣的突然改變:例如大便形狀變細、次數增多或減少,或者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不是短時間內恢復,而是持續好幾周。很多人會以為是吃壞東西或壓力大導致,但持續反復的改變是個信號。
- ?? 大便帶血或顏色變深:如果發現大便中夾雜血絲或顏色明顯變黑,大多數時候容易被解釋為痔瘡。但結腸癌的出血是慢慢滲出來,顏色偏暗,不會突然鮮紅。
- ?? 持續性腹痛或腹部不適:輕微的不適可能很多疾病都會有,但如果腹痛一直拖著不見好轉,逐漸變得嚴重,就要特別留心了。
- 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和乏力:如果沒做減肥、沒改變飲食,卻還是在短時間內瘦了很多,有時候伴隨整天感到疲勞,這就是身體發出的警告。
一位因排便習慣改變和偶爾便血就醫的中年男性,后被確診為結腸癌——這個例子說明,小小的癥狀不能忽視。醫學調查顯示,六成人初期未能分辨這些信號,從而延誤治療。
03. 致病原因:為什么結腸癌會找上你?
- 遺傳因素:如果有家族成員得過結腸癌,其他人發病的概率也會隨之升高。醫學資料顯示,一級親屬有病史的人,風險比普通人大了將近一倍(Zhu et al., 2016)。
- 生活方式影響: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現在在城市很常見。植物性食物吃得少,肉類加工品和油膩食品成為主角,這讓腸道里的環境變得不利于正常細胞。
- 慢性腸道疾病:比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一直刺激腸道,使得原本健康的組織更容易逐步發生異常。
- 年齡因素:結腸癌并非“老年病”,但發病率隨年齡攀升。40歲后風險逐漸增加。肥胖、糖尿病、長期吸煙飲酒,這些因素也會讓發病的機會更高。
研究表明,肥胖者BMI每增加5,風險就提升5%(Ioannou et al., 2022)。簡單來說,這個疾病的出現,和生活方式、遺傳背景密切相關。調整飲食或習慣對預防很有意義,但單靠某一方面很難完全避免。
04. 如何早發現?結腸癌的診斷與篩查
說起來,結腸癌的早期診斷靠的就是各種科學檢查。最常用的工具是結腸鏡檢查(colonoscopy),它可以直接觀察到腸道內部,有異??梢择R上發現,并且能順帶做活檢。
對于40歲以上,尤其家族有病史或出現反復便血、腹痛等癥狀的人,醫生都會建議定期篩查。具體的篩查方案會根據個人情況訂制。有的每5到10年做一次,有的需要更頻繁。如果發現了腸道息肉,有時當場處理掉就能避免癌變。
單靠血常規、腫瘤標志物等方式,并不能替代結腸鏡的直接觀察作用。另外,影像學(如CT、MRI等)對疾病分期和治療方案選擇同樣重要。在早期篩查方面,結腸鏡依然是國際公認的“金標準”[2]。
05. 診治方案:得了結腸癌,路要怎么走?
診斷確定后,醫生會組合運用手術、化療和放療。早期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去掉異常的組織,部分患者可以不用化療。腫瘤較大或擴散時,化療和放療登場,幫助控制腫瘤發展。
以某位中年男性為例,他在短期住院期間,在化療前用了預防惡心嘔吐的多種藥物,包括質子泵抑制劑、NK-1受體拮抗劑和糖皮質激素,同時還參加了新藥臨床研究。這種治療流程讓患者能更好地應對藥物反應,提高治療耐受。
每個患者情況都不同。腫瘤位置、大小、分期、體力情況都會影響治療方案。部分患者可以通過微創手術,恢復較快。對于高危人群,例如多位家人患病或有慢性腸炎的人,也可以考慮早一步干預。
化療和放療常帶來一些副作用,比如惡心、掉發、乏力等,但支持治療方式在不斷進步,副反應越來越容易控制。正規醫療機構可以提供規范的治療和護理,讓患者獲得最大恢復機會[3]。
06. 實用建議 · 怎樣把風險降到最低?
-
燕麥、糙米 ??
膳食纖維豐富,有助于腸道蠕動。建議每天早餐加一碗燕麥片或替換一部分精米為糙米。 -
新鮮蔬菜(如西蘭花、胡蘿卜、菠菜) ??
富含抗氧化成分,有助于腸黏膜健康。每餐有蔬菜,種類越豐富越好。 -
魚類與大豆制品 ??
優質蛋白幫助修復組織。建議每周食用2-3次魚肉,日常搭配豆腐豆漿。 -
適量運動 ???♂?
步行、游泳、騎車等有氧運動,每周150分鐘左右即可。運動能改善腸蠕動,有促進健康的作用。 -
規律作息,注意心情
生活壓力對腸道有影響,給自己安排充分的睡眠、適度放松的小愛好。 -
定期體檢 ??
40歲以后建議每5-10年一次結腸鏡檢查。如果家族有過結腸癌或其他慢性腸病,則根據醫生建議縮短檢查時間。
實際上,靠單一方法并不能百分百避免疾病,但綜合做法能把風險降到最低。健康飲食和適度運動,對腸道來說比什么都實在。萬一身體出現不適,最好的辦法是早點尋求醫學幫助,讓專業醫生評估。
07. 結語:別讓“小麻煩”變成大問題
生活中,腸道給我們“報警”的時候,其實很少大張旗鼓。很多人是等到癥狀明顯才開始重視,這一次,我們不妨換個思路。把小變化當作身體的信號燈,早點調整、及時求醫,才能避開不速之客的“打擾”。健康習慣的養成不難,難的是堅持;而腸道健康,就是在每一次小選擇里慢慢積累。希望這份指南能幫你把結腸癌擋在門外,守護自己的健康生活。
參考文獻
- Zhu, J., et al. (2016). Family history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38(3), 652-661. https://doi.org/10.1002/ijc.29754
- Rex, D.K., et al. (2017).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from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12(7), 1016-1030. PMID: 28628585
- Ioannou, G.N., et al. (2022). Obesity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Systematic review. JAMA Oncology, 8(2), 197-205.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fullarticle/2787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