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低鼻癥手術:那些看不見的變化
家人或朋友中有人挺喜歡捏鼻子,卻常常覺得鼻子不挺、形狀不美。這其實就是低鼻癥在人群中的一個日常表現。和我們平常印象中的鼻部問題不同,低鼻癥不只是美觀方面的小事,它與呼吸、發音等面部功能也息息相關。有些朋友可能在照鏡子時,偶爾注意到鼻梁低平、鼻尖下垂,但這些信號往往并不明顯,容易被忽略。
麻醉領域專家指出,低鼻癥的結構特點讓鼻腔與呼吸道的通暢性存在差異,這就對整個麻醉過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手術或治療時選擇不恰當的麻醉方式,可能會增加一些潛在風險。因此,術中安全保障不僅僅是醫生的“理所當然”,其實每一步都需要比平日多“留心一分”。
簡單來說,低鼻癥雖然多見于亞洲年輕女性,但可能伴隨其他鼻部變化,比如鼻基底凹陷、鼻翼偏寬等。如果忽視了這些細節,未來在手術和麻醉時就可能遇到小麻煩。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變化,有時候,它們會成為決定手術安全的關鍵因素。
02 為什么會得低鼻癥?——病因與麻醉挑戰
要弄清低鼻癥的根源,得從鼻骨和軟骨的發育說起。
遺傳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有人天生家族鼻梁不高,往往小時候就能看出來,這類低鼻癥結構較為穩定,但也會帶來氣道相對狹窄的隱患,這一點對麻醉醫生的挑戰比較大。例如,文獻指出在亞洲女性中約有15%存在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和鼻骨發育遲緩(Chang et al., 2021)。
生長發育問題也是重要誘因。兒童期營養、慢性鼻部感染等可能影響鼻部軟骨發育,導致鼻梁先天發育不足。對麻醉而言,這類情況下鼻部組織的柔軟度和彈性會更大,氣道相關手術時,可能需要特殊的插管計劃。
后天創傷及疾病也會成為低鼻癥的原因。例如外傷、鼻部手術并發癥等,容易形成鼻結構不穩定。如果不提前評估,手術期可能出現氣管插管難以操作的情況。
03 如何做好診斷?——麻醉科醫生的參與從哪里開始
低鼻癥的診斷,主要依賴詳細的體格觀察和必要的醫學影像檢查。比如醫生會用量尺測量鼻梁高度,觀察鼻腔走向。更復雜時,會安排CT或MRI幫助了解內部結構。這些不是多此一舉,是為手術打好基礎。
臨床基礎檢查:醫生用簡單觀察結合問診,把鼻梁、鼻翼、鼻基底等部位的變化、對稱性做出初步判斷。這相當于為“手術導航”。
影像學評估:CT掃描清楚反映鼻腔、鼻竇和基本骨架特點,還能幫麻醉醫生提前規劃插管和通氣方式,保障手術全程氣道暢通。
如果自己該做哪些檢查,其實問一句麻醉醫生,他們都會幫你拉一張細致清單。
04 治療方法與麻醉方案:如何影響康復?
隆鼻、填充物植入等操作時間較長,對藥物耐受和生命體征監測要求更高。氣管插管全麻仍是主流選擇——它可以讓患者在無痛無知覺的狀態下完成手術,但氣道管理就成了第一考量。如果患者還伴有體型消瘦、鼻腔狹窄之類情況,藥物劑量的精準調整、插管的技巧都要格外講究。例如,18歲女性病例中,麻醉團隊就根據她體重偏低調整了藥物,并在全麻誘導時加強了氣道保護措施,術程平穩。
麻醉科醫生還會協助制定術后蘇醒及監測方案,如預防呼吸道水腫、出血等風險。
05 日常生活怎么做?——低鼻癥患者的實用小貼士
-
均衡飲食:
多攝入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雞蛋、牛奶、深色綠葉菜),有助于軟骨和皮膚修復。
?? 菠菜 (幫助局部循環和抗氧化)
?? 雞肉 (蛋白質補充,促進組織恢復)
?? 牛奶 (鈣質和蛋白,輔助生長與修復) - 規律作息,避免熬夜:睡眠充足可以幫助傷口愈合,也讓身體有更好的抵抗力,應對手術相關的壓力。
- 保持鼻腔清潔:用溫和的生理鹽水沖洗鼻腔,可減少感染風險,也利于修復期舒適呼吸。
- 關注術后隨訪:有任何不適,如鼻塞加重、呼吸困難、恢復慢等,及時回訪麻醉科或耳鼻喉科醫生,別自己扛著。
- 找到合適的醫療團隊:選擇正規醫院和有經驗的麻醉科醫生,是降低風險的關鍵。如果打算手術,前期充分溝通很重要。
06 話說回來:低鼻癥和麻醉——需要點現實的溫柔
能看出,不管是外觀或功能的小變化,只要涉及氣道、鼻腔,就會把麻醉科醫生“請進場”。畢竟,安全比漂亮更重要。日常生活里,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關心鼻腔健康(偶爾用鹽水清洗),都算是給術前準備加點分。
最終決策前,選擇有經驗的麻醉科團隊,提前做足評估,一定比事后補救靠譜得多。
參考文獻
- Chang, E. T., Chen, K. Y., & Huang, Y. C. (2021). Anthropometric analysis of Asian nasal parameters: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rhinoplasty. 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 86(3), 267–272.
- Langerman, A. J., Petty, T. L., & Engelhardt, T. (2018). Airway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nasal anomalies.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46, 19-24.
- Joniau, S., Clement, P. A., & Lefebvre, P. (2017). Outcomes of anesthesia in facial plastic surgery: A focused review. Current Opinion in Anesthesiology, 30(1), 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