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鼻出血擾亂你的生活:科學止血的方法
01 鼻出血的真相:你需要知道的基本知識
早晨起床后,忽然發現鼻子有點血絲,或者換季時鼻孔有些癢,輕輕一摳就有幾滴血——很多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鼻出血并不罕見,尤其在冬春干燥的季節更容易出現。有些朋友可能只是不經意地擦一下鼻子,就發現紙巾上多了點紅色,其實這種輕微的鼻出血,在普通人中相當常見。
急性鼻出血多源于鼻腔前部的毛細血管破裂。兒童,尤其愛挖鼻孔或者過敏性鼻炎的兒童,鼻出血的發生率偏高。有研究顯示,普通人中鼻出血終身發生率超過60%(Smith et al., 2017)。
雖然常見,大多數情況只是小麻煩,短時間內能自行止血,不用太擔心。不過,了解鼻出血的真正面目,對預防和應對都大有益處。
02 如何判斷鼻出血的類型:簡單辨別助你應對
- 前鼻出血:血液通常從鼻孔流出,量較少,易發生在兒童與青少年。比如,12歲的李同學有段時間常因為過敏、摳鼻,出現一兩滴鼻血,迅速止住。
- 后鼻出血:大多見于中老年人,一種情況是血液順咽部流入喉嚨,即便仰頭鼻血也不斷減少。這類需要更加警覺,因為止血難度較高。
類型 | 常見人群 | 表現特點 | 應對建議 |
---|---|---|---|
前鼻出血 | 兒童、青少年 | 鼻前部見血,易自止 | 保持鎮靜,局部壓迫 |
后鼻出血 | 中老年人 | 咽部有血,較多見 | 必要時及時就醫 |
03 鼻出血背后的原因:誰是“真兇”?
鼻腔內層非常薄,類似一張滋潤的小被子,只要受點刺激就可能破裂出血。常見原因包括:
- 空氣干燥:秋冬季或空調環境,鼻腔黏膜容易因失水變脆。
- 過敏和鼻炎:反復打噴嚏、鼻腔搔癢,輕微摩擦都可能刺激局部,進而破裂出血。
- 急性感染:流感或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黏膜充血、脆弱,稍微一碰就出血。
- 外傷刺激:像是挖鼻、擤鼻過度,刮傷黏膜,也可造成即時出血。
- 結構或全身因素:比如鼻中隔彎曲、慢性疾病如高血壓、血液系統異常(比較少見)。
數據顯示,65%以上的鼻出血都屬于自限性概率大的“前鼻出血”,極少數與全身疾病有直接關系(Kucik & Clenney, 2005)??傮w來講,反復出現或伴有基礎疾病時,才需要格外關注背后的健康風險。
04 止血的第一步:正確姿勢讓鼻血快點停
鼻血流時,有的人第一反應是仰頭,其實這樣反而容易讓血順喉嚨流下,更難受,還可能嗆到。最好的方式是:
- 坐下并微微前傾,把頭稍稍向下,讓血液自然流出,不要仰頭。
-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軟骨部位,持續壓迫5-10分鐘,期間不要松開。
- 盡量用嘴巴呼吸,用紙巾或濕毛巾接住流下的血液。
05 簡單實用的自我止血小技巧
很多鼻出血都能在家處理,只要操作得當,幾分鐘就能恢復。以下方法可以幫助快速止血:
- 持續壓迫:手指捏住鼻翼,確保壓力施加在下方軟骨部而不是骨性鼻梁,上壓反而效果不好。
- 冷敷鼻根:用冷毛巾、冰袋敷在鼻梁與面部連接處,有助于血管收縮,加快止血過程。
- 干凈棉球:如出血點明確,可用無菌棉球輕輕塞住前鼻孔,避免不斷擦拭刺激傷口。
真實案例:53歲的王先生,偶爾感冒后鼻腔流血,采用上述方法后,幾分鐘即可止血,沒有進一步擴大傷口,這個例子說明,大部分單次鼻出血無需特別擔憂,只要方法得當。
06 哪些情況要及時求醫?別忽視這些信號
- 每次出血量多,連續10分鐘還不能止住。
- 一天內反復多次鼻出血,或伴有頭暈、面色蒼白等表現。
- 有全身出血傾向,如同時牙齦、皮膚易出血。
- 近期受傷、操作鼻部手術、或患有高血壓、凝血疾病病史。
曾有36歲的女性患者,反復鼻出血伴乏力,最后確診慢性血液系統疾病,這個案例提醒大家:長時間、大量或伴有異常全身表現的鼻出血,都有必要查明原因,尋求專業醫生幫助。
07 預防鼻出血的小妙招:實用生活建議
其實,通過改善生活細節,鼻腔能像"護衛隊"一樣守護呼吸道健康。常用預防措施可以參考下表:
措施 | 具體建議 | 適用場景 |
---|---|---|
室內加濕 | 空氣濕度維持在40%-60% | 冬季/空調房/干燥天氣 |
生理鹽水噴鼻 | 每日早晚各1次,保護鼻腔黏膜 | 鼻干癢、常出血者 |
均衡飲食 | 適當多吃新鮮果蔬,補充維C,有助血管健康 | 飲食偏好重口味/易上火人群 |
避免劇烈鼻部摩擦 | 不用力擤鼻,戒挖鼻孔 | 有鼻部不適時 |
- 橙子??——富含維生素C,能強化血管彈性,每天吃1-2個效果不錯。
- 菠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有助凝血健康。
- 黑芝麻——富含維E和微量元素,能養護鼻黏膜。
主要參考文獻
- Kucik, C. J., & Clenney, T. (2005). Management of Epistaxi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71(2), 305-311.
- Smith, J. A., Campbell, B. H., Hadley, J. A., & Smith, T. L. (2017).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Epistaxis in the United States.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56(4), 693-699.
- Douglas, R., & Wormald, P. J. (2007). Update on epistaxis. Current Opinion in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15(3), 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