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的威脅:如何預防和恢復噪音性耳聾
有時候,剛下班回到家,耳邊還殘留著白天地鐵和工地的嘈雜聲音;偶爾看電影或者球賽,突然一聲巨大的喝彩也會讓耳膜嗡嗡作響。說起來,生活里的噪音似乎總在我們不經意間鉆進耳朵。其實,大多數人都沒想過,這些“聲音的攻擊”會給耳朵帶來怎樣的負擔。也正因如此,噪音性耳聾往往悄悄出現,直到聽力變差了才讓人后悔。至于怎樣避免和面對這個“小麻煩”,這篇文章或許能幫你找到答案。
01 什么是噪音性耳聾?
噪音性耳聾,顧名思義,就是因為長時間暴露在過大聲音環境中,耳朵受到傷害后導致的聽力下降。簡單來說,這種聽力下降常常起初很難察覺:剛開始,你可能只是偶爾覺得別人說話聽不真切,或者在嘈雜環境下分辨聲音變困難。有一位25歲的男生,剛入職工廠流水線不到半年,和朋友喝茶時發現別人和他說話得重復幾遍。他并沒有感到耳朵疼痛,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不適感,就是偶爾感覺聲音像蒙著一層紗一樣。這種變化往往很容易被當成“沒休息好”,一拖再拖。
其實,噪音性耳聾通常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的,比如在爆竹或爆炸聲后突然聽不清楚,屬于突發性的刺激;而絕大多數的情況,是長期高噪音環境造成的慢性損傷。它的危害是不知不覺滲透進生活的,慢慢讓我們喪失了感知世界的能力。
?? 小貼士:噪音性耳聾多數是“隱形進攻”,早期信號常被忽視。
02 聲音太大,到底傷了耳朵什么?
有些人覺得,耳朵怎么會被“聲音”弄壞呢?其實,耳朵的內部結構就像一道道精密的小門。當外界聲音進入耳朵,會傳導到耳蝸里的毛細胞,這些細胞能把碰到的“震動”變成我們能理解的聲音。如果你一直處于高分貝的環境下,就像讓這些毛細胞天天加班,長時間下來,它們會出現疲勞、受傷,嚴重時還會直接“罷工”損壞。遺憾的是,毛細胞這種“工人”一旦壞了,是無法自動修復的(Liberman, M.C., 2017)。
當這些“變換器”損傷,聲音信號就無法順利傳遞給大腦,聽力自然下降。此外,研究顯示,超過85分貝的持續噪音(比如地鐵、音樂廳附近)會讓毛細胞在數小時內出現應激反應,時間一長就會造成永久性損害(Nelson, D.I. et al., 2005)。這說明噪音對耳朵的破壞,是看不見的、卻切實存在。
- 正常談話60分貝左右,地鐵車廂80-90分貝,工地最高可達100分貝以上。
- 連續幾小時的高分貝環境,對耳朵的傷害可能是永久性的。
03 哪些情況容易傷害聽力?
- 工地、工廠等高噪音職業:多見于建筑工、制造業工人等。這類崗位的朋友每天接觸機器聲音超過8小時,一不注意就容易積累傷害。39歲的張先生在紡織廠工作十余年,開始覺得有時家里孩子叫他聽不清,引起家人注意才去醫院檢查,這才發現聽力已受損,這個例子說明工作環境很重要。
- 音樂會和夜店:現場演唱會和酒吧、夜店的音響,噪音常超100分貝。有大學生聚會后出現耳鳴,但往往以為過兩天就好,導致部分人聽力反復受損。
- 日常生活中的意外暴露:比如長時間戴著耳機刷劇、騎電動車上下班時耳邊的風噪、甚至裝修期間的電鉆聲。很多都市白領長期工作時愛戴降噪耳機,但音量調得大,結果慢慢影響了聽力。
這些例子提醒我們,并非只有特殊職業才會受到噪音傷害?,F代人的生活圈,其實常?!安刂辈簧俾犃︼L險。每個人都該關心自己的耳朵,不論在哪兒、做什么。
常見場景 | 典型分貝(dB) | 影響風險 |
---|---|---|
公交地鐵 | 80-90 | 持續暴露可損傷聽力 |
夜店/音樂會 | 100+ | 短時高峰也可致耳鳴 |
家庭裝修 | 90-105 | 間斷暴露增加風險 |
04 如何保護聽力?——實用建議
- ?? 控制耳機音量:“60-60原則”,建議音量不超最大音量60%,每次不超過60分鐘。
- ?? 使用防護設備:工作環境噪音高的時候,可以使用隔音耳塞或耳罩。
- ?? 休息和隔離:長時間待在吵鬧地方,中間最好多去安靜空間“給耳朵放假”幾分鐘。
- ?? 定期聽力檢查:如果長期在嘈雜環境(比如工地、樂隊等)工作,建議每年做一次聽力檢測。
05 聽力降了還能恢復嗎?
很多人擔心:要是已經被噪音影響了,聽力還有沒有希望恢復?簡單來講,恢復的可能性與損傷時間和程度密切相關。如果是短時間的急性損傷,比如被爆竹炸了一下,部分人耳鳴可以逐漸緩解。7歲的小朋友春節被炮竹聲嚇到,第二天覺得耳朵悶,休息一周后基本恢復正常。這說明早期、輕微的傷害,只要及時休息和離開噪音源,是有恢復機會的(Le, T.N. et al., 2017)。
不過,慢性的、長期的毛細胞損傷,目前只能靠助聽器等輔助設備改善。醫學界針對噪音性耳聾開展了很多研究,比如藥物干預、耳蝸植入、專業聽力訓練等,部分患者能提升一定的生活質量。尤其是中青年群體,越早干預和佩戴助聽器,越能延緩進一步衰退。康復訓練,如聽力師指導下的語言和辨音練習,也能幫助適應現實生活(Choi, E.J. et al., 2019)。
06 未來,如何遠離噪音困擾?
其實,噪音性耳聾不只是個人問題,也是城市和社會的難題。不少國家已經把“噪音污染”列為公共健康重點:中國一些城市在地鐵站增加噪音分貝公告,學校、工廠制定噪音防護標準。科技公司也開發了智能耳塞,自動提醒用戶環境分貝是否過高。
未來,隨著大家健康意識提高,越來越多人關注聽力保護,也許我們能像關注口腔、視力一樣,把“耳朵健康”納入日常習慣表。但任何技術和政策,都離不開個人的主動參與。每一次調低音量、每一次及時休息,都是對自己聽力的負責。愿你我的世界,始終有美妙的聲音相伴。
參考文獻
- Liberman, M.C. (2017). Noise-induced and age-related hearing loss: new perspectives and potential therapies. F1000Research, 6, 927. https://doi.org/10.12688/f1000research.11310.1
- Nelson, D.I., Nelson, R.Y., Concha-Barrientos, M., & Fingerhut, M. (2005). The global burden of occupational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Ame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Medicine, 48(6), 446-458. https://doi.org/10.1002/ajim.20223
- Le, T.N., Straatman, L.V., Lea, J., & Westerberg, B. (2017). Current insights in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pathophysiology, asymmetry, and management options.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 Head & Neck Surgery, 46, 41. https://doi.org/10.1186/s40463-017-0219-x
- Choi, E.J., Choi, S., Park, J., & Choi, J.E. (2019). Benefits of hearing aids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Journal of Audiology & Otology, 23(1), 15-21. https://doi.org/10.7874/jao.2018.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