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探青光眼的隱秘世界:高危人群到底是誰?
有些健康問題來得悄無聲息,平時壓根察覺不到變化,青光眼就是其一。身邊有朋友覺得自己眼睛一直都沒事,卻在一次單位體檢查出有點不對勁。其實,青光眼往往不會大張旗鼓地警告你,它喜歡隱藏在我們熟悉的生活節奏后面,直到逐漸影響視力才顯現端倪。那么,青光眼到底是怎么回事?哪些人更容易成為它的“目標”?一起來看清楚。
01 低調又危險: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常常被叫做“視力的小偷”。這種眼病主要是因為眼內壓力(眼壓)升高,慢慢損傷視神經。最麻煩的一點在于,早期青光眼幾乎沒啥異樣感。你可能只是偶爾覺得燈光刺眼,或者有點頭暈——很多人覺得這只是用眼過度或者老花了,其實視神經已經在悄悄“報警”。
大多數青光眼屬于慢性疾病,損傷一旦形成,難以逆轉。世界衛生組織有一項數據:
如果不重視,青光眼可能讓人逐步喪失視野,從邊緣到中心,慢慢“偷走世界”。
02 青光眼類型:與我有關嗎?
類型 | 主要特點 |
---|---|
開放角型青光眼 | 約占九成,大多“慢慢變差”,很少頭疼發作。 |
閉角型青光眼 | 突然發作,可能感覺眼脹、視力模糊,有時伴隨劇烈頭痛和惡心。 |
先天性青光眼 | 嬰幼兒少見,常伴有眼球增大和淚眼汪汪。 |
繼發性青光眼 | 由其它疾病或藥物引發(如長期使用激素)。 |
一位68歲的男性患者,在家中偶爾感到眼脹和輕微頭痛,總以為是休息不好,其實后來檢查才發現是閉角型青光眼。這提醒我們,即使癥狀輕微,也不能掉以輕心。
03 為什么我會有青光眼風險?
- 年齡因素:45歲以后,青光眼發病率升高(Quigley & Broman, 2006)。
- 家族史:直系親屬中有人患青光眼,自己發病風險高出4至9倍。
- 眼部情況:高度近視或遠視、角膜變薄、眼壓長期偏高者更容易出現青光眼問題。
- 系統性疾?。?/b>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容易合并青光眼。
- 曾受過眼部傷、手術、炎癥:這些都可能導致繼發性青光眼。
- 長期使用某些藥物:比如糖皮質激素(尤其是滴眼液),增加發病風險。
說起來,影響青光眼風險的因素并不少。別忽視“家里有沒有人得過”這樣的關鍵信息,也別以為年紀輕就完全沒事。
04 早期發現:我需要做哪些檢查?
如果你屬于上述高危人群,最重要的就是定期到專業眼科做檢查,再忙也不能含糊。常見的篩查項目包括:
- 眼壓測量:快速、無創,了解眼內壓力是否異常。
- 眼底檢查:看看視神經乳頭有沒有異常。
- 視野檢查:檢查視野是否有缺損。
- 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更細致地分析視神經纖維層健康。
舉個例子,54歲的女性,每年都會做一次眼科檢查。這次例行檢查中發現眼壓升高、視野有部分缺損,確診早期青光眼。她說:“要不是堅持體檢,自己還真沒察覺?!边@例子很典型——身體沒啥感覺,但檢查卻能把小麻煩早早暴露出來。
05 如何調整生活,遠離青光眼?
預防青光眼,除了按時做檢查,日常習慣也很重要。眼科專家總結了幾條真正有用、可操作的建議,都是科學驗證過的辦法。
做法 | 具體益處 |
---|---|
?? 新鮮蔬果 | 富含抗氧化物,有助視神經健康、減緩損傷(Ramdas, W.D. et al., 2011)。 建議:每天攝入至少2種水果和3種蔬菜。 |
?? 堅果/豆類 | 提供維生素E與ω-3脂肪酸,利于視神經修復。 建議:每周吃2-3次杏仁、核桃或黃豆制品。 |
???♂?規律鍛煉 | 適度有氧運動能幫助維持眼壓穩定。 建議:每周快走或騎行3-4次,每次30分鐘左右。 |
?? 睡眠充足 | 改善全身代謝,間接減輕慢性病負擔。 建議:保持6-8小時規律作息。 |
如果發現視力變化或者出現不明原因的眼痛,一定要第一時間就診專業眼科醫院。及時介入,才能爭取更多主動權。
06 如果確診了青光眼,我該怎么辦?
青光眼無法完全治愈,但管理得當的話,大多數人可以維持良好的視力狀態很多年。治療方式主要有:
- 藥物治療:常用降眼壓眼藥水,有的需要長期堅持。
- 激光治療:部分患者適合通過激光方式改善房水通路,降低眼壓。
- 手術治療:效果更直接,多用于藥物控制不佳或急性閉角型青光眼。
曾有一位56歲的女性患者因視野慢慢縮小來就診,經綜合管理,一直保持良好生活質量。她的體會是,跟醫生配合,適時復查,別拖才能安心。
青光眼既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毛病,也不必對它過度擔心。類似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早期識別、規律干預,生活可以照常舒服地過下去。不妨騰出一點時間給自己的眼睛,定期做下簡單檢查,把風險拒之門外。等到哪一天老同學聚會,才不會因“看不清笑容”而錯失美好回憶。
參考文獻
- Tham, Y.C., Li, X., Wong, T.Y., Quigley, H.A., Aung, T., & Cheng, C.Y. (2014). Global prevalence of glaucoma and projections of glaucoma burden through 2040: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phthalmology, 121(11), 2081-2090.
- Quigley, H.A., & Broman, A.T. (2006).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glaucoma worldwide in 2010 and 2020. 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90(3), 262-267.
- Ramdas, W.D., Wolfs, R.C., Kiefte-de Jong, J.C., Hofman, A., de Jong, P.T., & Jansonius, N.M. (2011). Nutrient intake and risk of open-angle glaucoma: the Rotterdam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6(10), 78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