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不吃藥,危機四伏:你不知道的后果
01 無聲的殺手:高血壓常常悄悄靠近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覺得自己精力還不錯,對高血壓也沒什么特別的感覺。有時候身邊的親朋,偶然體檢才發現血壓高,自己也有些吃驚。其實,高血壓之所以被叫做“無聲的殺手”,就是因為大多數人在早期很難察覺到它的存在。
在沒有明顯不適的時候,血壓卻長期處在高位,實際上身體內部已經在承擔額外的負擔。例如,長期高壓力水管會對管道產生損耗,血管也同樣如此。沒有及時干預,高血壓就像是悄悄積聚風險的“暗流”,日積月累影響身體各個臟器(Chobanian et al., 2003)。
在沒有明顯不適的時候,血壓卻長期處在高位,實際上身體內部已經在承擔額外的負擔。例如,長期高壓力水管會對管道產生損耗,血管也同樣如此。沒有及時干預,高血壓就像是悄悄積聚風險的“暗流”,日積月累影響身體各個臟器(Chobanian et al., 2003)。
小貼士 ??
有些人偶爾量血壓高,就覺得沒關系,但持續高壓常常沒癥狀,一定要重視!
有些人偶爾量血壓高,就覺得沒關系,但持續高壓常常沒癥狀,一定要重視!
02 身體發出的警告:短期內的不適信號
很多高血壓患者在剛得病時,偶爾會有些小麻煩:比如有幾天突然覺得頭有點沉、脖子緊或有點頭痛,但很快又自己緩解了。有時只是容易累,覺得休息一下就沒事了,往往不會引起重視。
舉個例子,59歲的劉先生最近早上起床時偶爾會頭暈,覺得是工作太忙導致疲勞。幾天后癥狀消失,他也沒太在意。其實,這像是身體提早敲響了“警鐘”。
舉個例子,59歲的劉先生最近早上起床時偶爾會頭暈,覺得是工作太忙導致疲勞。幾天后癥狀消失,他也沒太在意。其實,這像是身體提早敲響了“警鐘”。
??溫和提醒
如果發現自己最近容易犯困、疲倦,甚至偶爾會頭痛,別只當作睡眠不足,這可能是血壓波動造成的。建議及時監測血壓,別等身體“喊痛”才重視。
如果發現自己最近容易犯困、疲倦,甚至偶爾會頭痛,別只當作睡眠不足,這可能是血壓波動造成的。建議及時監測血壓,別等身體“喊痛”才重視。
輕微癥狀 | 解釋 |
---|---|
偶發頭痛 | 常見于血壓輕度升高、不持續 |
間斷疲勞 | 容易歸因于忙碌、休息后緩解 |
03 心臟的壓力:風險在悄悄累積
長期高血壓不吃藥,心臟需要用更大力氣把血液送到全身,這相當于水泵一直超負荷工作。時間長了,心臟肌肉會變厚,心室壁變硬,泵血效率下降,最嚴重的會導致心力衰竭或冠心病。
一項歐洲多中心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的心臟病風險比正常血壓者高出2-3倍(Lewington et al., 2002)。此外,持續血壓升高容易導致心絞痛、心房顫動。“心臟亞健康”常年積累,不容易逆轉。
一項歐洲多中心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的心臟病風險比正常血壓者高出2-3倍(Lewington et al., 2002)。此外,持續血壓升高容易導致心絞痛、心房顫動。“心臟亞健康”常年積累,不容易逆轉。
??別忽視
沒有及時規范降壓,對心臟就像長年押寶,終究會付出代價。尤其不按時吃藥,更容易發生心臟結構問題。
沒有及時規范降壓,對心臟就像長年押寶,終究會付出代價。尤其不按時吃藥,更容易發生心臟結構問題。
04 中風離你有多遠?——高血壓和腦血管的關系
很多患者覺得,自己年紀還不大,用不著擔心中風。但實際上,高血壓是中風(腦卒中)最主要的可控危險因素之一,特別是沒有按醫生建議服藥的人群(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68歲的陳阿姨本身有十多年的高血壓病史,由于自我感覺良好,近兩年減少了藥物用量。不久前突然出現單側肢體無力,經檢查被診斷為輕微腦梗。這個經歷讓她和家人都很后悔。
研究發現,未控制高血壓的人,發生中風的概率約為血壓正常人的3-4倍(Lawes et al., 2008)。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中風,但風險會明顯增加,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68歲的陳阿姨本身有十多年的高血壓病史,由于自我感覺良好,近兩年減少了藥物用量。不久前突然出現單側肢體無力,經檢查被診斷為輕微腦梗。這個經歷讓她和家人都很后悔。
研究發現,未控制高血壓的人,發生中風的概率約為血壓正常人的3-4倍(Lawes et al., 2008)。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會中風,但風險會明顯增加,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生命。
??小結提示
只要血壓沒控制好,不論年齡如何,腦血管意外都離你不遠,輕則影響生活,重則危及生命。
只要血壓沒控制好,不論年齡如何,腦血管意外都離你不遠,輕則影響生活,重則危及生命。
05 腎臟的“隱形傷害”:為什么要重視?
血壓長期偏高,不吃藥可導致腎臟微血管慢慢受損。腎臟是身體重要的過濾器,類似工廠的“污水處理站”,高血壓會讓這個“工廠”工作不正常,逐步出現蛋白尿、水腫、甚至腎功能惡化。
數據顯示,慢性腎病患者中有超過60%同時患有高血壓(Muntner et al., 2010)。有些人早期無任何感覺,等到出現尿蛋白或腳踝腫脹時,多為損傷較重,往往只能通過藥物、甚至透析維持。
數據顯示,慢性腎病患者中有超過60%同時患有高血壓(Muntner et al., 2010)。有些人早期無任何感覺,等到出現尿蛋白或腳踝腫脹時,多為損傷較重,往往只能通過藥物、甚至透析維持。
??要留心
腎臟損傷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建議有高血壓歷史的人定期查尿常規、腎功能,以便發現隱患。
腎臟損傷早期沒有明顯癥狀。建議有高血壓歷史的人定期查尿常規、腎功能,以便發現隱患。
06 管理高血壓,藥物之外還有哪些辦法?
除了堅持服用降壓藥,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控制血壓同樣重要。其實,合理飲食、規律運動、心理調適,都能幫助血壓更平穩。
食品 | 有益作用 | 建議吃法 |
---|---|---|
燕麥 | 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有助于改善血壓和血脂 | 每天可用燕麥粥做早餐 |
菠菜 | 含豐富的鉀、鎂,有助于調節血壓 | 清炒或做湯均可,每周2-3次 |
鮭魚 | 富含奧米伽-3脂肪酸,對心血管有好處 | 蒸煮為宜,每周1-2次 |
- 規律運動(如快步走半小時),每周5天。
- 保持良好作息,減少熬夜。
- 培養興趣愛好,調節情緒。
??友情建議
如果身體出現持續頭痛、胸悶、呼吸費力、視物模糊等癥狀,建議盡快到正規醫院心內科就診,并與醫生溝通適合自己的管理方案。
如果身體出現持續頭痛、胸悶、呼吸費力、視物模糊等癥狀,建議盡快到正規醫院心內科就診,并與醫生溝通適合自己的管理方案。
07 總結:高血壓患者該如何行動?
很多人對高血壓不上心,主要因為感覺不到明顯危害。其實,無論有沒有癥狀,這個“安靜”的風險因子都不可忽視。日常監測血壓、按時服藥、不間斷就醫復查,再配合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最穩妥的做法。
那些覺得“一停藥就沒問題”的心態,其實只是把隱患拖了個時間。學會在身體沒有大礙時就合理管理,遠比等問題暴露時、手忙腳亂要輕松得多。
那些覺得“一停藥就沒問題”的心態,其實只是把隱患拖了個時間。學會在身體沒有大礙時就合理管理,遠比等問題暴露時、手忙腳亂要輕松得多。
??實際建議
與家人一起定期關注血壓值,有異常及時與醫生溝通,千萬別等出現大問題才行動。
與家人一起定期關注血壓值,有異常及時與醫生溝通,千萬別等出現大問題才行動。
參考文獻(APA格式)
- Chobanian, A. V., Bakris, G. L., Black, H. R., Cushman, W. C., Green, L. A., Izzo, J. L., ... & Roccella, E. J. (2003).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JAMA, 289(19), 2560-2572.
- Lewington, S., Clarke, R., Qizilbash, N., Peto, R., & Collins, R. (2002). Age-specific relevance of usual blood pressure to vascular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or one million adults in 61 prospective studies. Lancet, 360(9349), 1903-191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Hypertension. Fact sheet.
- Lawes, C. M. M., Bennett, D. A., & Rodgers, A. (2008). Blood pressur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7(S1), 154-157.
- Muntner, P., Anderson, A., Charleston, J., Chen, Z., Ford, V., Makos, G., ... & Warnock, D. G. (2010). Hypertension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in adults with CKD: results from the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ohort (CRIC)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55(3), 44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