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扭傷后的冷敷與熱敷:科學選擇,讓恢復更快
01 開篇:日常生活,其實很多人都受過踝關節扭傷的“罪"
下樓梯沒看清臺階、運動時腳下一滑,或者趕時間時踩到了坑洼路面,不少人有過被扭傷“突襲”的經歷。那種突然間腳踝傳來痛感,走不動路的無助,真讓人難忘。通常第一反應會想:要不要敷點冰?還是用熱毛巾?其實,這一步做對了,后面的恢復就能輕松不少。而做錯了,反而容易加重腫脹或延后痊愈。
02 什么是踝關節扭傷?早期常?!安黄鹧邸?/h2> ?? 輕微扭傷可能只有一點酸脹,往往被人忽略;而明顯的扭傷則會腫脹、疼痛,走路時舉步維艱。
踝關節扭傷(專業說法叫“踝部軟組織損傷”)主要是因為腳腕突然向一側用力過度,導致支撐關節的韌帶被拉傷甚至部分斷裂。
早期癥狀多是局部輕微酸脹,偶爾有點刺痛,走路一瘸一拐但還能活動。有個25歲的辦公室男士,打完籃球后覺得腳踝發沉,自以為休息會自愈,隔天卻發現腫了起來,這個例子其實很常見,也提醒我們:早期的小癥狀別輕視。
階段 | 主要表現 |
---|---|
早期(0-12小時) | 酸脹、局部輕壓痛、偶有刺痛 |
明顯期(12-48小時) | 腫脹、劇烈疼痛、活動受限、形成淤斑 |
恢復期(3天-數周) | 腫脹退去、輕微不適、局部僵硬 |
03 冷敷的原理與優點:前48小時的“止痛能手” ??
扭傷后,冷敷幾乎是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的處理方法,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它背后的原理。冷敷其實就像給局部“降溫”,可以迅速縮小血管,減輕毛細血管滲出,讓腫脹沒那么容易起來;同時,還能減少神經傳導,減緩疼痛(Smith et al., 2000)。
一位32歲的女教師,跑步時不慎崴腳,近期選擇冷敷冰袋包裹毛巾,每次15分鐘,明顯覺得腫脹沒有繼續擴大,這給很多人都提供了參考。
典型冷敷時間:每隔1-2小時冷敷一次,每次10~20分鐘為宜,不要持續超過半小時,以免凍傷皮膚。
- 作用機制:快速收縮血管,防止組織液滲出;麻痹神經末梢,減輕短時間疼痛。
- 適應人群:扭傷24-48小時內的急性期,腫脹明顯、關節發熱者。
- 不適用情況:已經出現傷口、出血明顯、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如糖尿病足)者。
?? 特別要注意:受傷48小時后,腫脹沒有緩解,建議及時就醫,排除骨折等嚴重損傷。
04 熱敷的作用與適用場景:促進恢復的“后援團” ??
很多人習慣扭到就用熱毛巾,感覺暖乎乎的挺舒服。不過, 熱敷其實并不適合扭傷初期。到了后期,尤其是腫脹慢慢消退后,熱敷可以讓血液循環加快,把組織里的代謝廢物帶走,同時促進韌帶的修復(Bleakley et al., 2010)。
- 熱敷方式:熱毛巾、熱水袋,溫度以不燙手為宜。
- 推薦時間:受傷3天后每天1-2次,每次約10-20分鐘。
- 熱敷作用:緩解殘余疼痛,促進血流、幫助韌帶和肌肉恢復彈性。
05 冷敷和熱敷,怎么選時機?訣竅一目了然
時間階段 | 首選處理 | 具體做法 |
---|---|---|
0-48小時 | 冷敷 | 間歇冷敷,每次10~20分鐘,避免直接接觸皮膚 |
48小時后 | 可考慮熱敷 | 每天1-2次熱敷,10~20分鐘,局部溫熱舒適即可 |
- 冷敷和熱敷千萬別“混著來”,尤其剛扭傷就用熱敷,反而會加重腫脹。
- 如果出現異常腫脹、變色、麻木,及時去醫院做檢查,避免漏診骨折。
06 冷敷與熱敷的誤區:常見理解偏差
- 誤區1:“不疼用熱敷,疼用冷敷”。
真相:疼痛不是選擇冷熱的唯一標準,更看重受傷時間。 - 誤區2:“冷敷越久越有效”。
提醒:冷敷需間斷,并不宜超過20分鐘,否則會影響皮膚循環,甚至凍傷。 - 誤區3:“熱敷能包治百病”。
正確解讀:熱敷適合后期恢復,不可盲目早用。
07 踝關節扭傷的自我護理與預防 ??
- 早期護理:
除了冷敷,輕度疼痛時可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有效限制腫脹。 - 抬高患肢:
休息期間將腳墊高于心臟,有助于消腫(van den Bekerom et al., 2012)。 - 功能鍛煉:
恢復期可進行踝關節小幅度轉動,循序漸進,不要嘗試“硬扳”。
平時多做踝關節環繞操、短距離提踵鍛煉,有助于增強腳踝韌帶穩定性。 - 預防建議:
具體措施 操作小貼士 合理運動前熱身 動態拉伸5分鐘,重點針對小腿和踝關節 增加運動地面平整性 跑步或鍛煉前檢查地面,避免坑洼 合理穿鞋 選擇合適運動鞋,避免高跟鞋或松垮拖鞋 堅持踝關節康復訓練 每周鍛煉3-5次,每次5-10分鐘簡單動作
參考文獻
- Bleakley, C. M., McDonough, S. M., & MacAuley, D. C. (2010). The use of ic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soft-tissue inju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2(1), 251-261.
- Smith, R. W., & Reisch, J. S. (2000). Treatment of ankle sprains in young athletes. Journal of Pediatrics, 136(5), 656-661.
- van den Bekerom, M. P. J., Struijs, P. A. A., Blankevoort, L., Welling, L., van Dijk, C. N., & Kerkhoffs, G. M. M. J. (2012). What is the evidence for rest, ice, compression, and elev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nkle sprains in adult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47(4), 43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