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領域在子宮肌瘤手術中的應用與管理
有些女性會在體檢或就醫時發現子宮內長了“肌瘤”——聽起來讓人心頭一緊。其實,子宮肌瘤大多數是良性的,但有時為改善疼痛、不適或生育需求還是得考慮手術。而說到手術,麻醉可能比你想象更重要。正是麻醉科醫生的專業把控,讓手術從頭到尾變得安全、順利、盡可能無痛。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麻醉在子宮肌瘤手術中的主要作用,以及每一步需要了解的重點問題。
??
01 麻醉在子宮肌瘤手術中的角色是什么?
在醫院里,不少患者對麻醉有點擔心:到底會不會一麻什么都不知道、麻藥會不會有風險?其實,麻醉不只是讓你“睡過去”那么簡單,它更像是手術的守護傘。子宮肌瘤切除手術通常創傷適中,持續時間較長。麻醉的主要目標是讓患者在整個過程中沒有痛苦、保持生理狀態穩定,同時防止因為手術帶來的緊張或刺激讓身體出問題。不僅如此,麻醉醫生還會根據你的具體身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麻醉方式,比如全身麻醉(讓人失去知覺)、或聯合硬膜外麻醉(下半身麻木),確保安全和舒適并重。簡單來說,麻醉的角色,是在你毫無察覺時托舉起安全感,讓手術順利進行。
??
專業的麻醉團隊是現代子宮肌瘤手術成功的“隱形主角”。
???
02 手術前需要注意哪些麻醉相關事項?
- 1. 主動溝通病史:手術前幾天,麻醉醫生會來與患者詳細交談,包括你有沒有心臟、肺部、過敏等疾病,是否有麻醉不良反應史,以及近期用了什么藥物。簡單來講,你的身體秘密,醫生都要知道一點。
- 2. 術前檢查準備:要進行一些基礎檢查——如血常規、心電圖、胸片等。如果近期感冒或發燒,也要告訴醫生。這些信息會影響最終用藥和麻醉方式的判斷。
- 3. 遵醫囑空腹:按要求手術前幾小時要禁食禁水,防止麻醉過程中胃里的東西逆流造成危險。這是能否順利進入手術臺的“最后一關”。
- 實際案例:一位35歲的已婚女性,身高160cm,體重55kg。多發性子宮肌瘤合并稽留流產,做單孔腹腔鏡下肌瘤挖除術。她術前如實告知了既往流產史和對部分鎮痛藥有輕度過敏反應,麻醉團隊專門調整了藥物組合,讓整個手術更加順暢。
注意,術前的每一次仔細溝通、每一項小小檢查,都是麻醉醫生為你的安全多上了一道保險。
??
03 麻醉對圍術期生命體征的管理如何進行?
麻醉不僅是讓人安穩入睡,更重視生命體征的監測和調整。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時刻監控著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體溫,甚至有時還會評估尿量和肌松程度,確保在整個手術期間身體的每個“按鈕”都處于正常范圍。
- 如果血壓突然下降,他們會立刻反應,比如調整液體輸入、改變藥物劑量;
- 遇到呼吸不暢,及時處置氣道問題;
- 術中藥物反應,也需要時刻評估身體反饋,必要時快速調整;
??
資料顯示,精準的生理參數管理,能顯著降低手術風險。(Hogan et al., 2021,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
04 手術后如何進行疼痛管理?
很多人關心術后疼不疼。其實,術后疼痛管理,是麻醉團隊的又一道關鍵環節。子宮肌瘤手術一般會用到全身或局部麻醉,術后可用靜脈鎮痛泵、口服止痛藥,甚至局部神經阻滯(讓某些神經暫時“斷電”)。這些方法不是簡單的“一麻就過去了”,而是根據個人體質、手術范圍靈活調整,不讓疼痛成為負擔。
比如有的人術后只需口服止痛片,有的術后最初幾小時會用鎮痛泵。實際用于哪種,醫生會根據患者反應和疼痛評分調整。術后鎮痛做得好,能減少焦慮、促進恢復、讓心情更放松。
小提示:如果出現持續疼痛、無法緩解或者合并其他不適感,要及時反饋給醫護團隊。疼痛不是“扛一扛就好”,而是可以科學管理的。
??
05 麻醉對重癥監護和急救復蘇的作用是什么?
雖然子宮肌瘤手術大部分順利結束,但極個別情況下也可能發生失血、休克等意外。這時,麻醉醫生具備多項技術,比如緊急氣道管理、血容量評估、藥物復蘇和必要的心肺復蘇措施。手術后如果轉入重癥監護室,麻醉醫生還會參與患者的監護和處理并發癥,如呼吸支持、循環調控,這些都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技術積累。
??
一些國際指南也指出,麻醉團隊的參與能大幅提高圍手術期重大并發癥的識別和處理能力。(Ripollés-Melchor et al., 2022, Anaesthesia Critical Care & Pain Medicine)
說起來,麻醉科不僅僅只“麻醉”,還像是手術室里的“急救小分隊”。雖然這些情景不常見,心理上有底,也是安全的一種。
??
06 術后恢復期間的麻醉科指導有哪些?
手術結束,并不代表麻醉醫生的任務就畫上句號。術后初期,需要評估意識恢復、飲食進展、是否有惡心嘔吐、傷口疼痛等問題。有麻醉醫生隨訪的情況下,患者可以根據專業建議逐步下地活動,合理安排進食。如果有特殊情況,比如術后不適、暈厥或者藥物反應,也能及時得到專業處理。
恢復期有幾點日常建議:
恢復期有幾點日常建議:
- 術后最初24小時有人陪護,飲食逐步從流質轉為普通食物;
- 疼痛可控則適當下床走動,不要長時間臥床;
- 遇到呼吸困難、持續劇烈疼痛、發熱等異常要隨時返回醫院。
??
07 子宮肌瘤的風險因素有哪些?
說起來,子宮肌瘤為啥會長?其實和遺傳、激素、年齡等都有關系。研究發現,雌激素和孕酮水平偏高的女性,肌瘤發病率增加。家族史明顯的女性(比如媽媽、姐妹)中招的機會更高。還有,肥胖、初潮較早、維生素D缺乏等,也有一定關聯。
國際指南認為,育齡期女性為高發人群,40歲以后逐漸減少。雖然絕大多數肌瘤是良性的,但如果合并貧血、壓迫癥狀或者影響懷孕,就需要積極處理了。
文獻支持:
Bulun, S.E., 2013. Uterine fibroid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08手術與麻醉科管理后,如何科學復診?
手術結束、麻醉蘇醒只是恢復的第一步。定期的復診檢查非常重要。一般來說,醫生會根據病情安排1個月、3個月、半年不同時間點的隨訪。每次復診可查血常規,評估恢復情況,觀察是否有新發癥狀。術后半年內,建議定期做B超檢測子宮情況。
- 如果出現再次腹部不適、月經不規律及時就診。
- 恢復良好可逐漸恢復鍛煉,注意避免劇烈運動。
合理復診既是觀察恢復,也是預防復發的有效手段。保持規律生活,關注自我感受,就能讓身體逐漸步入正軌。
11 參考文獻
- Baird, D.D., Dunson, D.B., Hill, M.C., Cousins, D., & Schectman, J.M. (2023). High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uterine leiomyoma in Black and White women: ultrasound evidence.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23(3), 321-327.
- Hogan, K., et al. (2021). Perioperative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A survey of clinical practices and attitudes in the UK.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7(2), 205-212.
- Ripollés-Melchor, J., Abad-Motos, A., & Rodríguez-Borregán, J.C. (2022). The role of anesthesiologists in critical care. Anaesthesia Critical Care & Pain Medicine, 41(4), 101181.
- Bulun, S.E. (2013). Uterine fibroid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9(14), 1344-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