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手術后復發的那些事,你了解多少?
01 這到底是什么:鼻息肉的基礎知識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鼻息肉”時,腦海里會浮現出一些奇怪的畫面。其實,它就是鼻腔或鼻竇里長出來的軟軟的組織疙瘩,樣子有點像葡萄,摸不到也看不見。鼻息肉并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小麻煩”,很多人早期都沒啥特別感覺,最多就是偶爾鼻子不太通氣,或者晚上睡覺總愛張嘴。這種低調的存在,其實給日常生活帶來不少悄悄的影響。
隨著時間推移,鼻息肉會越長越大,擠壓鼻道。表現可能包括:慢性鼻塞、交流時鼻音加重、嗅覺變差;部分人還會發現鼻涕量增多,持續流清鼻涕。3年前,有位35歲的上班族小王發現自己運動就氣喘,鼻子還時不時覺得悶,經檢查發現是雙側鼻息肉。這說明鼻息肉這種事,并不罕見。
常見早期變化 | 說明 |
---|---|
偶爾鼻塞 | 白天多見,晚上加重 |
流涕變多 | 水樣或稀薄,常被忽視 |
嗅覺不靈 | 對氣味敏感度下降 |
02 是否需要手術?——手術的必要性與類型
- 1. 為什么需要做手術?
鼻息肉體積太大后,會持續堵塞鼻腔,不僅影響正常呼吸,也容易反復感染、頭疼甚至引發鼻竇炎。藥物治療早期有效,但息肉長大后控制效果有限。對于明顯影響生活、影響嗅覺或反復鼻竇炎的患者,醫生常建議手術切除。 - 2. 手術方式有哪些?
目前應用廣泛的是鼻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就是通過內窺鏡(長得像細軟管的“小探頭”)進入鼻腔,在直視下準確地切除息肉,創傷小、恢復快,也減少對正常結構的損傷。????? 真實案例:52歲的劉女士因鼻塞嚴重、多次用藥無效,檢查后接受了鼻內鏡手術。術后第二天就能呼吸順暢,明顯覺得輕松不少。這類手術,恢復時間一般1-2周。 - 3. 適合哪些人?
一般說來,長期鼻塞、嗅覺減退且保守藥物控制無效,或合并反復鼻竇感染、鼻腔持續出血的患者,都是手術適應人群。如果息肉僅很小或者偶發鼻塞,醫生通常建議藥物先試一試。
03 為什么復發?——手術后鼻息肉卷土重來的原因
很多人會疑惑,明明已經切掉,為什么還會再長?這個問題,其實困擾著許多患者。目前看來,復發原因主要離不開幾個方面:
致病因素 | 具體表現 | 研究/數據 |
---|---|---|
體質因素 | 某些人對花粉、塵螨等過敏較強,炎癥刺激難以徹底根除 | Fokkens et al., 2020[1] |
環境影響 | 長時間處在灰塵、煙霧或潮濕環境 | El-Rashidy et al., 2017[2] |
基礎疾病 | 如慢性鼻竇炎、哮喘等慢性炎癥病人復發率更高 | Philpott et al., 2016[3] |
年齡因素 | 40歲以上人群黏膜恢復力減弱 | Hopkins et al., 2021[4] |
術后管理 | 手術后如果不規范隨診,復查和藥物維護不到位 | 老年病例并不一定復發率最高,重在日常管理 |
?? 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盡管鼻息肉切除手術后1年復發率一般在20%-40%之間,但嚴格遵循個體化管理,復發概率會明顯下降[1]。
04 復發后,身體會發出哪些“信號”?
手術之后,如果鼻子又漸漸不通暢,那就要多加警惕了。復發的鼻息肉往往表現得比早期“難纏”。
- ?? 鼻塞:有時持續性增重,張口呼吸變多。
- ?? 流涕:變得濃稠,黃色或帶膿比較常見。
- ?? 嗅覺徹底失靈:有的人做完手術沒多久,香味就再次聞不到。
- ?? 面部脹痛:部分人會覺得臉部或眼窩部位有悶痛感。
- ?? 睡眠差:晚上打鼾明顯,甚至會影響睡眠呼吸。
- 鼻內鏡檢查:直接觀察息肉是否再現、分布在哪里。
- CT或磁共振:用于判斷鼻竇是否也受累,幫助醫生評估復發的范圍和嚴重度。
05 有哪些靠譜的方法,減少復發?
方法 | 操作建議 | 推薦人群 |
---|---|---|
生理鹽水洗鼻 | 每日1-2次,用噴壺或專用清洗液 | 所有鼻息肉患者和術后復查者 |
糖皮質激素噴鼻 | 醫生處方使用,定期復查評估效果 | 術后及復發高風險人群 |
保持空氣流通 | 勤開窗,對著空調出風口可加濕器輔助調節 | 生活在潮濕或密閉空間的人 |
定期鼻內鏡復診 | 術后1-3個月一次,之后根據情況調整 | 全部術后患者 |
- 蔬菜水果 + 富含維生素C,有助于修復鼻腔組織 + 建議每天搭配新鮮水果食用
- 全谷雜糧 + 富含抗氧化營養素,幫助降低慢性炎癥 + 餐桌上可以多嘗試燕麥、糙米等
- 優質蛋白 + 增強機體修復,提升免疫 + 雞胸肉、魚、豆制品皆是好選擇
06 面對復發,這些支持同樣重要
其實,不少朋友手術后再次復發,心理壓力會隨之而來。有時候會覺得“為什么總是我?”、“是不是治不好了?”。3個月前,一位42歲男士,復發后情緒低落,一度回避社交,后來在醫生指導下配合心理疏導以及生活調整,逐步緩解焦慮。這提醒我們:身體和情緒都需要關心。
- 尋求專業醫生的詳細解讀,了解疾病本質減少負面猜想;
- 積極參與患者支持小組,交流心得、互相打氣;
- 適當安排運動,調節心情,做些深呼吸或慢走活動。
?? 說到底,科學面對可能的復發,相信規范治療與良好生活習慣總會帶來改變。即便遇到波折,也不妨多一點耐心和自信。
參考文獻
- Fokkens, W.J., Lund, V.J., Hopkins, C., et al. (2020).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Suppl 29), 1-464. PubMed
- El-Rashidy, A., Dabbous, Z., Sayed, S., et al. (2017).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and nasal polyposis: A pilot study. Allergy & Rhinology, 8(2), 112-117. PubMed
- Philpott, C.M., Erskine, S., Hopkins, C., et al. (2016). Prevalence of asthma, aspirin sensitivity and allerg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Clinical Otolaryngology, 41(4), 387-392. PubMed
- Hopkins, C., Rudmik, L., Lund, V. (202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Nasal Polyps. Rhinology Online, 4(2), 12-18.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