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隱秘的聽力殺手
坐公交、和朋友聚會、還是看電視,有沒有覺得有時候別人說話聲音好像悶在棉花里?有些人聽不清楚,還總以為是環境太吵,其實問題可能出現在自己的耳朵里。慢性中耳炎,這種耳朵深處長時間的炎癥,很容易被我們忽略,卻悄悄損害聽力。如果你身邊有人常說“怎么沒聽見剛才說什么”,也許正需要多關注這個問題。
?? 01 慢性中耳炎究竟是什么?
慢性中耳炎,其實就是中耳——也就是鼓膜和鼓室這一塊——長期存在的炎癥反應。和普通的急性中耳炎不同,慢性類型往往拖了三個月以上。有時候癥狀安靜一點,有時候又可能反復發作,一不注意就會對聽力產生持續的影響。
類型 | 常見表現 | 影響時長 |
---|---|---|
急性中耳炎 | 耳痛、發熱、短期流膿 | 一般數天到三周 |
慢性中耳炎 | 反復或持續流膿、逐漸聽力減退 | 三個月以上 |
有人可能并沒有劇烈的疼痛,反倒是時不時冒出來的耳鳴、輕微悶感提醒著問題的存在。這類慢性炎癥,往往影響更“深遠”。
?? 02 為什么會得慢性中耳炎?
- 1. 上呼吸道感染反復:
像感冒、鼻炎這些鼻子咽喉的“??汀?,其實很容易通過咽鼓管傳到中耳,引發炎癥反復。比如有位9歲兒童,頻繁咳嗽流鼻涕,不久后發展為雙耳慢性中耳炎。這個例子說明呼吸道健康和耳朵很有關聯。 - 2. 耳道結構特殊:
有些人的咽鼓管先天較短或開口大,容易讓細菌乘虛而入。并不是誰都有這個“結構優勢”,也因此更值得警覺。 - 3. 過敏體質易中招:
過敏性鼻炎、哮喘的朋友患慢性中耳炎比普通人高出一截。研究發現,兒童慢性中耳炎與過敏關系密切[1]。 - 4. 環境因素:
長期生活在濕熱或空氣污染較重的地方,耳部也更容易滋生細菌。 - 5. 免疫力低下:
老年人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的人,更容易拖成慢性炎癥。
?? 03 慢性中耳炎都有哪些信號?
一開始,癥狀也許并不明顯??赡苁桥紶柖淅镉行瀽灥?,像是進了點水。有人在晨起或者洗完澡后,會覺得一側耳朵有輕微的耳鳴。到了后期,變化就更明顯了,不妨來看下面的表格:
階段 | 代表癥狀 | 生活中的例子 |
---|---|---|
早期 | 偶爾耳鳴,輕度悶脹,偶發黏液 | 小王(26歲)上班時發現偶爾一只耳朵變悶,但幾小時又恢復。 |
進展期 | 持續流膿、明顯耳鳴、聽力下降 | 李阿姨(58歲)一側耳朵流膿一兩年,漸漸和家人溝通吃力。 |
除了上面這些,部分患者還會有耳道異味、鼓膜穿孔,甚至感覺頭暈。如果長時間沒有好轉,就不能再“拖一拖”了。
?? 04 慢性中耳炎對聽力有什么影響?
慢性中耳炎像一個“不速之客”,長期居住在耳朵內部,慢慢破壞本該傳遞聲音的結構。
主要影響體現在:
- 1. 傳導性聽力下降—— 也就是聲音進來,但傳不到聽覺神經那一層,尤其鼓膜穿孔或聽小骨受損更明顯。
- 2. 結構損傷不可逆—— 炎癥導致纖維化、骨組織萎縮,修復難度大。醫學研究指出,慢性中耳炎是導致成人長期聽力減退最常見原因之一[2]。
- 3. 影響交流與生活—— 聽力下降會讓人與人溝通出現阻礙,日常社交減少,容易影響心情。
?? 05 如何診斷和治療慢性中耳炎?
如果懷疑自己有慢性中耳炎,最好的辦法是及時就醫。專業的診斷環節主要包括:
- 耳鏡檢查:醫生會用“探照燈”看看耳道與鼓膜的狀態,有沒有穿孔、流膿等異常。
- 聽力測試:可以清楚評估聽力的損傷程度,是“傳導性”還是“神經性”。
- CT或MRI:在部分復雜或久治不愈的情況下,用來排除深層的結構損傷。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說明 |
---|---|---|
滴耳藥物 | 局部炎癥明顯,流膿期 | 針對感染源,通常為抗生素類滴耳液 |
口服抗生素 | 明顯細菌感染癥狀 | 一般作用于較嚴重病情,需要遵醫囑 |
手術修復 | 鼓膜穿孔、聽力明顯損傷 | 如鼓膜成形術、聽小骨重建等 |
?? 06 生活中怎樣預防慢性中耳炎?
說起預防,其實好習慣比吃藥都重要。有些方法很簡單,只要平時注意落實,慢性中耳炎的風險能顯著降低。
- 保持鼻腔和耳道衛生:用清水輕輕清洗鼻腔,減少炎癥向中耳蔓延。切忌用力擤鼻,防止病菌進入耳道。
- 均衡膳食:可以適量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比如胡蘿卜(補充維生素A,有助于黏膜修復,建議每日生吃或隔水蒸熟才健康)、西蘭花(提高免疫力,建議每周三次焯水涼拌)、橙子(補充維生素C,增強抗感染能力,可以作為早餐水果)。
- 養成定期查體習慣:家有兒童或老人,建議每年做一次耳鼻喉科簡單檢查,尤其既往有過中耳炎史。
- 防止濫用耳塞:長時間佩戴耳塞容易讓“空氣不流通”,建議運動或聽音樂后及時取下,并定期清洗。
- 出門游泳戴耳罩:如果本身耳道結構特殊,經常進水,建議游泳或洗澡時戴上柔軟防水耳罩。
慢性中耳炎這個“小問題”,如果被忽視,往往變成大麻煩。它不會馬上讓人徹底失去聽力,卻會慢慢影響生活質量。
其實,早期發現、科學應對,并不難控制。只要打破“忍一忍就好”的慣性,在生活中給耳朵一點點關心,就能減少不少后顧之憂。半個月或一兩周一次的自查,兩三個月看一次耳鼻喉醫生,吃簡單、住得通風,日常點滴積累的健康,就是讓中耳炎遠離的關鍵。
?? 參考文獻
- Bernstein, J. M. (1993). Allergy and chronic otitis media. 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6(4), 791-803.
- Monasta, L., Ronfani, L., Marchetti, F., Montico, M., Brumatti, L., Bavcar, A., ... & Baracchini, C. (2012). Burden of disease caused by otitis med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global estimates. PLoS One, 7(4), e3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