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間麻醉科的應用與影響
02 孕期哪些情況真需要麻醉?現實場景舉例
-
??
分娩鎮痛
很多準媽媽分娩前后都會擔心陣痛受不了。其實分娩時用的硬膜外麻醉,只會讓下肢和腹部暫時麻木,意識清醒,還能隨時用力“生”寶寶。現實中,像29歲的小劉,順產前堅持了四小時劇烈腹痛,最后采用硬膜外麻醉,疼痛立刻緩解,順利自然分娩。這種方式對胎兒沒有明顯不良影響。
-
??
急需手術
有些孕婦意外發生闌尾炎、卵巢囊腫破裂等急癥時,需要馬上手術,這時根據手術部位和緊急程度選擇局部或全身麻醉。醫生一般會優先考慮對胎兒影響最小的藥物和劑量。
-
??
妊娠相關疾病處理
妊娠高血壓或嚴重腎結石等,有時必須采取侵入性檢查或治療。這些情況下,適度的鎮痛、無痛操作同樣要借助麻醉科的專業支持。
-
??
特殊麻醉場景
比如有極端恐懼分娩的孕婦,嚴重影響生產配合,醫生也可能給予簡短、低風險的鎮靜藥物幫助舒緩情緒。
03 為什么孕期麻醉風險難以預料?機理和影響說清楚
孕婦的身體在懷孕時發生了很多變化,麻醉的風險也增加了。簡單來說,這主要和下面幾個方面有關:
- ?? 血液循環量增加 懷孕讓媽媽的心臟負擔加重,血容量升高20%-40%。藥物在體內分布發生變化,可能影響麻醉效果。
- ?? 呼吸系統變化 孕期膈肌被胎兒“頂高”,肺活量減小。這讓全身麻醉風險上升,如氣道管理更難,容易出現缺氧。
- ?? 激素波動和代謝變化 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上升,讓組織敏感性增強。肝腎功能負擔加重,部分麻醉藥物排泄變慢。
- ?? 胃腸功能減慢 孕婦胃腸蠕動變慢,更容易嘔吐和反流。全麻時食物殘留,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
- ????? 胎兒對藥物的敏感性 胎盤可以部分阻擋藥物,但并非滴水不漏。一些藥物可通過胎盤屏障,早孕期胎兒風險較高。
美國最新麻醉學指南(Practice Guidelines for Obstetric Anesthesia, 2023)指出,手術時母體和胎兒的監測必須同步進行,所有方案需個體化,評估每一種麻醉方式的長遠影響。
這說明,孕婦麻醉并非“一刀切”,風險主要源于身體特性變化、藥物特殊反應以及胎兒發育不確定性等多重因素。
04 孕期麻醉的專業評估流程
孕婦如果需要麻醉,無論是選擇手術分娩還是其他原因,都會進行全套評估。這一流程嚴格、細致,由不同專業的醫生配合完成。
- ?? 病史全面了解 (包括既往疾病、產檢情況、食物和藥物過敏等)
- ????? 身體體格檢查 (關注呼吸道、心肺、浮腫、體重變化、靜脈情況等)
- ??? 輔助檢查 如心電圖、血常規、必要的肝腎功能、B超等;部分復雜病例還需MRI等特殊檢查
- ????? 風險個體化分析 結合麻醉類型、預期手術時間、胎兒發育情況綜合判斷
- ?? 定制手術和麻醉方案 由產科、麻醉科和新生兒科共同確認
說起來,麻醉前的評估其實是孕期安全的關鍵第一步。如果自己對某個檢查有疑問,及時開口和醫生溝通,能讓整個流程更順暢。
05 局麻、全麻怎么選?治療效果大不同
每次選擇何種麻醉,都是醫生根據手術要求和孕婦的身體情況綜合評估的結果。常見的麻醉方式及特點如下:
- ?? 局部麻醉(分娩鎮痛首選) 如硬膜外麻醉,只針對下半身,清醒狀態下分娩或手術。副作用小,恢復快,母嬰影響低。
- ?? 全身麻醉(特殊場合用) 僅在緊急或特殊情況下使用,例如剖宮產緊急搶救。可能影響新生兒鎮靜反應及呼吸,但現代全麻藥物會優先考慮安全性。
- ?? 聯合麻醉(少見) 局部麻醉效果不足時,可聯合少量全麻藥物,減緩疼痛同時保證安全。
數據顯示,使用局部麻醉的孕婦并發癥發生率遠低于全身麻醉,恢復時間也大為縮短(Cundy, S. et al., 2021)。而分娩鎮痛的普及,也大大提升了分娩體驗。
遇到麻醉選擇難題,最好的辦法還是相信專業團隊,同時把自己的真實需求講出來,避免盲目聽信網絡流言。
06 孕期麻醉后怎樣生活更安心?
做完麻醉后的恢復期,其實孕媽媽還有很多主動權。合理飲食、適度休息、定時產檢、情緒穩定,這些與手術效果和母嬰健康關系都很大。這里給出一些具體建議:
- ?? 多吃綠色蔬菜(補充維生素、促進腸道恢復)。飯菜中加些菠菜、西蘭花、芹菜,能幫身體排毒、緩解便秘,對恢復麻醉后腸道功能非常有益。
- ?? 雞蛋/豆類(補充蛋白質、促進組織修復)。每天吃1-2個雞蛋或換著吃豆腐、黑豆等,對手術傷口愈合和體力恢復有幫助。
- ?? 稀飯/小米粥(溫和刺激胃腸)。胃腸功能變慢的孕婦,術后喝點小米粥等流食,能減少胃部負擔,防止惡心和反流。
- ?? 適當活動(防止血栓)。能下地走路時,多做輕緩動作,減少靜脈血栓發生,降低身體腫脹感。
- ?? 保持樂觀情緒(緩解緊張促進恢復)。孕期緊張焦慮影響激素分泌和免疫力,適當與家人、醫生溝通,能有效減少不適感。
孕期用藥和復查建議:如發現持續疼痛、發熱、出血等異常,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在分娩后,多與產科、新生兒科醫生溝通,有不理解的問題盡量問清楚,別悶在心里。
主要參考文獻
-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Obstetric Anesthesia: 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Obstetric Anesthesia and the Society for Obstetric Anesthesia and Perinatology. (2023). Anesthesiology, 138(1), 1–28. https://doi.org/10.1097/ALN.0000000000004655
- Cundy, S., Dube, S. K., Freeman, L., et al. (2021).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after regional versus general anaesthesia in caesarean s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aesthesia, 76(1), 20–36. https://doi.org/10.1111/anae.15135
- Kinsella, S. M., Carvalho, B., Dyer, R. A., et al. (2018). Consensus statement: Obstetric anaesthesia and airway management in the pregnant patient. Anaesthesia, 73(3), 384–392. https://doi.org/10.1111/anae.14173
- Santos, A., & Birnbach, D. J. (2018). Obstetric Anesthesia: Com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