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瘤:心血管健康的隱形殺手
01 主動脈瘤,其實就在身邊
在家里聊天時,突然聽到長輩說某鄰居因主動脈瘤住院,大家或許第一反應是:那是什么?簡單來說,主動脈瘤就是人體最大動脈(主動脈)某一段壁變薄變軟,鼓出一個“包”。這個“包”平時大多很安靜,可能很多年都沒聲音,但一旦破裂,像水管爆裂那樣,導致大出血,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它像一個深埋在身體里的“隱形風險”,早期很難發現,危險卻在不經意間累積。
其實主動脈瘤最常見的部位,是腹部主動脈和胸主動脈。很多人直到體檢或偶然的CT才發現自己身體里藏著這樣一個“隱患”。不過,不用緊張,了解主動脈瘤的真相,是第一步應對它的辦法。
02 輕微不適 VS 明顯警示信號
- 1. 早期無感: 絕大多數主動脈瘤患者在最初階段沒有特殊不適。比如有位56歲男性,公司體檢時偶然查出腹部主動脈瘤,身體并沒有明顯不舒服。這說明,不少人是無意間發現的。
- 2. 隱約不適: 偶爾腹部、胸背或腰部有點鈍痛,一般是間斷性的,也不會影響日?;顒印MǔL弁床粍×?,容易被當做“小毛病”。
- 3. 明顯癥狀: 當瘤體擴大到一定程度,持續性、劇烈的疼痛,有時放射到背部或者下肢。個別人可能突然出現頭暈、全身出冷汗,這需高度警惕。
- 4. 突發性變化: 若主動脈瘤破裂,會劇烈腹背痛、休克甚至昏迷。比如一位67歲女性,晨起突發劇烈背痛、意識喪失,急診確診為主動脈瘤破裂。這種情況需緊急救治,時間越早越關鍵。
背部反復鈍痛,尤其有高血壓或家族高風險,建議及時做影像檢查,別一拖再拖。
03 為什么會形成主動脈瘤?
主動脈瘤并不是憑空冒出來的,下面這些情況需要特別注意:
風險因素 | 原因機制 | 研究或數據支持 |
---|---|---|
高血壓 | 長期血壓高,主動車壁壓力增大,久而久之血管變薄、失去彈性。 | 參考: Kent, K.C., 2014 (J Am Coll Cardiol) |
動脈硬化 | 脂質沉積讓血管壁變脆,容易鼓包,正是主動脈瘤的溫床。 | 研究顯示動脈硬化者風險增3倍。 |
年齡增長 | 血管隨年齡變老,彈性下降,尤其男性60歲以上更需關注。 | Raffort et al., 2020 (CJC) |
家族遺傳 | 部分主動脈瘤和遺傳有關,有家族史的風險升高。 | 臂帶馬凡綜合征家族患病率更高。 |
吸煙 | 煙草成分加快血管壁退化,主動脈瘤患者中吸煙者比例高。 | 2014年論文提示 >75%主動脈瘤患者有吸煙史。 |
主動脈瘤的形成,很多和日常習慣密切相關,并非突如其來的災難。
04 主動脈瘤如何發現?
大家常說“早發現早安心”,主動脈瘤特別如此。平時靠癥狀很難判斷,專業檢查才是關鍵。下面用最常用的檢查方法做個對比:
檢查方式 | 優點 | 適用人群 |
---|---|---|
B超(超聲) | 快捷、無創、可反復操作;適合腹部主動脈。 | 健康體檢、腹部不適人群 |
CT血管成像 | 顯示血管詳細結構,能精準測量瘤體。 | 懷疑主動脈瘤或明確需手術方案的人 |
MRI | 無輻射,軟組織分辨率高,對部分特殊型主動脈瘤有獨特優勢。 | CT無法使用或需要精細解剖者 |
50歲以上、有主動脈瘤家族史或吸煙史,建議定期做一次腹部B超篩查,按醫生推薦復查頻率即可。
05 治療,分清輕重緩急很重要
- 1. 觀察密切隨診:
瘤體直徑較?。ㄈ绺怪鲃用}瘤小于5cm),很多患者可選擇定期復查觀察,控制血壓,不急于手術。 - 2. 藥物干預:
主要針對高血壓、血脂異常,通過降壓、降脂藥物,延緩瘤體增大速度。舉個例子:有位54歲的高血壓患者腹主動脈瘤直徑4.2cm,醫生建議以藥物控制為主,每6-12個月復查一次影像。 - 3. 手術治療:
瘤體變大(腹主動脈瘤≥5.5cm或有破裂風險)一般需手術。當前主流是“微創支架”或傳統切除。手術方式需專業團隊根據年齡、基礎疾病、位置等綜合判斷。
主動脈瘤是否手術,沒有絕對標準,每個人情況不同,一定要由心血管??漆t生評估。
06 日常管理,預防主動脈瘤有竅門
說起來,調理飲食、適度運動、定期體檢,這些建議一點都不新鮮。但針對主動脈瘤,有一些細節尤其值得一試,而且方法簡單、容易堅持。
推薦食物 | 調整作用 | 吃法建議 |
---|---|---|
深色蔬菜 | 富含抗氧化物,保護血管彈性 | 每天建議1-2份,炒、拌都行 |
魚類(特別是三文魚、沙丁魚) | 優質Omega-3脂肪酸,維護血管健康 | 每周1-2次蒸煮最好 |
堅果(比如核桃、杏仁) | 富含健康脂肪、維E,有利于血管壁健康 | 每日一小把,無鹽為佳 |
全谷類食品 | 膳食纖維高,助于調節膽固醇 | 米飯、燕麥交替,換著吃更好 |
飲食多樣化,對血管健康有幫助,不建議天天只吃同一種食物。
- 有氧運動:快走、游泳、騎車,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左右。
- 體重管理:維持合適體重,腰圍別太寬,對減輕血管負擔有幫助。
- 定期檢查:40歲以后、尤其有家族史或高血壓,建議至少每2年做一次腹部B超篩查。
預防主動脈瘤,生活習慣的積累比任何藥物更重要,只要樹立健康意識,危險就會遠去不少。
參考文獻
- Kent, K.C. (2014). Clinical practice.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J Am Coll Cardiol, 67(8), 759-762.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14.12.036
- Raffort, J., Lareyre, F., Emmerich, J., et al. (2020).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36(2), 283-291. https://doi.org/10.1016/j.cjca.2019.11.017
- Sakalihasan, N., Limet, R., & Defawe, O.D. (2005).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Lancet, 365(9470), 1577-1589.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5)66459-8
- Norman, P.E., & Powell, J.T. (2010).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the prognosis in women is worse than in men. CMAJ, 182(7), 720-721. https://doi.org/10.1503/cmaj.09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