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的隱秘“定時炸彈”:主動脈瘤一探究竟
有時候,身體里的一些變化并不會打招呼。有些人是因為普通體檢才發現大問題,有些則是在毫無準備的時候突然被病痛擊中。主動脈瘤就是這樣—很少有明顯信號,卻真的可能像“定時炸彈”一樣存在于人體血管深處。其實,主動脈瘤離我們并不遙遠,只要用心了解,就能在關鍵時刻避免危險。
01 什么是心臟主動脈瘤?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一根血管,它如同身體的“主干道”,負責把心臟泵出的血液運送到全身各處。主動脈瘤,就是主動脈某一段變得不正常地膨脹甚至瘤樣突出。當這段血管壁承受不住壓力時,極端情況下可能破裂出血,危及生命。
- 主動脈瘤通常分為上升主動脈瘤(靠近心臟)和腹主動脈瘤(靠近腹部)。
- 體積小的瘤可能很長時間沒有明顯癥狀。
- 主動脈瘤破裂后,搶救時間非常有限。
不少主動脈瘤患者并不是一開始就有劇烈表現,有時甚至是體檢的“意外發現”。這也是它被稱為“隱秘定時炸彈”的原因之一。
02 主動脈瘤的常見病因
主動脈壁彈性下降,長時間受壓,最容易導致血管發泡式膨脹。特別是年紀漸長、膽固醇偏高的人群。根據Sakalihasan等(2018),歐洲65歲以上人群主動脈瘤發生率約為2-5%(Sakalihasan, N. et al., 2018)。
血壓高的人,主動脈壁負擔大,血管更容易出現“鼓包”。
如馬凡綜合征、Ehlers-Danlos綜合征等遺傳性結締組織病,主動脈更易擴張或破裂。尤其在家族里有類似病史的朋友,建議需要格外注意。
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加速血管老化,是腹主動脈瘤非常重要的風險。
風險因素 | 典型表現 | 相關人群 |
---|---|---|
動脈硬化 | 血管壁易變硬、變脆 | 中老年、三高人群 |
高血壓 | 血管一直受高壓 | 40歲以上人群 |
遺傳病 | 相對較年輕也會有風險 | 有家族史的人群 |
吸煙 | 血管彈性下降 | 有長期煙齡者 |
說起來,長期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管理不佳的人,要格外注意主動脈瘤的風險。這里并不是說年輕人沒有風險,只是整體概率低一些。
小提醒: 主動脈炎、自身免疫病、嚴重細菌感染等少見原因,也可以誘發主動脈瘤,但臨床上以上述幾大類最為常見。
03 主動脈瘤的癥狀特點
- 偶爾胸口、背部有微弱的脹感
- 輕微咽下不適
- 偶爾有上腹部模糊的壓迫感
案例:55歲男性,做體檢時發現升主動脈局部鼓包,自己回憶只有在快走時偶爾胸口緊繃感,并未影響日常生活。
- 胸背部持續鈍痛,活動后加重
- 呼吸急促,體位變化時更明顯
- 短暫或反復暈厥、面色蒼白冷汗
當主動脈瘤體積變大,壓迫到臨近組織或血管時,癥狀會持續并逐漸加重。出現這種情況,建議盡快就醫。
04 如何準確診斷主動脈瘤?
- 超聲檢查(尤以腹部主動脈為主):非侵入性、操作簡便,是體檢時常規首選。適用于腹主動脈瘤篩查。
- CT 血管成像(CTA):對主動脈各部位,立體還原血管形態,可精確測量瘤體尺寸,是評估是否需要手術的重要依據。
- MRI 檢查:對于需要更精細血管壁評估的患者(如有腎功能不全不便做CT增強者)有補充價值。
臨床發現,有些患者正是因為一項簡單的腹部超聲查出腹主動脈瘤,進而得到及時干預。這說明,主動脈瘤并非完全無法預防,主動查體也很重要(Kent, K.C., 2014)。
實際例子:63歲女士,因腰背疼痛多年誤以為是肌肉勞損,做腹部B超才發現3.5厘米腹主動脈瘤,后經CT證實無破裂風險,保守觀察中。
05 主動脈瘤的治療方案有哪些?
方式 | 適用情況 | 主要操作 |
---|---|---|
觀察隨訪 | 瘤體較小、無癥狀、增長緩慢 | 每6-12月做一次影像復查,動態觀察大小 |
藥物治療 | 合并高血壓、心臟病患者 | 控制血壓、血脂,減輕主動脈壓力 |
外科手術 | 瘤體較大或有破裂風險 | 瘤體切除、主動脈修補或血管支架置入 |
- 治療方式主要是根據瘤體的大小、癥狀和增長速度綜合判斷。
- 手術時機與醫生評估密切相關,不同方法各有利弊。
- 主動脈瘤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馬上開刀,慎重選擇合適方案很關鍵。
從現有經驗看,如果主動脈瘤直徑超過5.5厘米或增長很快,醫生往往會建議手術。否則,多數患者可以繼續觀察,結合藥物幫助控制血壓等影響因素(Erbel, R. et al., 2014)。
06 如何預防主動脈瘤?
- 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類和適量優質蛋白,幫助保持血管彈性。?
堅果類 富含健康脂肪酸,適量吃對心血管有益 深海魚 含DHA、EPA等成分,有利防止動脈硬化 豆制品 提供植物蛋白,幫助肌肉和血管修復 - 適量運動:快走、游泳或散步等中等強度運動,每周3-5次,對保持血管健康特別有好處。
- 定期體檢:年齡超過40歲,或有家族歷史的群體,建議按期做一次心血管健康篩查,如超聲或必要時CT。
- 心理健康管理:長期焦慮、壓力也會間接影響血管狀態,保持積極心態同樣有幫助。
- 短時間內出現持續胸背部疼痛、暈厥等癥狀,應第一時間就醫。
- 即便癥狀較輕但疑似有家族遺傳史,也不要拖延專業檢查。
07 小結:主動脈瘤不神秘,重在主動防護
主動脈瘤雖然聽起來嚇人,但絕大多數人其實可以通過規律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管理,把這種風險降到最低。比起“談瘤色變”,更重要的是知道——主動脈瘤不是天降橫禍,只要注意自身的血管健康,及早篩查和規范治療,危險就會遠離我們的生活圈。
說到底,身體的“主干道”需要我們悉心呵護。如果最近有明顯不適或者家里有相關病史,不妨從現在開始關注心血管健康,讓主動脈瘤只停留在醫學講堂里。
參考文獻
- Sakalihasan, N., Limet, R., & Defawe, O.D. (2018).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The Lancet, 371(9622), 1577-1589.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7)61659-8
- Kent, K.C. (2014). Clinical practice.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1(22), 2101-2108. https://doi.org/10.1056/NEJMcp1401430
- Erbel, R., Aboyans, V., Boileau, C., Bossone, E., Bartolomeo, R.D., Eggebrecht, H., ... & ESC Committee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2014). 2014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ortic diseas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5(41), 2873-2926.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u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