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骨折的頸叢麻醉科普
在日常生活中,鎖骨骨折是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多由外傷所致,如跌倒時肩部著地、車禍碰撞等。對于移位明顯或合并其他損傷的鎖骨骨折,手術治療往往是必要的選擇。而頸叢麻醉作為一種針對性強、效果顯著的麻醉方式,在鎖骨骨折手術中應用廣泛。本文將從鎖骨骨折的特點、頸叢麻醉的原理、操作流程、優勢與風險,以及術后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全面科普,幫助大家深入了解這一重要的醫療手段。
一、認識鎖骨骨折
鎖骨呈“S”形,架于胸廓前上方,是連接上肢與軀干之間的唯一骨性支架,起著支撐肩部、協調上肢活動以及保護血管神經的重要作用。鎖骨位置表淺,缺乏肌肉和脂肪組織的有效保護,因此在受到外力撞擊時極易發生骨折。
鎖骨骨折的原因主要包括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直接暴力如肩部受到重物撞擊,可使骨折端移位明顯;間接暴力則多因跌倒時手掌或肘部著地,暴力經上肢傳導至鎖骨而引發骨折 。兒童鎖骨骨折較為常見,多為青枝骨折,這與兒童骨骼柔韌性較好有關;成年人的鎖骨骨折多為完全性骨折,骨折端移位情況相對復雜。
鎖骨骨折后,患者主要表現為受傷部位疼痛、腫脹、畸形,骨折處可出現異常活動和骨擦音(感)。由于疼痛,患者常將患側肩部下垂并向前內傾斜,以減輕鎖骨上神經受到的牽拉刺激。嚴重的鎖骨骨折還可能損傷周圍的血管和神經,導致上肢血液循環障礙或感覺、運動功能異常。當骨折移位明顯,影響美觀或功能,或合并血管、神經損傷時,通常需要進行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以恢復鎖骨的正常解剖結構和功能。
二、頸叢麻醉的原理
頸叢神經由第1 - 4頸神經前支組成,分為淺叢和深叢。頸叢淺叢主要分布于頸部皮膚、淺層肌肉和筋膜,負責頸部前外側皮膚的感覺;頸叢深叢則支配頸部深層肌肉、部分肩部和上背部肌肉的運動,同時也參與上肢部分感覺的傳導 。
頸叢麻醉的原理是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射到頸叢神經周圍,通過阻滯神經沖動的傳導,使相應神經支配區域產生麻醉效果。在鎖骨骨折手術中,頸叢麻醉能夠有效阻斷鎖骨區域的感覺神經傳導,使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手術對局部肌肉的牽拉刺激,為手術操作創造良好條件。根據手術需求,可選擇單純頸淺叢麻醉或頸深、淺叢聯合麻醉,以達到最佳的麻醉效果。
三、頸叢麻醉的操作過程
(一)術前準備
在實施頸叢麻醉前,麻醉醫生會對患者進行詳細的術前評估。通過詢問病史,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基礎疾病,以及是否有藥物過敏史、頸部手術史等。同時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重點檢查頸部的形態、活動度,以及有無畸形、腫物、感染等異常情況。此外,還會要求患者進行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心電圖等必要的輔助檢查,以綜合判斷患者的身體狀況,評估麻醉和手術的耐受性。
患者自身也需要做好相應準備。術前禁食禁水是關鍵步驟,一般要求成人術前禁食8小時、禁水4小時,目的是防止在麻醉過程中因嘔吐、反流導致誤吸,引發呼吸道梗阻甚至窒息等嚴重并發癥。此外,患者應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過度緊張和焦慮,可向醫生和護士了解手術和麻醉的相關知識,增強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療。
(二)麻醉方式選擇
根據鎖骨骨折手術的具體需求和患者的個體差異,頸叢麻醉主要有頸淺叢麻醉和頸深、淺叢聯合麻醉兩種方式。
- 頸淺叢麻醉:適用于手術范圍較局限、操作相對簡單的鎖骨骨折手術,如鎖骨遠端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該麻醉方式主要阻滯頸叢淺叢神經,麻醉操作相對安全,并發癥較少,對患者呼吸和循環功能的影響較小,但麻醉效果主要局限于頸部皮膚和淺層組織。
- 頸深、淺叢聯合麻醉:對于手術范圍較大、操作復雜的鎖骨骨折手術,如鎖骨中段骨折合并血管神經損傷的修復手術,常采用頸深、淺叢聯合麻醉。這種麻醉方式能夠更全面地阻滯鎖骨區域的感覺和運動神經,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但操作難度相對較大,發生并發癥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三)麻醉操作
患者取仰臥位,去枕,頭偏向對側,充分暴露患側頸部。麻醉醫生常規消毒頸部皮膚,范圍上至下頜角,下至鎖骨下,兩側至頸前后正中線,并鋪無菌巾。
1. 頸淺叢麻醉操作:在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處作為穿刺點,使用注射器抽取適量局麻藥進行局部浸潤麻醉。然后將穿刺針垂直刺入皮膚,緩慢進針,當針尖穿過深筋膜時,會有輕微的突破感。此時,將局麻藥在深筋膜淺面進行多點注射,使藥物充分擴散至頸淺叢神經周圍,以達到麻醉效果。
2. 頸深叢麻醉操作(聯合麻醉時):在確定頸淺叢麻醉穿刺點后,沿胸鎖乳突肌后緣向后約1.5 - 2cm,相當于第4頸椎橫突位置,作為頸深叢麻醉穿刺點。使用穿刺針垂直皮膚進針,緩慢推進,當針尖觸及第4頸椎橫突時,回抽無血、無腦脊液,即可注入局麻藥。在操作過程中,要注意避免損傷周圍的血管(如頸內靜脈、頸動脈)和神經(如膈神經、迷走神經)。
(四)麻醉效果評估
注射局麻藥后,麻醉醫生會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和麻醉效果。一般在5 - 15分鐘內,患者會感覺到頸部皮膚逐漸麻木,疼痛減輕。麻醉醫生通過針刺、觸摸等方式檢查頸部皮膚的痛覺、觸覺等感覺功能,評估麻醉平面是否滿足手術需求。同時,觀察患者有無聲音嘶啞、呼吸困難、胸悶等異常表現,判斷是否出現并發癥。若麻醉效果不理想,可根據情況追加局麻藥或采取其他輔助麻醉措施。
四、頸叢麻醉的優勢與風險
(一)優勢
1. 針對性強:頸叢麻醉能夠精準地阻滯鎖骨區域的神經,麻醉效果直接作用于手術部位,對全身生理功能影響較小。與全身麻醉相比,患者在麻醉過程中呼吸、循環等系統功能相對穩定,不需要氣管插管和使用大量全身麻醉藥物,尤其適用于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基礎疾病的患者。
2. 術后恢復快:由于對全身影響小,患者術后蘇醒迅速,能夠更快地恢復自主呼吸和意識,惡心、嘔吐等全身麻醉常見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颊咝g后可以更早地進食和進行康復活動,有利于促進身體恢復,縮短住院時間。
3. 便于術中觀察:在頸叢麻醉下,患者通常保持清醒狀態(或處于淺鎮靜狀態),麻醉醫生可以隨時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不適,及時發現并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如術中出血導致的壓迫癥狀等。同時,患者也可以根據醫生的指令進行簡單的動作配合,有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
4. 費用相對較低:頸叢麻醉使用的藥物和耗材相對較少,操作過程相對簡單,與全身麻醉相比,總體醫療費用較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
(二)風險
盡管頸叢麻醉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并發癥。
1. 局麻藥毒性反應:如果局麻藥用量過大、注射速度過快,或藥物誤入血管,可能導致局麻藥毒性反應?;颊咴缙诳沙霈F頭暈、耳鳴、口舌麻木、煩躁不安等癥狀,嚴重時可引發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甚至心臟驟停。因此,在麻醉操作過程中,嚴格控制局麻藥劑量和注射速度,并仔細回抽確認無血后再注射藥物至關重要。
2. 神經損傷:在穿刺過程中,穿刺針可能直接損傷頸叢神經或周圍重要神經,如膈神經、迷走神經、喉返神經等。損傷膈神經可導致同側膈肌麻痹,引起呼吸困難;損傷喉返神經可造成聲音嘶?。粨p傷頸叢神經則可能導致頸部、肩部或上肢出現麻木、無力等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多數神經損傷為暫時性,經過治療和康復后可逐漸恢復,但也有少數可能遺留永久性損傷。
3. 其他并發癥:包括穿刺部位出血、血腫形成,尤其是在患者凝血功能異常時更容易發生;局部感染,與消毒不嚴格或術后護理不當有關;此外,頸深叢麻醉還可能導致高位硬膜外阻滯或全脊髓麻醉等嚴重并發癥,雖然發生率較低,但一旦發生,后果極其嚴重,可危及患者生命。
五、鎖骨骨折頸叢麻醉術后注意事項
(一)麻醉恢復觀察
術后患者需在恢復室或病房接受密切觀察。由于頸叢麻醉藥物的作用尚未完全消退,患者頸部及手術區域仍處于麻木狀態,在此期間要防止頸部過度活動,避免壓迫手術部位。同時,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血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等,以及頸部有無腫脹、呼吸困難等異常情況。一般在術后1 - 4小時,麻醉效果會逐漸消退,患者的感覺和運動功能也會隨之恢復。
(二)傷口護理
保持手術傷口清潔干燥,避免沾水和污染。按照醫生的囑咐定期更換傷口敷料,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滲液、紅腫、疼痛加劇等感染跡象。如發現傷口異常,應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此外,注意保護傷口周圍皮膚,防止受到摩擦或外力碰撞。
(三)飲食與休息
術后患者應加強營養攝入,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魚類、蛋類、新鮮蔬菜和水果等,以促進骨折愈合和身體恢復。同時,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勞累,可適當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
(四)康復鍛煉
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鎖骨骨折的愈合情況,逐步開展康復鍛煉。早期可進行手指、手腕的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隨著骨折的愈合,逐漸增加肩部的活動范圍,如肩關節的前屈、后伸、外展、內收等運動,但要避免過度用力和劇烈運動,防止骨折移位或影響內固定裝置的穩定性。康復鍛煉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定期到醫院復查,根據復查結果調整鍛煉計劃。
鎖骨骨折的頸叢麻醉是保障手術順利進行的重要環節。了解頸叢麻醉的相關知識,有助于患者和家屬消除對麻醉和手術的恐懼與疑慮,更好地配合治療,促進術后康復。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如有任何疑問或不適,應及時與醫護人員溝通,獲取專業的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