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踝關節骨折的腰麻科普
在骨科常見的創傷性疾病中,左踝關節骨折較為多發,多因運動扭傷、高處墜落、交通事故等原因導致。對于移位明顯或關節面受損的左踝關節骨折,手術治療是恢復關節功能的重要手段。而在手術麻醉方式的選擇上,腰麻(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憑借其精準、高效的特點,成為左踝關節骨折手術的常用麻醉方法之一。下面將從左踝關節骨折的特點、腰麻的原理、操作流程、優勢與風險,以及術后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全面科普,幫助患者及家屬深入了解這一重要的麻醉技術。
一、認識左踝關節骨折
踝關節由脛骨遠端、腓骨遠端和距骨構成,是人體負重和運動的重要關節。左踝關節作為人體下肢的關鍵部位,在日常活動中承受著較大的壓力,一旦遭受外力沖擊,極易發生骨折。踝關節骨折的常見原因包括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直接暴力如重物砸傷、車輪碾壓等,可導致粉碎性骨折或開放性骨折;間接暴力如行走時不慎扭傷、運動中過度內翻或外翻,常引發內踝、外踝或后踝的撕脫骨折 。
踝關節骨折后,患者受傷部位會出現明顯的疼痛、腫脹、畸形,無法正常負重行走。嚴重的骨折可能損傷周圍的血管和神經,導致局部皮膚青紫、麻木,甚至出現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等情況。根據骨折的類型、移位程度以及關節面的損傷情況,醫生會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對于穩定性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療,如石膏或支具固定;而對于不穩定性骨折、關節面不平整的骨折,通常需要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以恢復關節的正常解剖結構和功能,防止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的發生。
二、腰麻的原理
腰麻,即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是將局部麻醉藥物注入蛛網膜下腔,使藥物直接作用于脊神經根和脊髓表面,從而阻滯神經沖動的傳導,使相應神經支配區域產生麻醉效果。人體的脊髓被三層膜包裹,從外到內分別是硬脊膜、蛛網膜和軟脊膜,蛛網膜和軟脊膜之間的腔隙為蛛網膜下腔,其中充滿腦脊液 。
在進行腰麻時,局麻藥注入蛛網膜下腔后,會隨著腦脊液在該腔隙內擴散,與脊神經根充分接觸。脊神經根負責傳導感覺、運動和自主神經信號,當神經根被局麻藥阻滯時,其所支配的區域,如左踝關節及其周圍組織,會出現感覺消失、肌肉松弛的現象,從而使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不會感受到疼痛,為手術創造良好的條件。由于腰麻藥物直接作用于神經組織,起效迅速,麻醉效果確切,但麻醉平面和作用時間相對固定,需根據手術需求準確控制。
三、腰麻的操作過程
(一)術前準備
在實施腰麻前,麻醉醫生會對患者進行全面細致的評估。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疾病,是否存在脊柱畸形、腰部外傷或手術史,以及有無藥物過敏史等。同時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重點檢查脊柱形態、活動度,觀察有無壓痛、畸形、腫物等異常情況,評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和凝血功能等。此外,患者需按照醫囑完成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心電圖等相關輔助檢查,以判斷患者對麻醉和手術的耐受性。
患者自身也需要做好充分準備。術前需嚴格禁食禁水,一般成人禁食8 - 12小時,禁水4 - 6小時,以防止在麻醉過程中發生嘔吐、誤吸,導致窒息等嚴重后果?;颊邞3至己玫男膽B,避免過度緊張和焦慮,可向醫生和護士了解麻醉和手術的相關知識,積極配合各項準備工作。同時,取下身上的金屬飾品、假牙等物品,更換手術衣,做好個人衛生清潔。
(二)麻醉操作
患者取側臥位,通常選擇左側臥位,雙腿盡量屈曲貼近腹部,頭盡量向胸部屈曲,使脊柱盡量后凸,這樣可以增寬椎間隙,便于穿刺操作。麻醉醫生對患者背部皮膚進行嚴格消毒,消毒范圍上至肩胛下角,下至尾骨尖,兩側至腋中線,然后鋪無菌巾,充分暴露穿刺部位。
在確定合適的穿刺間隙(一般選擇L3 - L4或L2 - L3椎間隙)后,使用注射器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隨后,將腰麻穿刺針經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緩慢刺入。當穿刺針突破黃韌帶和硬脊膜時,會有明顯的落空感,此時拔出針芯,若見清亮的腦脊液流出,表明穿刺針已成功進入蛛網膜下腔。然后將計算好劑量的局麻藥緩慢注入,注射完畢后拔出穿刺針,用無菌敷料覆蓋穿刺點。
(三)麻醉效果評估
注射局麻藥后,麻醉醫生會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和麻醉效果。一般在5 - 15分鐘內,患者會感覺到下肢逐漸麻木,疼痛減輕或消失,同時下肢的肌肉力量逐漸減弱。麻醉醫生會通過針刺、觸摸等方式檢查患者下肢的痛覺、觸覺、溫度覺等感覺功能,以及讓患者嘗試活動腳趾、腳踝等,評估運動阻滯的程度,判斷麻醉平面是否達到手術要求。同時,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低血壓、心率減慢等不良反應。若麻醉效果不理想,可能需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如調整體位、追加藥物等。
四、腰麻的優勢與風險
(一)優勢
1. 麻醉效果確切:腰麻能夠精準地阻滯支配左踝關節的神經,使手術區域產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且肌肉松弛良好,為醫生提供清晰的手術視野和穩定的操作條件,有助于提高手術的精準性和成功率。
2. 起效迅速:由于局麻藥直接注入蛛網膜下腔,與神經組織直接接觸,藥物作用迅速,一般在注藥后數分鐘內即可產生麻醉效果,能夠快速滿足手術需求,縮短患者等待時間。
3. 對全身影響小:與全身麻醉相比,腰麻藥物主要作用于局部神經,對患者的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等全身生理功能影響較小?;颊咴诼樽磉^程中保持清醒(或可根據需要給予適當鎮靜),能夠自主呼吸,減少了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等操作帶來的風險,尤其適合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較差的患者。
4. 便于術后觀察:在腰麻下,患者意識清醒,麻醉醫生可以隨時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不適,及時發現并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如術中出血導致的壓迫癥狀等。同時,患者也可以根據醫生的指令進行簡單的動作配合,有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
(二)風險
盡管腰麻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并發癥。
1. 低血壓:腰麻后,由于交感神經被阻滯,導致血管擴張,回心血量減少,容易引起低血壓。尤其是在麻醉平面過高、患者血容量不足的情況下更容易發生。輕者表現為頭暈、惡心、心慌,重者可出現意識模糊、休克等嚴重后果,需要及時通過補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等措施進行處理。
2. 頭痛:這是腰麻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主要原因是腦脊液通過腰麻穿刺針孔持續外漏,導致顱內壓降低,牽拉顱內血管和腦膜引起頭痛?;颊咴谛g后坐起或站立時頭痛加重,平臥時減輕。預防措施包括采用細穿刺針、避免反復穿刺、術后去枕平臥6 - 8小時等。一旦發生頭痛,可通過補液、平臥休息、硬膜外腔注入生理鹽水或自體血補丁等方法進行治療。
3. 神經損傷:穿刺過程中,穿刺針可能直接損傷脊神經根或脊髓,導致下肢出現麻木、無力、感覺異常等神經損傷癥狀。此外,局麻藥的神經毒性、穿刺部位的血腫壓迫等也可能引起神經損傷。多數神經損傷為暫時性,經過營養神經藥物治療、康復訓練等可逐漸恢復,但也有少數可能造成永久性損傷。
4. 其他并發癥:還可能出現尿潴留,這是由于支配膀胱的神經功能未完全恢復,導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礙;穿刺部位感染,與消毒不嚴格或術后護理不當有關;此外,麻醉平面過高可能導致呼吸抑制,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需要及時進行處理。
五、左踝關節骨折腰麻術后注意事項
(一)麻醉恢復觀察
術后患者需平臥6 - 8小時,去枕,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誤吸。在此期間,醫護人員會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血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等,以及下肢的感覺和運動功能恢復情況。一般在術后1 - 3小時,麻醉效果開始逐漸消退,下肢感覺和運動功能會逐漸恢復。若發現患者出現血壓異常、呼吸困難、下肢麻木不緩解等情況,應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
(二)傷口護理
保持手術傷口清潔干燥,避免沾水和污染。按照醫生的囑咐定期更換傷口敷料,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滲液、紅腫、疼痛加劇等感染跡象。對于開放性骨折患者,更需加強傷口護理,密切觀察傷口愈合情況。如發現傷口異常,應及時進行清創、換藥等處理。
(三)飲食與休息
術后患者身體較為虛弱,應加強營養攝入,多食用富含蛋白質(如瘦肉、魚類、蛋類、豆類)、維生素(如新鮮蔬菜和水果)和鈣(如牛奶、蝦皮)的食物,以促進骨折愈合和身體恢復。同時,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可適當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
(四)康復鍛煉
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骨折的愈合情況,逐步開展康復鍛煉。術后早期可進行下肢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如股四頭肌收縮、踝關節背伸和跖屈等,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肌肉萎縮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隨著骨折的逐漸愈合,可逐漸增加關節活動度練習和部分負重訓練,如扶拐下床活動等,但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避免過早、過度負重導致骨折移位或內固定裝置松動。定期到醫院復查,根據復查結果調整康復鍛煉計劃。
左踝關節骨折手術中的腰麻是保障手術順利進行和患者術后康復的重要環節。了解腰麻的相關知識,有助于患者和家屬消除對麻醉和手術的恐懼,更好地配合治療過程,促進術后恢復。在整個治療期間,如有任何疑問或不適,應及時與醫護人員溝通,獲取專業的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