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闌尾炎:保守治療與手術決策的博弈
01 慢性闌尾炎——一個被忽視的小麻煩
有時候肚子右下角隱隱作痛,卻沒發燒、也不劇烈,多數人以為是腸胃問題。結果過一陣子又好了,這種情況不少人遇到過。其實,這種反復的輕微不適,可能正是慢性闌尾炎在“打招呼”。
現實中,慢性闌尾炎不像急性闌尾炎那樣令人緊張,很容易被忽略。它不會讓人直接在醫院急診門口排隊,但會讓一些人反復經歷生活小插曲:比如某位38歲女性,平時身體還行,但近半年出現間斷性的右下腹隱痛,偶爾覺得脹脹的,卻總查不出大問題。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有些不適雖小,長期下來也影響辦公、家務甚至心情。慢性闌尾炎就是這樣一位“低調的麻煩制造者”。
02 闌尾的解剖與功能:“盲腸小尾巴”有啥用?
闌尾,像一根小小的蟲子樣的“尾巴”,掛在結腸的最初那段(盲腸)上,通常長5到10厘米。多數人出生就有它;有點像人體腸道的“外掛小配件”。其實,它的功能一直有爭議。
- 部分科學家認為,闌尾含有豐富的淋巴組織(負責免疫),幼年時或許對維持腸道免疫有些幫助。
- 成年人以后,闌尾的這些功能可能減弱,但它存在并不妨礙日常生活。
- 有研究猜測,闌尾可能是“益生菌倉庫”(Rendon, G. et al., 2010, "The Role of the Appendix in the Immune System", Immunology and Cell Biology),但至今并未完全證實。
成人失去闌尾后,免疫力和腸道功能一般不會有重大影響。
03 為什么會得慢性闌尾炎?癥狀都有哪些?
? 典型原因
- ? 反復微小梗阻:食物殘渣或糞石進入闌尾口,造成輕微、斷斷續續的堵塞。
- ? 老炎癥未清除:早年曾有輕度急性闌尾炎,炎癥沒有完全恢復,轉為慢性。
- ? 腸道功能波動:便秘、腸蠕動慢等因素易讓闌尾口受影響。
文獻報道,約有1-2%的慢性腹痛患者,最終查出與慢性闌尾炎相關(Kruszka & Ostry, "Appendicitis Review", JAMA, 2019)。
?? 癥狀表現
早期信號 | 右下腹偶爾悶痛、輕度不適、飯后加重 |
持續表現 | 右下腹反復疼痛,每次時間可能較短,疼痛位置較固定 |
嚴重或進展 | 右下腹長期悶脹、活動加重,部分人出現消化不良 |
04 保守治療:讓闌尾“休息”一下
對于癥狀較輕、無急性發作傾向的慢性闌尾炎,醫生有時建議先“休整”一下,看身體自愈能力。例如,30歲男士張先生反復右下腹不適,經核磁共振排查嚴重疾病后被建議先觀察。
他的處理方式,代表了不少保守管理案例。
?? 飲食調整
-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如蘋果、芹菜、菠菜),有助于改善腸道蠕動,緩解便秘。
- 粗糧食品可以促進消化,比如玉米、小米粥。
- 飲食宜清淡,多喝水,避免暴飲暴食。
?? 藥物輔助&生活方式
- 在醫生指導下,適量用消炎藥物,緩解炎癥。
- 避免長時間久坐,適度運動有好處。
- 注意腹部保暖,少做劇烈運動。
05 手術治療:從根源上“修復”
保守治療只是權宜之計,對一些患者來說,反復發作、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手術切除闌尾或許是“根本出路”。
45歲男性李先生,近一年反復右下腹疼痛,2次因炎癥加重住院。后遵醫囑進行闌尾切除,術后癥狀消失,生活恢復如常。
這個案例說明,手術有時是避免反復發作、徹底解決問題的有效選擇。
手術適應癥
- 癥狀反復且明顯影響日常生活
- 保守治療無效,炎癥反復加重
- 經檢查發現闌尾有急性炎癥跡象、穿孔風險
方式與風險
腹腔鏡微創 | 創傷小,恢復快,疤痕小 |
開腹手術 | 適用于復雜、粘連患者,恢復較慢 |
06 保守還是手術?共同做選擇
治療方式 | 優點 | 可能難點 |
---|---|---|
保守管理 | 無需開刀,創傷小,適合輕癥者 | 恢復慢,反復發作幾率高 |
手術切除 | 解決根源,復發概率極低 | 有手術和麻醉風險,需住院 |
最后,慢性闌尾炎雖然讓人煩惱,但只要早期識別,積極行動,多和專業醫生溝通,大部分時候都能妥善管理。不必恐慌,但要留意身體“小信號”。這也是每個人保護自己健康的一部分。
?? 參考文獻
- Kruszka, P., & Ostry, A. (2019). Appendicitis Review. JAMA, 321(20), 2025-2026.
- Rendon, G., Shamay, M., & Sherwinter, D. (2010). The Role of the Appendix in the Immune System. Immunology and Cell Biology, 88(6), 670-677.
- Nitecki, S., Karmeli, R., Sarr, M. G., & Gallagher, T. M. (1990). Chronic and recurrent appendicitis: The debate continues. Digestive Surgery, 7(4), 286-291.